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
决水自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也。
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
即淮水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
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灌水东北迳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故《地理志》曰:
决水北至蓼入准,灌水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
文仲闻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
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氵夫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乡也。
汉献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
△又北入于淮。
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屈,次于
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
真耳。
○沘水
△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
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
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沘
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
淠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泄水出焉。
△东北过六县东,
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渒水。
淠水又西北迳马亭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
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
矣。
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
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
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
又北迳五门亭西,西北流迳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
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也。
△北入于淮。
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泄水
△泄水出博安县,
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
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
△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迳安风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口。
△西北入于淮。乱流同归也。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
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北流分
为二水,施水出焉。
肥水又北迳荻城东,又北迳荻丘东,右会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
东,西流迳成德县,注于肥水也。
△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迳成德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迳芍陂东,又北
迳死虎塘东,芍陂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
肥水又北,右合阎涧水。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迳浚遒县西,水积为阳
湖,阳湖水自塘西北,迳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众
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杜叔宝以精兵五千,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水
分为二,洛涧出焉。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淠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
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
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
一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
战于芍陂,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
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迳黎浆亭南。文钦之叛,
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
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
溪,建刹五层,屋宇间敞,崇虚嶕尧也。又西南流注于肥。
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
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也。
肥水西迳寿春县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
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
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间居,
亦胜境也。溪水流注于肥水。
△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渎,遏为船官湖,以置舟舰也。肥水左渎,
又西迳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
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苍兕、都
水,是营是作。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
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千人,皆为
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
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
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
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
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
服纤丽,咸羽扇裙帔,巾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
有隐室石井,即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南之道室,八公山石井在焉。亦云:
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同诣玄洲,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都不列其鸡
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
《神仙传》。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北,迳芍陂门右,
北入城。昔钜鹿时苗为县长,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
司空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
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叛,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
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吏颜幼明
为其《庙铭》,故佐宠延为《庙赞》,夏候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
水又北迳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宇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
城,注肥水。
又西迳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
涧水。北迳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迳寿春城西,
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
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
肥水迳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
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
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肥
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
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
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
夏水。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
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
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戍,东注巢
湖,谓之施口也。
○滁水
《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记》庐州慎县下云:
滁水源出县西,暴秃古塘。郦元注《水经》云:滁水出浚遒县也。又和州含山县
下引《水经注》云:滁水东经大山,西北流迳大亭,即此山也。《方舆
纪要》云:滁河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
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三汊河,又东至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
埠口而入大江。《三国志》吴赤乌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涂中,
其地实南北扼要之区,犹脱落无闻,则滨江来会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东南过临沮县界。
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山海
经》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
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水出新城郡之
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
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
县有潼水,东迳其县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东南迳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
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
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
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
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
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
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
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
和中,为沮阳郡治也。
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一百四十
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圾即张翼德横矛处也。
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
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迳楚
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漳水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
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水
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
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
斩之于此。
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
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
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
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
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东过华容县南。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
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
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
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
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
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
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
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
自州陵东界,迳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
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
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交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互隰,兼苞势广矣。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
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
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口焉。
郑玄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
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
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
为非也。自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
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
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
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
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
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
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
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
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
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
南入于江。
○涪水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
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涪水又东南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