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燕人卢生入海回来,献上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的图书,胡诌了一通鬼神的事。仙迷心窍的秦始皇误认为‘亡秦‘的‘胡‘是胡人匈奴,因而便大事进攻匈奴。更为可怜的是,从此以后,秦始皇对迷信占卜更加深信不疑。始皇三十六年,发生了一件所谓鬼神的事。秦始皇求人占卜,‘卦得游徙吉‘,于是他便迁北河榆中三万家,翌年十月遵卦出游。这一年,秦始皇再至琅邪,方士徐根本没有找到神仙的影子,十年光阴不算短,仙人未得,耗资巨万,秦始皇应该清醒了。可是,他却继续执迷不悟,被徐编造的另一套神话所欺骗。
秦始皇晚年,疑神疑鬼,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结果自我禁锢,与世隔绝,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韩非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秦始皇又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始皇三十五年,卢生求仙人不得,对秦始皇胡编了一套谎言,说什么‘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大约是方士们摸透了秦始皇贵独的心理,所以就步步紧逼,结果在秦始皇身上,神仙学和法家‘贵独‘达到了高度结合。他自称‘真人‘,连‘朕‘也不称了。命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李斯车骑甚众,大有自惭形秽之感。有人将此告诉了李斯,李斯便减少了随从人马。秦始皇大怒,认为是犯了他的禁忌,把在场的人全部杀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迹了。韩非主张‘贞信之士不盈于十‘,秦始皇到了晚年所相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始皇三十七年十月最后一次出游,重要的随从人员也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出游不似深居皇宫,该是君臣朝夕相处,然而秦始皇病死沙丘,除了上面那几个人以外,其余群臣竟然一无所知。可见即便在出巡的情况下,能接近秦始皇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历史事实表明,君主越是神秘,权力越是集中,这个君主就越是容易被人愚弄和操纵,他的权力也就越是容易被奸臣所篡夺。《吕氏春秋·;君守篇》在评述奸臣的产生时指出:‘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之者也。‘奸臣一类人物任何时候都有,这样的毒蘑菇能否冒出来,关键是‘人主所为‘。赵高这个毒蘑菇应该说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
四,法家与秦胜秦亡的关系
秦始皇是终生信奉法家的,统一后尽管他还崇尚五德终始说与神学迷信,可是这两种理论在秦始皇那里都巧妙地成了尊法的一种补充。五德终始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行苛法的合理性,秦为水德,水德主阴,阴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残酷的刑罚。神仙迷信同法家的‘贵独‘相衔接,更加神化了皇权。秦始皇对儒家总起来说不感兴趣,但对其中的封禅说,把皇帝和上帝联系在一起,他还是感到津津有味的。他是第一个搞封禅的帝王。
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秦亡同法家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曾有人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此说被定为大禁,他们规定秦只能亡于儒。可是谁都知道,儒家在秦朝连个合法的地位都没保住,又何谈秦亡于儒呢此说纯粹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搞影射的产物。
关于秦亡于尊法黜儒,最早是由陆贾的《新语》,特别是贾谊的鸿篇《过秦论》中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人们陈陈相因,在封建社会几乎成为定论,对今天的史学界也有相当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像秦朝灭亡这样重大历史事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思想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经济条件中去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亡于法的提法也是不对的。至于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则包含着很大的扬儒抑法的成分在内,当然错误更多。但是,一种思想,特别是把它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思想的时候,对加快或者迟缓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王朝存在的长短是有重大作用的。秦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农民起义推翻的。但秦朝何以速亡这同秦始皇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有重大关系。
为什么帮助秦始皇取得胜利的法家思想又迅速地把他引向失败我们可以从统一前后历史条件变化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法家是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和耕战的。在统一之后,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十分明显,是他争取实现统一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例如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这个问题上,他讲得很清楚:‘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征匈奴,戍五岭,从本质与主流上看,应该说是他兼并六国政策的继续。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与除灭六国有明显的不同。六国均属富饶之地,对六国用兵虽然花去许多许多军资,但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获得不可胜数的战利品。但征匈奴与戍五岭,非但不能以战养战,反而蚀了不少老本。这一点李斯当时就指出过。汉初晁错批评秦始皇‘贪戾而欲广大‘,‘功未立而天下乱‘,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后主父偃,严安等又详论了得不偿失,引起天下大叛的经验教训。
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法家的主张本来就很成问题。他只讲君,不讲臣,主张主尊臣卑,把君臣关系完全对立起来。韩非就赤裸裸地宣称:‘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又说:‘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还说:‘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一句话,‘上法而不上贤‘。在统一之前,由于形势所迫,秦始皇采取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态度,可是,在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死死按照韩非这些主张行事了。侯生,卢生说的‘丞相诸大臣皆多成事,倚办于上‘,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不察民情,不知实底,不听异见,闭目塞听,完全陷入了昏昏然,蒙蒙然的状态;然而他又要说一不二,这种有令无议的紧张局面大大削弱了秦朝进行统治的能力。
在处理君民关系上,法家,特别是韩非,完全不理睬当时有关‘贵民‘,‘爱民‘,‘为民‘,民水君舟等思想,在他们看来,民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君主役使。韩非公开讲:‘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在统一之前,由于秦与六国相争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又可以在同六国的交锋中做到以战养战,用‘良田大宅‘,‘爵禄‘等实际利益来‘易民死命‘。但统一之后,这种条件基本上消失了。正如晁错所指出的,‘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而秦始皇要用民戍边,用民大兴土木,用民作奴隶,总之,要无偿地‘用其力‘。怎么办秦始皇还是那一套,苛法在其前,刀剑随其后,法家的残酷性得到空前的发挥。
本来,如贾谊《过秦论》所说,春秋以后,‘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然而,秦始皇却‘怀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我们仔细推敲贾谊的议论,某些具体情节或许不当,但从总体上讲,实在是一番入木三分的总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不但不改弦更张,而是变本加厉,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显赫一时的秦王朝随之崩溃了。
‘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说什么秦亡于儒,企图为秦始皇的罪恶辩护,那是徒劳的。
秦始皇依靠法家所取得的胜利,决不能代替地依靠法家的所犯下的罪恶!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怎样在复杂的矛盾变化中陈述他的功过是非,是我们远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复杂,对他的评价历来差距悬殊,甚至大相径庭,其中蕴含的理论分歧也较多。再加上‘四人帮‘借吹捧秦始皇宣扬封建专制主义,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对秦始皇进行再评价,对促进历史研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都是有意义的。
附言:
我在1973年底写过一篇《论秦始皇》,当时遭禁,后来刊登在《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第5期上。这次我同王连升同志合写的本文,许多观点有变化,这可作为自我批判吧。
刘泽华附笔1979年1月
(原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本文与王连升合写。
《左传》成公十二年。
《左传》昭公元年。
《左传》襄公二五年。
《荀子·;仲尼》。
《吕氏春秋·;直谏》。
《吕氏春秋·;贵直》。
《史记·;李斯列传》。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诡使》。
《管子·;八观》。
《战国策·;秦策三》。
《孟子·;尽心下》。
《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策·;赵策二》。
《荀子·;王制》。
《战略策·;秦策四》。
《战国策·;魏策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荀子·;议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参阅顾颉刚:《秦汉的方土与儒生》,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汉书·;贾山传》。
《汉书·;贾山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罪犯仅见于史籍的不下一百多万。秦朝人口估算约二千万左右,所以不到二十人就有一名罪犯。
《史记·;张耳列传》。
《汉书·;主父偃传》。
《汉书·;严安传》。
《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策·;韩策三》。
《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策·;齐策六》。
《战国策·;秦策四》。
《战国策·;秦策四》。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上引文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备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八说》。
《韩非子·;忠孝》。
《韩非子·;六反》。
《汉书·;晁错传》
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 (一)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一)
一、玉器研究对于秦文化研究的意义
由于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版图的大一统,而且在短短的十五年内制定的一系列封建典章制度为百代所宗,所以史学家对秦的历史文化一向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是25年前秦始皇陵园内兵马俑等一系列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改秦实物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使得有关秦文化的讨论异常热烈,称得上如火如茶,但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结论性的答案。比如对秦俑艺术主题的评价,就有沉郁压抑和朝气蓬勃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于秦始皇的大造宫室、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等活动也都评说不一。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都在用现代人的思想和眼光来看待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不免感到吃力。如果我们切换一个角度,试着先去研究古代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性格特质,然后以古人的眼光观察历史事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