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
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
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
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
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
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
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
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
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
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於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
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
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
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邱城,
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
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
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
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
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
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
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於泷水。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
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
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辟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
迳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
国。其水北流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г唬骸凹媚狭鹤尴赜性
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邹平又北,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
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东观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
《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
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
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
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
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
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
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
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
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
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
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
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济水又迳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
吕尚封於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
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
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
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
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
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
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
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
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
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
北迳楚丘城西。《地理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
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
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
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武县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
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迳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
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
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
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
济也。《尚书》豫州下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
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
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
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未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
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
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子贺嗣。贺废,国除,
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
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
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
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褎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
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
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
《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
山也。
△又东过东缗县北。
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济水又东,迳东缗
县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
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封
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兖州北为菏水。
济水东迳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迳武棠亭
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
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
菏水又东迳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济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泽有濛淀,育陂,
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
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
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
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凤
麟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迳钜野县北,何承天
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皇览》曰:
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
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迳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
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
《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峻冢,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
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
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
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
中郎传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
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
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
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
雕镂,然洽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
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
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任城县在北,夏后氏之任
国,王莽之延就亭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国。县有诗亭,《春秋》之诗
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
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
菏水又东,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
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
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
军,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
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
《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
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
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
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
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
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
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
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
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
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
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
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卷九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
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
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
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
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
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
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
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
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按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
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甯,
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
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高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
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
二十许里,东西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