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唐书-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十六度,娄八十度,胃、昴七十四度,毕七十八度,觜觿、八十四度,参九十

四度,东井七十度,舆鬼六十八度,柳七十七度,七星九十一度,张九十七度,

翼九十七度,轸九十八度。今测,角九十三度半,亢九十一度半,氐九十八度,

房百一十度半,心百一十度,尾百二十四度,箕百二十度,南斗百一十九度,牵

牛百四度,须女百一度,虚百一度,危九十七度,营室八十三度,东壁八十四度,

奎七十三度,娄七十七度,胃、昴七十二度,毕七十六度,觜觿八十二度,参九

十三度,东井六十八度,舆鬼六十八度,柳八十度半,七星九十三度半,张百度,

翼百三度,轸百度。

又旧经,角距星正当赤道,黄道在其南;今测,角在赤道南二度半,则黄道

复经角中,与天象合。虚北星旧图入虚,今测在须女九度。危北星旧图入危,今

测在虚六度半。又奎误距以西大星,故壁损二度,奎增二度;今复距西南大星,

即奎、壁各得本度。毕、赤道十六度,黄道亦十六度。觜觿,赤道二度,黄道三

度。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尚与赤道度同,觜觿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盖其误

也。今测毕十七度半,觜觿半度。又柳误距以第四星,今复用第三星。张中央四

星为朱鸟嗉,外二星为翼,北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张增二度半,七星减二度半;

今复以膺为距,则七星、张各得本度。

其他星:旧经,文昌二星在舆鬼,四星在东井。北斗枢在七星一度,璿在张

二度,机在翼二度,权在翼八度,衡在轸八度,开阳在角七度,杓在亢四度。天

关在黄道南四度,天尊、天椁在黄道北,天江、天高、狗国、外屏、云雨、虚梁

在黄道外,天囷、土公吏在赤道外,上台在东井,中台在七星,建星在黄道北半

度,天苑在昴、毕,王良在壁,外屏在觜觿,雷电在赤道外五度,霹雳在赤道外

四度,八魁在营室,长垣、罗堰当黄道。今测,文昌四星在柳,一星在舆鬼,一

星在东井。北斗枢在张十三度,璿在张十二度半,机在翼十三度,权在翼十七度

太,衡在轸十度半,开阳在角四度少,杓在角十二度少。天关、天尊、天椁、天

江、天高、狗国、外屏,皆当黄道。云雨在黄道内七度,虚梁在黄道内四度,天

囷当赤道,土公吏在赤道内六度,上台在柳,中台在张,建星在黄道北四度半,

天苑在胃、昴,王良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在毕,雷电在赤道内二度,霹雳

四星在赤道内,一星在外,八魁五星在壁,四星在营室,长垣在黄道北五度,罗

堰在黄道北。

黄道,春分与赤道交于奎五度太;秋分交于轸十四度少;冬至在斗十度,去

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十三度少,去赤道北二十四度。其赤道带天之中,以

分列宿之度。黄道斜运,以明日月之行。乃立八节、九限,校二道差数,著之历

经。

盖天之说,李淳风以为天地中高而四颓,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绕北极常

见者谓之上规,南极常隐者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者谓之中规。及一行考月行出入

黄道,为图三十六,究九道之增损,而盖天之状见矣。

削篾为度,径一分,其厚半之,长与图等,穴其正中,植针为枢,令可环运。

自中枢之外,均刻百四十七度。全度之末,旋为外规。规外太半度,再旋为重规。

以均赋周天度分。又距极枢九十一度少半,旋为赤道带天之纮。距极三十五度旋

为内规。

乃步冬至日躔所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按浑仪所测,甘、石、巫咸

众星明者,皆以篾,横考入宿距,纵考去极度,而后图之。其赤道外众星疏密之

状,与仰视小殊者,由浑仪去南极渐近,其度益狭;而盖图渐远,其度益广使然。

若考其去极入宿度数,移之于浑天则一也。又赤道内外,其广狭不均,若就二至

出入赤道二十四度,以规度之,则二分所交不得其正;自二分黄赤道交,以规度

之,则二至距极度数不得其正;当求赤道分、至之中,均刻为七十二限,据每黄

道差数,以篾度量而识之,然后规为黄道,则周天咸得其正矣。又考黄道二分二

至之中,均刻为七十二候,定阴阳历二交所在,依月去黄道度,率差一候,亦以

篾度量而识之,然后规为月道,则周天咸得其正矣。

中晷之法。初,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

孰是。及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其议曰: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郑氏以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

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内,是以半之,得地中,今颍川阳城是也”。宋元嘉中,

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

去洛,水陆之路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当五千乎。开元十二年,

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

极,才高二十余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乃

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则见。”又铁勒、回纥在

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其北又有骨利干,居澣海之北,北距大海,

昼长而夜短,既夜,天如曛不暝,夕胹羊髀才熟而曙,盖近日出没之所。太史

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而以引度之,自滑台始白马,夏至之晷,

尺五寸七分。又南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又南百

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扶沟,晷尺四寸四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

蔡武津,晷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余。而旧说

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矣。

今以句股校阳城中晷,夏至尺四寸七分八厘,冬至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定春

秋分五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极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自滑台表视之,

极高三十五度三分,冬至丈三尺,定春秋分五尺五寸六分。自浚仪表视之,极高

三十四度八分,冬至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五尺五寸。知扶沟表视之,极高

三十四度三分,冬至丈二尺五寸五分,定春秋分五尺三寸七分。上蔡武津表视之,

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五尺二寸八分。其北极去地,

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极之远近

异,则黄道轨景固随而变矣。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武陵晷,夏至七寸七分,冬至

丈五寸三分,春秋分四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四尺四寸七分,按图斜视,

极高二十九度半,差阳城五度三分。蔚州横野军夏至二尺二寸九分,冬至丈五尺

八寸九分,春秋分六尺四寸四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六尺六寸二分半。按图斜视,

极高四十度,差阳城五度三分。凡南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里九十步。

自阳城至武陵,千八百二十六里七十六步;自阳城至横野,千八百六十一里二百

十四步。夏至晷差尺五寸三分;自阳城至武陵,差七寸三分;自阳城至横野,差

八寸。冬至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阳城至武陵差二尺一寸八分;自阳城至横野,

差三尺一寸八分。率夏至与南方差少,冬至与北方差多。

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晷七尺九寸四

分,定春秋分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差阳城十四度三分,其径五

千二十三里。至林邑,日在天顶北六度六分强,极高十七度四分,周圆三十五度,

常见不隐。冬至晷六尺九寸,定春秋分二尺八寸五分,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其

径六千一百一十二里。若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差十七度四分,与林邑

正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极高五十二度,周圆百四度,常见不隐。

北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南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秋分晷五尺八寸七分。其

没地才十五余度,夕没亥西,晨出丑东,校其里数,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

九千八百一十五里,则极长之昼,其夕常明。然则骨利干犹在其南矣。

吴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传,以戴日下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

率以揆天度,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余。今测日晷,距阳城五千里,已在戴日

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极相去八万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

若是乎?然则蕃之术,以蠡测海者也。

古人所以恃句股术,谓其有证于近事。顾未知目视不能及远,远则微差,其

差不已,遂与术错。譬游于太湖,广袤不盈百里,见日月朝夕出入湖中;及其浮

于巨海,不知几千万里,犹见日月朝夕出入其中矣。若于朝夕之际,俱设重差而

望之,必将大小之同术,无以分矣。横既有之,纵亦宜然。

又若树两表,南北相距十里,其崇皆数十里,置大炬于南表之端,而植八尺

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

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又置大炬于北表之端,而植

八尺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

渐与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复于二表间更植八尺之

木,仰而望之,则表首环屈相合。若置火炬于两表之端,皆当无影矣。夫数十里

之高与十里之广,然犹斜射之影与仰望不殊。今欲凭晷差以指远近高下,尚不可

知,而况稽周天里步于不测之中,又可必乎?十三年,南至,岱宗礼毕,自上传

呼万岁,声闻于下。时山下夜漏未尽,自日观东望,日已渐高。据历法,晨初迨

日出差二刻半,然则山上所差凡三刻余。其冬至夜刻同立春之后,春分夜刻同立

夏之后。自岳趾升泰坛仅二十里,而昼夜之差一节。设使因二十里之崇以立句股

术,固不知其所以然,况八尺之表乎!

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转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

所以重历数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若乃述无稽

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而不议也。而或者各守所传之器以术天体,

谓浑元可任数而测,大象可运算而窥。终以六家之说,迭为矛盾,诚以为盖天邪?

则南方之度渐狭;果以为浑天邪?则北方之极浸高。此二者,又浑、盖之家尽智

毕议,未能有以通其说也。则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何益人伦

之化哉。凡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异,先儒一以里数齐之,遂失其实。今更为

《覆矩图》,南自丹穴,北暨幽都,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稽日食之多少,

定昼夜之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协其数矣。

昭宗时,太子少詹事边冈,脩历术,服其精粹,以为不刊之数也。

初,贞观中,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始以唐之州县配

焉。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

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叄⑼跷荨⑻校钡殖I街遥硕梗

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

太华,连益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

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

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

之曲,分而东流,与泾、谓、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

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

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

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

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

济,南至于淮,东达钜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鄁、卫;汉

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

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

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贷

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

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

于《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间,得坤维之

气,阴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纬之气通矣。东井据百川上流,

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云汉达坤维右而渐升,始居列宿上,觜觿、

参、伐皆直天关表而在河阴,故实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远,涉阴亦深。故其分

野,自漳滨却负恒山,居北纪众山之东南,外接髦头地,皆河外阴国也。十月阴

气进逾乾维,始上达于天,云汉至营室、东壁间,升气悉究,与内规相接。故自

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

河下流。陬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且王良、

阁道由紫垣绝汉抵营室,上帝离宫也,内接成周、河内,皆豕韦分。十一月一阳

生,而云汉渐降,退及艮维,始下接于地,至斗、建间,复与列舍气通,于《易》,

天地始交,泰象也。逾析木津,阴气益降,进及大辰,升阳之气究,而云汉沈

潜于东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龙出泉为解,皆房、心象也。星纪得云

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

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自北河末派,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

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唯陬訾内接紫宫,在王畿河、济间。降娄、玄枵与山河

首尾相远,邻颛顼之墟,故为中州负海之国也。其地当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

以岱宗,至于东海。自鹑首逾河,戒东曰鹑火,得重离正位,轩辕之祇在焉。其

分野,自河、华之交,东接祝融之墟,北负河,南及汉,盖寒燠之所均也。自析

木纪天汉而南,曰大火,得明堂升气,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钜野岱宗,西

至陈留,北负河、济,南及淮,皆和气之所布也。阳气自明堂渐升,达于龙角,

曰寿星。龙角谓之天关,于《易》,气以阳决阴,夬象也。升阳进逾天关。得纯

乾之位,故鹑尾直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亦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