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经注-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

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

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范晔《后汉

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

山,谓之石虎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罡。罡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

《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

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馀

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煹。火寻沙,入穴里许,

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

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

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

於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

听。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

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

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

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

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

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

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

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

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八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

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

易水又东,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於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泥淀、小泥淀,其

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泥洞口。水侧有浑泥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

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迳易

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於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

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

年,石虎有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

基尚存,犹高一匹馀。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堡也。故瓒所与子书云:

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骃称:燕太子丹遣

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

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

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

易水迳县南,啵毓食潜保廖陌蚕兀胩彸睾稀!妒芳恰匪涨卦唬

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滱水

△滱水出代郡灵邱县高氏山。

即呕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其水又南陉候塘。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

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欹倾而不正,故

世以欹城目之。水自原东流,注于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

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

又东迳灵邱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

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旻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邱之号,

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邱,则名不因武

灵王事,如瓒《注》。

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

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

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氵斥,每出是所游艺焉。

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

滱水东迳嘉牙川,川有二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

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

之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

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

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

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

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

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

矣。抑亦羊肠、邛来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

水。

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濬下,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直

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

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

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於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水于是

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於滱水也。

△又东过唐县南。

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应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

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

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

城中有山之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

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г唬航裰猩酵级

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Щ蛞晕腥耍

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一十馀里,二十里则减,但

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

源所导,西迳狼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称。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

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山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西北,

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

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

所谓恒卫既从也。

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

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

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虔

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迳京邱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

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

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矣。滱水又东,

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

名。

滱水又东,迳唐县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迳其南。

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

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

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

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

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中

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

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

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此城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

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

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

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

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又即

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

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迳豆山下,合苏水,

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一十馀里,有

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县目曰望都,县在唐南。皇甫谧曰:

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

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

都所居。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

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

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滛昏康

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

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

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

土,遣管仲攘夷狄,筑城以固之。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

滱水之右,卢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黑水池。《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

疑为疏阔,阚骃、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

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馀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

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山王故宫处,台殿观榭,

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城北累石为窦,通涿

唐水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刹

利灵图。池之四周,民居骈比,填遍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

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

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涿滱水迳石窦,石窦既毁,

池道亦绝,水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迳汉哀王

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

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

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

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

场列柏焉。其水又东迳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

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

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

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迳上曲阳县南,

又东迳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迳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

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

通,不常津注。

△又东过安喜县南,

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

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

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

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

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湣矗倬迻欤坊谒梗诚⑷兰樱ヒ猿傻亍

滱水又东迳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

后隶安喜,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

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迳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

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迳任邱城南,

又东南迳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博为侯国。其水又东南流

入于虖池,滱水又东北流,迳解渎亭北,而东北注也。

△又东过博陵县南。

滱水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

自河间分属博陵。汉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

为侯国也。

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

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

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

晋太始元年复为国,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滱水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东

北迳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更

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下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

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

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