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
散。每至耽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耽
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
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耽,乘白马,还此山
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
口。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
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
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
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
西北,左右有田数十畮,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
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
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
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
有卢塘。塘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
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
侧注。西北迳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
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
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
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一十五里。从省隶。《十三州志》曰:
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左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迳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
长沙定王子节侯诉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
《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
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迳攸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
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
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
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
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
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迳其县东,又西迳历口。
县有历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
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
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永,
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馀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
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
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
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漉水
△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
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萍乡翁陵
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
县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于湘。
○浏水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
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迳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
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西入于湘。
○氵买水
△氵买水出豫章艾县。
《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
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也。氵买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
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
北。氵买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
《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
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
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
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
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
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
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迳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
六十馀里。又北迳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
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迳金鸡石,其石孤竦临水。耆老云:时见金鸡
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迳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
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户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
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发城郡,
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
豫章水又迳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
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
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脩晓
也。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迳新淦县,
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
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
旴水出南城县西北流迳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
故阳乐也。浊水又东迳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
蔡县。浊水又东迳建成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
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燃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
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
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燃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
赣水。
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
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
世脩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
孺子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
穉、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穉,杰出薄域,
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穉往吊之,置生刍而于
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迳谷鹿洲,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迳南昌
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
祖六年,始命灌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灌婴所筑也。王莽更名
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
署徐穉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
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
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
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
宗之详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
于南。故郭景纯《南郊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
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民。赣水又迳郡北,
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成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
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
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
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
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霏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
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鹤岭,云王子乔控鹤所迳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
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
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尝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
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
通大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
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居民多被水害。至宋景
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则闭之,内多则洩之。自是居民
少患矣。
赣水又东北迳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
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馀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
宫也。
赣水又北迳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
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
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
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塼,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
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赣水又迳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
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
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馀丈。
洲里可容数十舫。
赣水又北迳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
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
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迳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
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
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
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
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
入于修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
修水出艾县西。东北迳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修水又东
北迳永修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修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溱一渎,
俱注于彭蠡也。
△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泽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
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窿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
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
周四百馀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
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
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
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元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
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
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
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
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
周氏、远师,或托庐墓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三情互爽。按《山海经》
创志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
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
成章名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
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
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
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
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
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
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
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继响窟岩。龙潜凤采之贤,往者忘
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
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
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数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
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
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
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
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
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
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