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茅盾散文集-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者吾人今日习见之琵琶已经汉化乎。
维族人席地而坐。炕之地位占全室过半有强,或竟整个房间是一大炕,炕上铺毡,毡上更有大坐垫。有矮几,或圆或长方。维族人上炕坐时,足上仍御牛皮软底靴,实则此为袜子;下炕则加牛皮鞋,无后跟,与吾人之拖鞋相仿,出门亦御此鞋。长袍左衽,无钮扣,腰束以带。头上缠布,或戴无帽结之瓜皮小帽,帽必绣花,而甚小,仅覆头顶之一部。至于戴打乌帽,穿长统靴,则已为欧化之结果。哈族人装束相同。两族女子平日亦穿靴。
日常饮食,为牛乳、羊肉、馕、奶皮、酥油、水果、红茶,而红茶中例必加糖。菜肴中甚少菜蔬。待客,隆重者宰一羔羊,白煮,大盘捧上,刀割而食。主人倘割取羊尾肥脂以手塞客人口中,虽系大块,客人须例张口承之,不得以手接取徐徐啮食,更不得拒而不受。盖此为主人敬客之礼,不接受或不按例一口吞下者即为失礼。客人受后,例须同样回敬主人。
所谓〃抓饭〃者,乃以羊油蒸饭,又加羊肉丁与胡萝卜(黄色)丁子;因其非羊油炒饭,而为蒸饭,故虽似炒饭而味实不同。俄国风之〃萨莫伐〃在新疆颇为流行,有钱之维族①人家都置一具。盖嗜饮红茶,维哈及其他各民族皆然也。
①〃萨莫伐〃俄语CaMaBaP的音译。意即茶炊。
新疆十四民族,除汉族外,维族兼营农业、商业、牧畜、手工业,已如上述。蒙族及哈族则以游牧为主。哈族在北疆居近汉人众多之大城市者,亦种地,惟视为副业;种地不施肥,用休耕制,下种后即自驱羊入山,不复一顾,待秋收时再来收割,有多少算多少。据闻南疆维族人之养蚕者,亦如我们之养野蚕然,蚕置桑树上,即不复措意,蚕及时成茧,亦在树上。此因南疆气候温和又无雨,故得如此便宜省事也。蒙族多逐水草而游牧,故小学亦设蒙古包中,跟着他们一年迁徙数次。
余如柯尔柯斯、泰阑其、泰吉克、塔塔尔等族,本皆为中亚细亚民族,今在苏联中亚境内亦有诸族;然此诸族在新省者尚多在游牧阶段。锡伯、索伦二族,乃乾隆年间由满洲移往,今多居伊犁一带,人数不多,亦为农牧兼营者,仍保存其自族之语言,然能汉语及维语者甚多。人谓此族人习语言,特有天才。
据说南疆之罗布淖尔①尚有最原始之小部落在焉。此为水上居民,住罗布淖尔中,与其他人民几无往来,不知牧畜,惟恃捕取罗布淖尔之鱼介为食;人数无确计,度不过数百人而已。罗布淖尔在南疆大戈壁之一端,塔里木河注入之;此一带为其他民族所不到,故此小小部落尚能自生自息,保留平原始状态。
①淖尔蒙语,即湖泊。——作者原注。
游牧民族多喜养狗,盖警卫羊群,管束羊群,皆有赖于狗。而庞大骆驼队中亦必有狗若干头任巡哨纠察之责。新省之游牧民族既多来自他处,来时携狗自随,是故新省之狗,种类亦甚多。大概而言,有蒙古种、西藏种、各式中亚种,及此诸种之混血种,凡此皆为帮人办事的狗。再加以汉人豢畜供玩弄之叭儿种,形形色色,不可究诘;我尝戏语,狗与甜瓜在新省种类之多,恐甲于全国。
迪化人家,几乎家家有狗。此种狗,半为供玩弄而豢养。自南梁(即南郊)至城门之一段路上,群狗竟分段而〃治〃。倘有他段之狗走过其〃地盘〃,必群起而吠逐之,直至其垂尾逃出〃界线〃而后已。因此,狗的行动范围,颇受限制,除非跟了主人同走。然此种无理取闹的狗们,都为叭儿种或其混血种;至于禀有〃帮人办事〃的天性的猎狗族类,则无此习气。
野羊又名黄羊,毛直而长,佳者可以羼入狐坎中混充狐之腹皮。黄羊跳走甚速,在无边之戈壁滩上,虽小跑车亦不能追及之。黄羊肉又甚鲜美。猎黄羊须用合围之法,侦得其群居之处,四面包围击之;若二三人出猎,往往不能有所得。盖黄羊甚为机警,目力甚好,人在二三里外,黄羊即见之。
迪化是省会,饮食娱乐之事,自然是五花八门的了。汉族人开的酒馆,大抵是混合了山东、陕西、天津各帮烹调的手法,可以〃北方菜〃目之,然厨子则多甘肃籍。城里有一家自称〃川菜馆〃的,据试过的人说,毫无川菜风味;或亦可说,仅在菜单上看得见川菜风味。至于官场大宴会,倘用中菜,还是〃北方味〃的馆子来承办,可异者竟有烧烤乳猪,而且做得很好。但挂炉鸭子则从未见过,简直绝对不用鸭子,有时用鹅。冷盆极多。倘是一席头等的菜,所用冷盆多至二三十个,圆桌面上排成一圈。这许多冷盆,例必杂拌而食之,故有一大盘居中,为拌菜之用。冷盆中又必有〃龙须菜〃一味,此为海菜。亦有海参,则为苏联货。有鱼翅。此外各种海味则因抗战后来源断绝,已不多见。乌鲁木齐河中产一种鱼,似属鲇鱼一类,尚为鲜美,此为迪化唯一可得之鲜鱼。〃汉菜〃而外,有清真教门馆与俄国式西菜。
娱乐之事,除各种晚会外,惟有电影与旧戏。电影院皆为各旅文化促进会所办之俱乐部所附设,苏联片为多,国产片仅抗战前的老片子偶有到者。
旧戏园有五六家,在城内。主要是秦腔,亦有不很纯粹之皮黄。故李主席寿辰,曾在省府三堂演旧戏;据说这是迪化最好的班子,最有名的角儿,所演为皮黄。但我这外行人看来,也已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汉族小市民喜听秦腔。城内几家专唱秦腔的戏园,长年门庭如市。据说此等旧戏园每三四十分钟为一场,评价极低,仅省票(新省从前所通用之银票,今已废)五十两(当时合国币一分二厘五),无座位,站着看,屋小,每场容一百余人即挤得不亦乐乎;隆冬屋内生火,观戏者每每汗流浃背,幸而每场只得三四十分钟,不然,恐怕谁亦受不住的。电影评价普通是五毛三毛两种,座位已颇摩登。然因所映为苏联有声片,又无翻译,一般观众自难发生兴味,基本观众为学生与公务员。
电影院戏园皆男女分座。此因新省一般民众尚重视男女有别之封建的礼仪也。但另一方面,迪化汉族小市民之妇女,实已相当〃解放〃;妇女上小茶馆、交男友,视为故常,《新疆日报》所登离婚启事,日有数起,法院判离婚案亦宽,可谓离婚相当自由。此等离婚事件之双方,大都为在戏园中分坐之小市民男女。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对照。归化族(即白俄来归者)之妇女尤为〃解放〃,浪漫行动,时有所闻,但维哈等族之妇女就不能那么自由了,因为伊斯兰教义是不许可的。然又闻人言南疆库车、库尔勒等地风气又复不同,维族女子已嫁者,固当恪守妇道,而未嫁或已寡者,则不以苟合为不德云。〔附记〕此篇大概写于一九四○年冬或一九四一年初夏,后来发表于一九四二年之《旅行杂志》。我于一九四○年五月出新疆,到延安住了几个月,于同年初冬到重庆。那时候,重庆的朋友们正担心着杜重远和赵丹等人的安全(我离新疆时,杜已被软禁,赵等尚未出事,后来在延安,知道杜、赵等皆被监禁,罪名是勾通汪精卫,无人置信;足见盛世才实在不能从杜、赵的言行中找到其他借口,只好用这个无人相信的莫须有罪名来逮捕他们),纷纷向我探询新疆实况;我的回答是很率直的,我揭穿了盛世才的假面具。有一次,在重庆的外国记者多人(其中有好几位是很进步的)找我谈新疆情形,由龚澎同志介绍,并任翻译;谈完以后,有一位记者问我能不能发表?我回答,可以用背景材料的形式发表,不要用访问记的形式。为什么我这样回答?原因是,一,当时我正和沈老(钧儒)、郭老(沫若)及韬奋,一同写信给盛世才,要求释放杜、赵等七、八人,如果发表了我暴露盛世才的访问记,就会影响到营救杜、赵等人的工作;二,当时盛世才的亲俄联共(中共)的假面具还戴着,盛和蒋介石还有矛盾,公开暴露盛,还不到时候。但是,另一方面,我以为成世才的欺诈行为对后方(指那时的重庆、成都、昆明等地)青年知识分子所起的欺骗作用(特别因为两年前杜重远为盛所骗,写了两本小册子,歌颂盛世才,造成了许多青年对盛的极大幻想),有加以消解的必要。由于上述的考虑,我写了这篇《新疆风土杂忆》。但发表时,有些字句被国民党检查官或删或改,歪曲了原来面貌。此文后来收在《见闻杂记》单行本时,我又作修改,但不知何故,单行本印出来时仍然是《旅行杂志》发表时的样子。现在冷饭重炒,字句上我再作小小的修改。
此篇所述新疆的风土习俗,在今天看来,已成陈迹。但从这里也可以对照出来,解放后的新疆的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的飞快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史无前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正确政策和英明领导的实例之一。
1958年11月16日,茅盾记于北京
卷六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
当我们和苏联外交部代表喀尔斯托可夫先生巡游海参崴市街的时候,喀先生笑着对我说:“这是您来参观的第一个地方了!〃
“不!〃我回答。〃我所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轮船'斯摩尔纳号'!〃当然,斯摩尔纳号是可以视为苏联领土的一部分的—…无论在事实上或理论上。
海参崴的名声很大,为了它在苏联极东边疆的战略地位。在十日上午,〃斯摩尔纳号〃驶近港口的当儿,我曾悬想港口大概泊有艨艟巨舰,而天空大概有飞机翱翔。可是进了港口以后,出乎我的意外,港内竟那么平静,但见一片澄碧的海水和金黄耀眼的阳光。
海参崴山环水抱,形势固然不凡,而风景亦极美丽。〃斯摩尔纳〃停泊的地方,对面可见一座山,山上耸立着一排一排的房屋;入夜灯光闪烁,有点像香港。然而香港究竟是个岛,海参崴的气魄比香港伟大。
海参崴的人口大概有三十多万,主要的街道是列宁街。这条大街的地势可说是居中的,因为街上俯视可见一条一条的下坡支路和层层递高的房屋。但是请你不要想象这条街上是如何车马喧阗,行人拥挤。这条街的两旁有的是高楼大厦,戏院电影院,大旅馆,百货商店,市政府等等,然而并没有都市的喧嚣杂沓。市内交通工具有电车和公共汽车,可是很少看见私人品车。
市民的服装很少极讲究的,但也少见衣衫褴褛的人。作为中国都市必不可少的点缀品的小贩乃至擦皮鞋童子,在海参崴是看不到的。我们不曾看见排队购买粮食或日用品的人,只看见电车站上有一二十人排齐了在等候电车。
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因此,一般市民的活动都在夜里。我们所住的〃乞留司金〃旅馆附设有餐厅,这餐厅门口挂一牌子,明明写着:早餐,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二时;午餐,下午二时至六时;晚餐,八时至夜一时。
市内有戏院四所,电影院五所,我们到的这天有一家电影院放映的是名片《彼得大帝》。按照新五年计划,海参崴将新添两所高等学院,——海军学校和渔业专门学校。
我指着山上的房屋对喀尔斯托可夫先生说:“这有点像香港。〃他就告诉我一个故事:如何这些山上没有树木而有了房子。原来海参崴并不缺乏平地,不需要在山上造房子。海参崴周围的山上从前都有树林,可是当十月革命以后,帝国主义者武装干涉苏联,而海参崴被日本军队占领的时候,滨海省就出现了一个年青的游击队首领名为谢尔葛·拉琐(SergoLazo)。困守海参崴的日本人,害怕拉琐来袭击,便将周围山上的树木砍光。日本军队赶走以后,苏联人觉得光秃秃的山头不大雅观,于是便建造了房屋。拉琐的英雄事业在远东是很有名的,他在一九二二年为日本军所获,被丢进火车头的锅炉内活活烧死;但是日本军在海参崴的日子也就很快告终了。这是旧话。这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军阀当然曾做过重温旧梦的妄想,不过事实上日本军阀始终不敢碰海参崴一草一木,而声威赫赫的关东军却在十天之内就完全垮了。
12月13日上午平时灯下,于海参崴
乞留司金旅馆三十号房间
卷六 旅踪屐痕 古列巡礼
和乔治亚共和国京城梯俾利斯相距百多公里,在海拔二千公尺的高原上,谦卑地蹲着那朴素的古列镇。勤劳的人民远在第五世纪建筑了这一个镇,他们大概梦想不到一千五百年后,会有无数异乡的游客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来这里访问,只因为这里是斯大林的故乡,只因为这里保存着斯大林所住过的一间小屋。
当我翻着那〃来客留言簿〃,看着那代表了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许多民族的多种不同语言的〃题词〃,我的思潮忽而从现在跳到千五百年前,忽而又飞绕了地球一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又想起这在万里外的我的朋友们和我的亲人们来了。
但是让我们回到眼前的景物罢。我们站在一幢只有两间房的破屋前,三十来人的一排士兵,不用说他们也是来礼瞻的,此时正肃然整队而去,四五个儿童挤着上前,张大着好奇的眼,向我们上上下下打量着。我们走上了台阶,在那有点像走廊的地方站住。当前是两间房,一样大小,都只有一扇门向走廊开着。一间房内靠窗有一张小小的床,床上铺着古旧的毡子,离床约尺许,就有一张方桌,桌上有洋油灯,也许还有一两只杯子。这桌子两面离墙也不过尺许。朝外的墙上设有壁橱,橱门是木板的,都关着。壁角安着茶炊,——也许是在搁板上,但也许是在小橱上,这我可记不清了。不过,我却记得确实,在对面的壁角,靠近床头的,却有一口木箱。近木箱有一小小的矮方凳。近桌旁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陈设了。
我穆然看着这小房内的一切简单的家具。我忽然又想到百年后千年后,忽然又想到全世界五大洲五大洋那么多的国那么多的民族;我似乎听得那些朴素的家具都用了柔和的音调在说:它们是在一九三五年由它们的老年的女主人亲自指点着照八十年代这小房的原状布置着的,它们中间有几样已经不是原物而是特地仿制的。但是——〃我们却不折不扣是当年的老伙计!〃床架,方桌,小橱,还有床上的毡子,都得意洋洋地声明着。
斯大林是一八七九年生于此小房,直到一八八三年,他都住在这小房。
当时,和这小房并排的那一间大小相等的房是房东住的,房东名为柯伦俾茄斯维列。后来,斯大林和他母亲住过的这间房又由房东女儿住了,稍有修葺改装。一九三五年俾利亚发起保存此纪念屋的时候,重新恢复当时的原状。一九三七年又在此小屋外面加做一敞屋,作为小屋的罩子,这罩子可漂亮得很,高而且大的柱子都是乔治亚特产的云石。
和纪念屋同在一处的,是斯大林博物馆。正确地说,应该加上一句说明,这是少年斯大林的博物馆,陈列材料以斯大林在乔治亚的年代为限。一八五○年,斯大林的父亲(农民出身的鞋匠)始来卜居于古列,结婚。斯大林有二兄皆早殇。斯大林是老三。幼年时代,斯氏在教会学校读书,因其嗓子好,加入唱诗班。中学毕业时的照相,毕业证书,都陈列着;毕业考试各科皆优等(五分),仅数学与希腊文为四分。斯氏在中学时曾写诗,发表于当地报纸,题为《青春》与《月亮》,用笔名曰〃梭吉尔〃。
在中学时,即组织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在铁路工人中作运动。其后加入外高加索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