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
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
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
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г唬汉幽谏窖粑鞅绷镉朽k城。《竹书纪年》曰:
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
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
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
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
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
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
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
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
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
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
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
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
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
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
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
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
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
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
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
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
相г唬涸诨诚匚髂稀S皱梢蟪俏鳎狭魅胗谮椤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
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
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场换蚪В憷綔‘荡,势同雷转,激水散
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
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
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
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
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
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
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
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
《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
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
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
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论语撰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
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
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
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
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啵⑽溃构苁濉⒉淌濉⒒羰甯ㄖ唷
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
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
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长,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
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
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
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
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
《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
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
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
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
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左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
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
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淇水口
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
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
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
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
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
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
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
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
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氏曰:决宿胥
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
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
世谓之顿邱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
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
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
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
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
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
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
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
东,牵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
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东北注矣。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
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
《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
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
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
又北迳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
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
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
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
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
白沟水又东北,迳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衡渎,
遂有阿难之称矣。
白沟又东北,迳空陵城西,又北迳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
《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淇水又屈迳其县北。
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
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
淇水又东迳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
之鱼池城,非也。
淇水又东北迳榆杨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
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田融言,
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
行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李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女亳
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谛也。
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
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
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公孙
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黄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
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
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
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
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
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
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冀乃
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
其略言:高贵不尚节,亩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
偷窃银艾,鄙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
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
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旌幽中之讼。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
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
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
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
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汉高
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
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
清河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
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
五十里,有枣强城,故县也。
△又北过广川县东。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
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
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
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迳修县
故城南,屈迳其城东。修音条。王莽更名之曰治修。《郡国志》曰:故属信都。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迳修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
为侯国,故世谓之北修城也。清河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
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
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
谓之羌城,非也。
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初平二年,
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
即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