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经注-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始之。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薄坂关。四
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蒲坂县西。
《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
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
反也。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皇甫谧曰:
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太
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
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
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
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
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徵之隽句,中书之英谈。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
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迳历山下,上有舜庙。
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
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案:周处此《志》
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
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尚
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
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入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
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
尧城。阚骃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是,千载眇邈,非所详耳。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
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
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邱阜,俗谓之夷、齐墓也。其水西南流,
亦曰雷水。《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
之下,即于此也。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
安涧水。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
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
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
不忍与同位,遂逃焉。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
属县也。古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
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
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屃,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人,故升华岳而观厥
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
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
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
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涉,更无
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
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
缘旁稍进,迳一百余步。由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神,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
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
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
里,便届出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
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
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河在
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迳通谷,世
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关北,东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
谓氵斥黄巷以济潼矣。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
道之陕,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崄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
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郭缘生《记》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
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
记》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
姚氏置关以守峡。宋武王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
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关之直北,隔
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墸д咭病D显蚝
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
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
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迳阌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
湖县在閺乡。世谓之阌乡水也。魏尚书仆射阌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
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
《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
矣。《西征赋》曰:咸徵名于桃园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
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河北县南。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
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
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
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
《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
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
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
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
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
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
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
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
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轼其庐,所谓
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
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纪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
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
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
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
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
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迳湖县东,
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
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
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
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
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
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
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
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
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铭祠》云:魏
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
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傲客于柏谷,妻睹貌
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
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之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
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
项裂地处,非也。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
关之名,乃起是矣。门水又东北历邑川,烛水注之。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
迳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迳盛墙亭东,东北与左
水合,即《山海经》所谓纟昔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又
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迳
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迳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
曰:烛水出衙岭下谷。《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
纟昔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
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
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又东北迳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
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川水注之。水出衡山之白
石谷,东北流迳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其水又迳鹿蹄山西,山石之上,
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
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门水又北迳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
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溃в诖恕Q嗟ぁ⒚铣⒁嘁宥γ谄湎拢晌缴钚挠懈校
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
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
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
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闻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
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
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
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
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
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是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
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
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
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
详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迳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
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以为好阳。《晋书地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
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迳曲沃城
南,又屈迳其城西,西北入河。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
以为曲沃,地名也。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
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河水又东,得七里涧,
涧在陕西七里,故因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坈,是以潘岳《西征
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汉
志》,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
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于是得进。复来战,奉等大
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
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谯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
为干山,盖先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
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陕县北。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迳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
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
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迳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
我徂安阳也。西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迳陕县故城南。
又合一水,谓之读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西北入
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
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
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
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