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西窗烛话-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适当减免中小企业的参展费,不就很说明问题吗?
跑到那栋黄色的大房的武汉工贸东湖店转了转,与夷陵广场商圈相比有些冷清,还是有不少人在高大的店堂里转悠,和营业员讨价还价。看了门外的广告才知道了一件事,就是这家湖北的家电大鳄并不是撤退,不过是让出了商场的负一楼,却搬进了均瑶广场的底层,不过就是换防而已。想起了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那是第一代,现在把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统称为平板电视,也叫第二代吧?从电风扇、吊扇到窗式空调应该称为第一代吧?现在的分体式空调、柜式空调就是第二代,将来就是中央空调,想想都令人神往,那才叫“环球同此凉热”;从呼机、大哥大到会发短信、会拍照片的手机,无线通信已经走过了两代,现在是3G也向我们走来了,电视、视频、上网全都轻松搞定,都在说明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跑到位于馨岛国际名苑的武商量贩宜昌旗舰店转了转,在一万平米的店堂里有些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三楼的超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不管是基围虾、还是水果摊,不管是牛奶、啤酒还是生鲜蔬菜,到处都是抢购的人群,到处都是排队付款的队伍。在里面转了一圈,兴趣不大,只是发现花生便宜的令人吃惊,红皮花生仁不到三元一斤,怪不得食用油下跌的那么厉害了。相反一楼的一些品牌服装店却相对显得有些冷清,看得不多,买的也不多,想想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是适者生存,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就是物美价廉,傻子都知道这一点,商家也知道现金为王的道理,也知道应该在这个春节前的购买热潮里把自己手上的陈货统统抛出去,可是还得下决心割肉才行。那些中小企业已经那样做了,那些大企业也会跟进吗?
出门转一转会看见许多熟悉而陌生的事情,也会联想起一些深层次、也很严峻的重大问题,还会让自己在冬日的阳光下走得满身冒汗、浑身舒心,还会看见一些很红火、很热闹、很愉悦的场景,所以还是值得的。(2009…1…23)
走马观花 葛洲坝中心市场一瞥
刚刚转过街头,一辆带蓬的微型车前人山人海,这样的情景如今很少见了,就挤进去看热闹,却大呼上当,原来是卖鞋的,好几十人每人都在兴高采烈的试着鞋。其实也不过就是很多年前时兴过的那种人造革的塑胶鞋罢了,当然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时装鞋和声称是真皮、却很值得怀疑的皮鞋。围了一车的人,车上只有三个人,忙得一塌糊涂,就算是长一百双眼睛也看不过来,可人家就是有办法,每人只发一只鞋,试好了,交了钱,再把另外那一只鞋和那个大大的鞋盒一起递给你。可还是有疏忽的,就有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各自拿到了属于同一双鞋的各自一只,都试的满意了,都来交钱了,卖鞋的却发现仅此一双,没有存货了。卖鞋的就有些为难,可是那两个买鞋的人也就叫起真来了,又不肯割爱,也不肯放弃,就硬是僵在那里了。说了无数的好话,做了无数的工作,老板甚至到了诋毁自己这些鞋的质量的地步了,那两个人就是都不让步,没有办法,大汗淋漓的老板擦一把汗,和另一个卖鞋的只好钻到车上那堆积如山的鞋堆里去重新寻找,可是想找到同样式样、同样尺码、同样颜色的鞋连他们自己都觉得玄乎。
有人在街边树荫下摆了好大一片的小商品,从塑料壳的热水瓶、色彩鲜艳的塑胶盆、用棉纱扎成的拖把、出土文物似的冬天暖手用的怀炉到年代久远的松紧带、很老式的剃须刀片、机制的鞋垫、洗锅用的钢丝球、洗碗用的洗碗布、洗头用的洗发精、洗完了以后用的染发剂;从家用的钢丝钳、已经销声匿迹的白灯泡、杀虫用的灭害灵到一些不锈钢的锅碗瓢勺、早已被淘汰的接线板、不知道使用年限的洗洁精、细细的苍蝇拍、粗壮的晾衣绳、小瓶装的酒精、一些黄色、蓝色、绿色的小毛巾、还有那些令人怀疑的肥皂、早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解放鞋和深筒雨靴……品种太多,肯定不能一一列举,男人就抽着一支烟,站在那些东西的后面和旁边一个卖布的女人说着话。站在那里听了几句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说话间就能打情骂俏,就肯定不是一家人,那个女人还是很谨慎的瞟了我一眼,问那个男人昨天为什么没出摊?男人昨天到长江市场进货去了,吐出了一口烟,压低了一点声音:“一天也离不得了?”女人淡淡一笑:“你有什么好想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不知是不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或者也就是互相说说笑话,活跃一下气氛,千万别把原本简单的关系想得太复杂了。
有好几拨年轻人面前摆一小摊,头上戴着耳麦、嘴边有麦克风,口里念念有词,有声音就通过电喇叭被放大了若干倍,就会满街都听得见他们的吆喝。有些是卖磨刀器的:“一块钱、不算多,省力省事把刀磨!”手里就拿了几把亮晃晃的菜刀、水果刀,还拿了些木棍、硬纸片、肉皮来做实验,就逗得不少的老年人慷慨解囊,不过人家口里的一块钱也就是十块钱,如今物价飞涨、钱不值钱,大萝卜就要买两块一斤呢,十块钱买一个磨刀器绝对物超所值。还有人在街的另一边吆喝着叫卖T恤衫,声音很大,说的很有意思:“……当然是棉的,不是棉的不要钱!……牌子?多着呢!华伦天奴、梦特娇、皮尔卡丹、登喜路、李宁、阿迪达斯……多着呢,您要哪一款?”听的人一愣一愣的,世界顶级服装品牌和品牌效应在这些人的眼里一文不值。还有人在东湖三路转弯处卖包,各式各样的包,女人手袋、男人提包、生意人用的腰包、老太太用的挎包、学生用的书包、还有很时髦的肩包和时尚的拎包,也是用电喇叭在招揽生意,说得骇人听闻:金融危机来了,欧美那些王八蛋不要中国人的货了,老板跑了、厂也倒了,工人们只好抢些厂里的产品出来卖点钱当路费、当生活费!我看不出来他们究竟是不是沿海一带的工人,不过语音中倒有些外地人的腔调。
街边也有超市,不过也就是规模不大的超市,而且门对门的开了两家,这边是店庆打折,那边就是五一降价促销。一个女人看得眼热,把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往门前的书摊一推:“看书,妈妈去去就回!”书摊不大,却密密麻麻有很多书,大多都是印刷精美、包装豪华的精装书。从《开国十大上将》到《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部队》,从厚厚的《万年历》到薄薄的《增广贤文》,从《徐志摩诗文集》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呼啸山庄》到《魔戒》,从《跟我学瑜伽》到《重新塑身》,写着四折的惊人广告,看书的人也寥寥无几,那个小男孩喜欢的事日本的漫画和那些很夸张的连环画,我却很喜欢一套书的题目:《有一种理想叫奋斗》、《有一种胜利叫放弃》、《有一种幸福叫完美》、《有一种意境叫满足》。只是很有些佩服那个母亲的胆量,难道没有听说东莞丢失了上千小孩的可怕事情吗?
街边摆摊的五花八门,那些临街铺面都把店里的东西摆到了门口,大多是一些降价的床上用品、过了季节的皮靴、棉鞋和处理的锅碗瓢勺、家用百货,甚至还有一台半旧的饮水机,一家肉铺在广告上写着西施肉,想了好半天也没想出个结果,也不好意思上前打听,怕被人骂成“老土”。两家房产中介门前的出售栏下贴得满满当当,有不少都注明急售。不知是不是葛洲坝集团加快了向武汉转移的步骤?反正在宜昌是听不到一点消息的。这个属于宜昌,却一直游离于宜昌之外、拥有数十万人的一大片中心城区,却与宜昌老死不相往来,一直是独立王国,一直是央企的骄子的集团,人家级别高、眼光远,有些目中无人,自然懒得理我们。看看宜昌的城区地图,葛洲坝工区所占的区域就占据了这座城市的三分之一强,宜昌本来就是沿江边狭长的一点区域,为了扩大城市骨架,不钻山劈路又能怎样呢?
在街边摆摊也是很有默契的,人家门面的前面自然就是人家的地盘,小摊就沿街的两边一字排开,街心又站上一排,却是那些提着那些湿淋淋的竹篓叫卖刚从三江打起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虾;还有那些用营养钵盛着的一些花花草草,不是含苞欲放就是亭亭玉立,颤悠悠的一朵花看上去就叫人怜惜;三轮车上摆的是海南来的香蕉,又粗又大,黄色的外皮上看不到一个黑色斑点,那种小贩是不叫的,高档水果,愿者上钩;旁边摆着的红红的草莓也是不吆喝的,有人过来问价,小贩就答:“三块五一斤。”“三块卖不卖?”小贩不作声,也就默认了。买主蹲下身刚刚伸出手,小贩又叫了起来:“顺着抓!你这么一颗颗的挑,我可卖不起。”
这里也有很大的菜市场,密密麻麻的都是一排排、一个个的摊位。鸡鸭鱼肉、禽蛋海鲜、干菜佐料、时令蔬菜,也是要有尽有了。楼上是家具市场,楼下有些光线不好,大白天就点着灯,亮晃晃的像是夏日夜空的繁星。这里的蔬菜已经经过了初选,干干净净、水淋淋的,一则是为了好看,据说还有增加重量的因素。台秤准不准不知道,只是不像超市用胶带把那些蔬菜捆得紧紧的,也还给你购物袋;那些家禽和肉食和各地差不多,不是活着的就是很新鲜,看起来很放心。在这种市场购物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妇,除了图个新鲜就是喜欢和习惯讨价还价,在买卖在价格上的较量中,每一方都获得了胜利,买方当然是价廉物美的满足和欣喜,卖方则是销售的成就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也就皆大欢喜了。只要在任何摊位停住脚步,就会马上有一张职业性的笑脸迎上前来:“您儿想要点什么?”(这是一句宜昌话)
我去过许多次那里的饮食一条街,绝对是那座中心市场里面最热闹的。那些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到了中午大多就收摊回家,成败得失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卖菜的也不过就是早晚热闹一些,而超市、床上用品、毛线、窗帘、诊所、家电维修、书摊、家具店、电信服务商也是看得多、买得少,可是饮食街上那些熙熙攘攘的人十之八九全都是奔着那些风味小吃而来的,虽然没有那些高档的酒楼和豪华的店堂,有的甚至不过几平米的空间,白天打开卷闸门,将那些炉灶推出来,放些很多的油、放些各种佐料、再炒一些切得细细的肉丝和多多的菜叶进去,用锅铲把锅沿敲得很响,转眼之后就是香喷喷的一碗炒饭、或者是炒粉、也或者是一盘堆得高高的菜,人们扔下钱,端起饭盒就走,边走边吃,大快朵颐。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小吃,从武汉的热干面、贵州的肠旺面、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酸辣豆花、湖南的红烧猪脚、江苏的藕粉圆子、浙江的鲜肉粽子、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大麻花、重庆的龙抄手……很少有大的店铺,大多都是两三张小桌、两三个人,买的也就是两三样特色吃物,人来人往的多,就忙的脚不沾地,如果坐下来吃些铁板烧,喝上几口小酒,就会发现你对面的食客换了一拨又一拨,也就是快餐店的感觉。那里是男人的天堂,在那里没人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囊中羞涩,花钱不多,撑死你也吃不了多少钱,据说还有些大款开着大奔专门到此,没办法,人家就好这一口。这里也是女人的天堂,从煮得黏黏的绿豆稀饭到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从湖南的口味虾到土家人的蒸排骨,从扬州炒饭到买两斤送半斤的荞麦蛋糕,从白的透明的冰凉糕到一团和气的黑芝麻糊,别怪你嘴馋,只能怪你胃口太好,吃嘛嘛香。
市场就是一道城市的风景线,就是不断演绎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一座大舞台,就是滋润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老少爷们、大妈大嫂们生活的一个去处。在那些日益逼近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宽广的街道的夹缝之中,这样的中心市场痛并快乐着,有空去看看、去逛逛,就会知道生活原来的确是丰富多彩的。(2009…5…4)
走马观花 有空到大学走走
还没有走进大学的校门,一个高高的女孩子飞快的从我身边超到我前面去了,黄黑相间的长发飘逸的披在她的肩头,一件紧身的淡绿色短衫、一条荷叶滚边的短裙、一双男式耐克运动鞋,加上她后背的那个双肩包,就是这个女孩子全部的装备。光光的两条腿闪着青春的白光,步幅不大,频率却很快,很快就把我甩得老远了,她在给人打电话,声音很霸道,我只听见一句:“你给我等着,我马上就到!”
公交站台前站满了等车外出的学生,虽然只是初夏的上午,太阳还是很厉害的,站在站台正面迎着灿烂阳光的全是男孩子。有种感觉,这些男孩子都不算太高,也没有以前一片眼镜的现象,反而白白的、酷酷的,乐呵呵地站在一起大声地谈论着大学正在举办的DV影像大赛的情况,那些女孩子全都躲在广告牌后面的阴凉处,也有一种感觉,这些女孩子倒显得比以前见过的那些高了一些,戴眼镜的少了一些,胖丫头更是比比皆是。她们不像男生那样张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说着话,笑的像花一样。
两个男孩子摇晃着肩膀把我领到了一栋大楼的底层,这里似乎是通往某个去处的捷径,自然也就尾随而去。一边是邮局,一边是家小食堂。他们把一封信塞进了那个绿色的邮箱,我晕!现在谁还在用这样老土的联络方式?可是我喜欢他们这样的举动,如果是家人,收到那封信一定会感动,如果是朋友,收到那封信当然更会感动的。他们一起来到了那家小食堂,底气很足的吆喝着:“来四笼包子。”我晕!这两个家伙吃得完吗?常听说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在周末喜欢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就会饱餐一顿,然后连中饭也免了,人家忙着呢,他们也是这样吗?
大学运动场不知在举办什么活动,刚刚结束,成百上千的学生从里面蜂拥而出,那是一个很壮观的场面,年轻的、健康的、生龙活虎的、活蹦乱跳的学生就在我眼前左右晃动,几乎全说的是普通话,只不过有不少还带有一些各地的口音。女生穿着统一的短袖短裙,或是明亮的黄色,或是很素雅的浅蓝色,不知是不是各个学院自己的特色颜色?男孩子自由多了,也是成百上千的从我面前走过,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派系,女孩子大多在激烈的争论今天将要去往何处,男孩子却大多奔向了篮球场。
这是一个从城区迁出的大学,在这座城市的西面占据了好大一片地盘,就修建了一排排的宿舍公寓、一栋栋的教学楼、一个个的运动场。还是足球场最热闹,这所大学的足球在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上绝对称得上是常胜将军,就有了很大的人气。绿茵场上,双方都在力拼中场,不惜投入重兵把对方阻击在前场。人家于是就有了一个大脚转移,然后就是一个边路传中,随之叫好声、锣鼓声大作,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因为球已经被对方抢断,一个带球突破,同样也就有了一片叫好声和锣鼓声,场里的球员人数是固定的,场外的观众和啦啦队却是密密麻麻的站了好大一片。
参与人数最多、最**四射的还是那众多的篮球场,几乎每一块场地上都有年轻的身影。有些仅仅就是练练球,又都是男生,索性赤膊上阵,男孩子个个背上全是亮亮的汗珠;有些不是正式比赛,居然出现男女混合编队。那个胖胖的女生总是被对方一个高出她半个头的女生特别关注,于是拉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