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台三层,其户
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
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
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
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
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
漯馀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漯馀潭。
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
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邱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
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
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
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北注
漯馀水。漯馀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迳芹城,又东南流注漯馀
水。漯馀水又东南流,迳安乐县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
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南,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漯馀水於县西南,东入沽
河。故《地理志》曰:漯馀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
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
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
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
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
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
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
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
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
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
志》曰:水出县东。北流,迳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
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迳一故亭,
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
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
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
迳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左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
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
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於沽
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北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
在渔水之阳也。考诸地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
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
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
西潞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漯馀水合为潞河。
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
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
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迳
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漯馀水注之。
沽水又南,左会鲍邱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
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
漯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邱水于县西北而东出焉,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
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也,今无水。
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虖池,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
也。
○鲍邱水
△鲍邱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
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
东,左合孟广水。水出下,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
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
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
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
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
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
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临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
注鲍邱水。又南迳虒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邱水又西南,迳犷平县
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迳三城,谓之三城
水,又迳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迳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
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
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水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
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其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
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邱水。鲍邱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
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郡曰通潞,县曰得渔。鲍邱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
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於是水之上,斩首一万。
鲍邱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於沽河,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
鲍邱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
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
《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
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
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
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
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
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长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
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
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
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
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
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於当时,敷被於后世。晋元康
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
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
七十馀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动,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
马、关内侯逢惲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
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
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
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
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动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
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邱水。又南迳潞县故
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
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
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邱水
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邱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成
一渎,东迳其县北。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
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
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流入
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
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馀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
水。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
东南。东南流迳博陆故城北,又屈迳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
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
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其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
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
于泃河。泃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
之紻城南,东入於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
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
水也。泃水又南,入鲍邱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下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
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
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
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鲍邱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
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春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
《开山图》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
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
水又迳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一百一
十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
水又西南流,漯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
軬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
以其过灼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
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漯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
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纮。中平
五年,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漯水又东南流,谓之北
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迳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
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
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於无终山。山高
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
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
妻之,遂即家焉。《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
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於县北六十里
翁同之山,后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
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干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
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于
《谱叙》自去文矣。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城,
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
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
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也,射之饮羽,即此处矣。
《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漯水,漯水又
西南,入于庚水。《地理志》曰:漯水出俊靡县,南至无终,南入庚水。庚水,
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迳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若数百石
囷,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
有兵。庚水又南,迳北平城西,而南入鲍邱水,谓之柘口。鲍邱水又东,迳右北
平郡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邱水又东,巨
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迳观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
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
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
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其水又西
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南,迳土垠县故城
西,左会寒渡水。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
水出东北山,西南流,迳土垠县故城东,西南流,入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
水,水发北平城东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泉,西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