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经注-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

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

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

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

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

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

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

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

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

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

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

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

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

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

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

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

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

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

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

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

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

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

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

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

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

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

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

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

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

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

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

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

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

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

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

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

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

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

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

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

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

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

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

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

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

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

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

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

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

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

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

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

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

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迳小

甯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迳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

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邑

人班邱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

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

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北方人谓

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

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

迳大甯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

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

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鸡鸣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甯川。于延

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

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

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

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

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

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

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

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

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

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

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

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

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

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

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

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

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

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

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

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

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

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

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

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

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

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

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

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

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

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

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

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

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

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

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

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

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

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

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

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

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

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

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

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

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

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

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

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

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

散漫难寻故也。

 卷十四

○漯馀水

△漯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

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台三层,其户

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