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
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
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
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
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
司徒鲍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车师
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
羌遥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
形容枯槁,相依而还。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枝河又东迳温宿国南,治温宿城,
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于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
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
右注北河。又东迳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其水南流迳赤
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又出山东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东川水出龟
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
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东流迳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
注东川水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治乌垒城,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
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汉使侍郎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东南注大河。
大河又东,左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
《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洠蟆3鲇诶ヂ刂
隅,实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
迳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
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南会两水,同
注敦薨之浦。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濬发,俱东南流,迳出焉
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数。
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溢而为海。《史记》曰:焉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
与车师接。敦薨之水,自海西迳慰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
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迳
渠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迳渠犁国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
东北与尉犁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洠蟆8
乱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墢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
河水又东,注于洠螅础毒匪狡巡R病K飞浦保侵髂稀
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烫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
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咸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地广千
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
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
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山海经》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
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洠螅铀币病F湓椿牖肱菖菡咭病6ビ衩
阳关一千三百里,广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
之脉,当其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
出于积石也。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河水重
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
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
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
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
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
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
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
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
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
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
且作大航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
还。十年,竭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以汉造河桥,
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
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
海及大、小榆谷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
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
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监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诸种。今党援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
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
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与建威相首尾。
后羌反,遂能。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一百五十
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
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钧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
河水右迳沙州北。段国曰:浇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若人委乾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
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
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
从系倒{巛百},举首易偏矣。言当玄静,平徭役也。《释名》又曰:县,县也县
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
不轻其誓,施绳用法,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汉高帝
六年,令天下县邑城。张晏曰:令各自筑其城也。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滥渎,东北流入大谷,谓
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浇河故城北,有二城,
东西角倚,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为安西将军浇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东北,迳黄川城。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左合北谷水,
昔段颎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右合乌头川水。水发
远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历谷有二水,导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
山,北迳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魏
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处矣。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岭下,东南流迳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
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
亭桀竖。竞热争高,远望々,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
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
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
与漓水合,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
中迳消铜城西。又东北迳列河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东北流,迳列城北,右入漓水,城居二水之会也。漓水又北,迳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东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迳黑城
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漓水又东北,迳榆城东,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
峡,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东北迳黑城东,东北注之榆溪。又
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险绝,对岸若门,
故峡得阙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
谓是山之关塞也。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水又东北,皋兰
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
枝津东注焉。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
王莽更曰顺砾。阚骃曰: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今漓水
迳其南,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应劭曰:白石山在东。罗溪水
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东
南流迳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
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金纽大岭
北,又东北,迳一故城南,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南水,
乱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
城北,又东绝罕幵溪,又东迳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
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河水又迳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东,
迳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
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
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
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
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
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