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
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
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马防、
耿恭从五溪,祥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
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洮水又西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
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历求厥川,蕈川
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历
峡,迳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水东南出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
注洮水。洮水又东北,迳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东北流迳
蓝川,历水池城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迳和博城东,城在
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洮水
北迳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
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迳降狄道故
城西。阚骃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
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陇坻,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
故杨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东有白
石山。滥水又西北,迳武街城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
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神仙
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
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迳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迳大夏县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
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
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
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东南流,
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
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
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
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
逾葱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后汉·西羌传》曰: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羌怪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
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
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赤城北,而东
入,迳戎峡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迳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
迳临羌城西,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之绥戎城,非也。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
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阚骃曰:临羌新
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迳城南也。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东,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
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
流,迳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流,
迳晋昌城,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
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骃曰:长宁亭北有养女
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迳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
水合。水出西山,东南流。水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水东南迳长宁亭
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
西南远山,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迳
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
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
南。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骃曰:
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
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
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
控引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
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骃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于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
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骃曰:
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
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
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
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应劭曰: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
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
南与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
雾山,注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于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
读閤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
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迳永登亭西,
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
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湟水又东迳枝阳县,
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迳街亭城南。又东南,迳阳非亭北,
又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
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
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胡马感北
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
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
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
入湟。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骃曰:河至金城县,谓之
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
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
又东,迳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
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
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
《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
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
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过榆中县北。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
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又东过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县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
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
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
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
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世
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
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迳赤晔川,又
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
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远。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
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
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
隗嚣,吴汉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
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
龙东,东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
迳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
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
里长城西山中。北流迳魏行宫故殿东,又北,次水注之,水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
北流迳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北流,又与次水合。
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酸阳山。东北流,左会右水,总为一川。东迳西楼北,东注苦
水。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
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西
北八十余里。石门之水,又东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
延溪,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在县西北一百里。又东北迳延城南,东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迳廉城东。按《地理志》,北地有廉县,阚骃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汉,新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壁,尽从胡目。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
世人误证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总归一渎,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流所发,导
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
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议郎张
奂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羌有献金马者,奂召主簿张祁入。于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尽还不受,威化大行。县东有
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卷三
○河水三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