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经注-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

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

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识其奢而谏其失也。言

此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杨水,杨水又东北与柞溪水合,

水出江陵县北,盖诸池散流,咸所会合,积以成川。东流迳鲁宗之垒南,当驿路,

水上有大桥,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北奔,缢于此桥。柞溪又东

注船官湖,湖水又东北入女观湖,湖水又东入于杨水。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

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一百九十里,西迳巾城。城下置巾

水戌,晋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戍山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

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

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武十三年,

更封刘隆为侯国。城旁有甘鱼陂,《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子黑肱为令尹,次

于鱼陂者也。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刘备于当阳也,

张飞按予于长坂,备得与数骑斜趣汉津,遂济夏口,是也。沔水又东得浐口,其

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

连江沔。故郭景纯《江赋》云: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

△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

即口也,为中夏水县故云阝亭,《左传》所谓若敖娶于云阝是也。《禹

贡》所谓云土梦作乂故县取名焉。县有云梦城,城在东北。沔水又东迳左桑,昔

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齐、楚之会,

齐侯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屈完曰:君其问诸水滨。庾仲雍言:村老

云:百姓佐昭王丧事,于此,成礼而行,故曰佐丧。左桑,字失体耳。沔水又东

合巨亮水口,水北承巨亮湖,南达于沔。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庾仲雍言:须导村

耆旧云:朝廷驿使,合王丧于是,因以名焉。今须导村正有大敛口,言昭王于此

殡敛矣。沔水又东,谓之横桑,言得昭王丧处也。沔水又东谓之郑公潭,言郑武

公与王同溺水于是。余谓世数既悬,为不近情矣。斯乃楚之郑乡,守邑大夫僣言

公,故世以为郑公潭耳。沔水又东得死沔,言昭王济沔自是死,故有死沔之称,

王尸岂逆流乎?但千古芒昧,难以昭知,推其事类,似是而非矣。沔水又东与力

口合,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东流径新阳县南,县治云杜故城,

分云杜立。溾水又东南,流注宵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力口。沔水

又东南,涢水入焉。沔水又东迳沌水口,水南通沌阳县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

又谓之沌口。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处沌水之阳也。沔水又东迳林鄣故城北,晋

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镇此也。

△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

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尚书·禹贡》云:汉水南至大别入江。《春

秋左传·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

《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

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按《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

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在矣。

 卷二十九

○沔水下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

《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

古巢国也。汤代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

·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

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迳乌

上城北,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

北马子岘之清溪也。东迳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

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迳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

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纵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

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口。东径

刺史山北,历韩纵山南,径流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

东迳右塘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有郭僧坎城,

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

使将军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率众攻东关三

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

夺击,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

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迳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东南迳张祖

禧城东,东南流,屈而北迳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

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

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迳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

《地理志》毗陵县,会稽之属县也。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

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扬州刺史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

《经》书为北江则可,又言东至馀姚则非,考其迳流,知《经》之误参。《地理

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南江。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迳石

城县北,晋太康元年隶宣城郡,东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迳其县故城东,又北

入南江,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郾山,北流为贵长池。池水又北注

于南江。南江又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泾水。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又

东迳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

旋溪水。昔铚县人陵阳明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

地千馀丈。后百馀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

后二十年,子安死,葬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常呼子安,故县取名焉。晋咸

康四年,改曰广阳县。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

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迳安吴县

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馀丈,下为深潭。潭

水东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县界也。南江又东迳宁国

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东迳故鄣县南,安吉县北。光和之末,天下

大乱,此乡保险守节,汉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以为安吉县。县南有

钓头泉,悬涌一仞,乃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

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郭

景纯《江赋》曰: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是以左丘明

述《国语》曰:越伐吴战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

湖之兼摄通称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湖也,

《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谓之

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邪东武县,俗谓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

架山,山有洞穴,潜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长丈馀,鸣则有兵。故《吴记》曰:

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馀里,居者数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

通洞庭,深远莫知所极。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

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为目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

方耳。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有包山,洞庭,

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

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百里,便

是句馀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具区,今在馀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

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

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

阴溪水入焉。山阴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

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馀,而温凉不

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

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泉《五湖赋》

曰:头首无锡,足⻊虒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胸,岝崔嵬,穹窿

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岝

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

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是笮山蹠。自此以东

差深,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太湖三十馀里,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东迳笠

泽,在吴南松江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军江

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庙。鲁哀公十

三年,越使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

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

路,南出太湖,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称: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

之中者也。此亦别为三江五湖,虽名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扬都赋

·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

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

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神异传》曰:

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

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煞犬,以血

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主簿令幹入白令,令

见幹,曰:何忽作鱼?幹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

谷水也。《吴记》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

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馀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

由卷也。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春秋》

之槜李城也。谷水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

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曰:

县有秦迳山,秦始皇迳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谷水之右有马睾

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是以《汉书·地理志》曰:县

有盐官。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

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王莽名之展武。汉

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

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光熙元年,有毛民

三人,集于县,盖泛于风也。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谢灵运云:具区在馀姚,然则馀暨是馀姚之别名也。今馀暨之南,馀姚西北,

浙江与浦阳江同会归海。但水名巳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郭景纯曰:三江者,

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

阴为浙江。今南江枝分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与浙江合。故阚骃《十三州志》

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又于馀暨东,合浦阳江,

自秦望分派,东至馀姚县又为江也。东与车箱水合,水出车箱山,乘高瀑布,四

十馀丈,虽有水旱,而澍无增减。江水又东迳黄桥下。临江有汉蜀郡太守黄昌宅,

桥本昌创建也。昌为州书佐,妻遇贼相失,后会于蜀,复修旧好。江水又东迳绪

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

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迳官仓,

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

江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

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一百四十里,因句馀山以名县。山在馀姚

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东迳穴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江水又东

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

东南地卑,万汉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

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潜水

△潜水出巴郡宕渠县,

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受其称耳。今受有大穴,潜水入焉。通冈山下,西

南潜出,谓之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郑玄曰汉别为潜,其穴本小,水积成泽,

流与汉合,大禹自导汉疏通,即为西汉水也。故《书》曰:沱潜既道。刘澄之称

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

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

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县西北有不曹水,南迳其

县,下注潜水。县有车骑将军冯绲、桂阳太守李温冢,二子之灵,常以三月远乡,

汉水暴长,郡县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今所谓冯李也。

△南入于江。

庾仲雍云:垫江有别江,出晋寿县,即潜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