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喻世明言-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炼丹井。转入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

喜,少坐片时。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身骑牛背,隔水高

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又云:“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吴越

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着李源,拍手大笑。

源惊异之,急欲过川相问,而不可得。遥望牧童,渡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

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源深详其诗,

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

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

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

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王元瀚又有诗云:“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

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

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

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

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身不满五尺,本

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

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第一戒者,

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二戒者,不听淫声美色;第四戒者,不饮

酒茹荤;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语。此谓之“五戒”。忽日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

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

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日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

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身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

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

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海军,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

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

教。不在话下。

忽一日,冬尽春初,天道严寒,阴云作雪,下了两日。第三日,雪霁天晴。

五戒禅师清早在方丈禅椅上坐,耳内远远的听得小孩儿啼哭声。当时便叫身边一

个知心腹的道人,唤做清一,分付道:“你可去山门外各处看有甚事,来与我说。”

清一道:“长老,落了两日雪,今日方晴,料无甚事。”长老道:“你可快去看

了来回话。”清一推托不过,只得走到山门边。那时天未明,山门也不曾开。叫

门公开了山门,清一打一看时,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谓:日日

行方便,时时发道心。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当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根雪地

上,一块破席,放一个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将这个孩

儿丢在此间?不是冻死,便是饿死!”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

将一个破衲头包着,怀内揣着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日时辰。清一口里不说,心

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连忙走回方丈,禀复长老道:

“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着,撇在山门外松树根头。这等寒

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长老道:“善哉,善哉!清一,

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饭与他,喂养长大,把与人家。救他

性命,胜做出家人。”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复长老。长老看道:“清一,

你将那纸条儿我看。”清一递与长老。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日午

时生,小名红莲。”长老分付清一:“好生抱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

也是好事。”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

囤内烘他,取些粥喂了。似此日往月来,藏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

了。不觉红莲已经十岁。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藏匿在房里,出门锁了,

入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这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

般看待。虽然女子,却只打扮如男子,衣服鞋袜,头上头发,前齐眉,后齐项,

一似个小头陀。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内茶饭针线。清一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

送终。

一日,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

走到千佛阁后来。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

如今在那里?”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

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长老一见红莲,一时差讹了念头,邪心遂起,嘻嘻笑道:

“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抬举你。此

事切不可泄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是女子。”清一口中应允,

心内想道:“欲待不依,长老又难;依了长老,今夜去到房中,必坏了女身:千

难万难。”长老见清一应不爽利,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

清一跟了长老,径到房中。长老去衣箱里,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

且将这些去用,我明日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心下如何?”清一道:

“多谢长老抬举。”只得收了银子,别了长老。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

“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

长老。你可小心仔细,不可有误。”红莲见父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到晚,两个吃了晚饭。约莫二更天气,清一领了红莲,径到长老房中,门窗

无些阻当。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当晚分付:“我要出外闲走乘凉,

门窗且未要关。”因此无阻。长老自在房中等清一送红莲来,候至二更,只见清

一送小头陀来房中。长老接入房内,分付清一:“你到明日此时,来领他回房去。”

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且说长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携住红莲手,一将将到床前。教红莲脱了

衣服,长老向前一搂,搂在怀中,抱上床去。却便似:戏水鸳鸯,穿花鸾凤。喜

孜孜枝生连理,美甘甘带绾同心。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

杨柳腰,脉脉春波;樱桃口,微微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体;酥胸荡漾,

涓涓露滴牡丹心。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一个乍遇男儿,好似渴龙得水。

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

当日长老与红莲云收雨散,却好五更,天色将明。长老思量一计,怎生藏他

在房中?房中有口大衣厨,长老开了锁,将厨内物件都收拾了,却教红莲坐在厨

中,分付道:“饭食我自将来与你吃,可放心宁耐则个。”红莲是女孩儿家,初

被长老淫勾,心中也喜,躲在衣厨内,把锁锁了。少间,长老上殿诵经毕,入房,

闭了房门,将厨开了锁,放出红莲,把饮食与他吃了,又放些果子在厨内,依先

锁了。至晚,清一来房中,领红莲回房去了。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入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

色戒,淫了红莲,把多年清行,付之东流。“我今劝省他不可如此。”也不说出。

至次日,正是六月尽,门外撇骨池内,红白莲花盛开。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白

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插了,教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却教行者去请五

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吟诗谈话则个。”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禅师。两个

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日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

请师兄吟诗清话。”五戒道:“多蒙清爱。”行者捧茶至。茶罢,明悟禅师道:

“行者,取文房四宝来。”行者取至面前,五戒道:“将何物为题?”明悟道:

“便将莲花为题。”五戒捻起笔来,便写四句诗道:“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

榴花正芳。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

诗,小僧岂得无语乎?”落笔便写四句诗曰:

春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艳芳。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白莲香?

明悟长老依韵诗罢,呵呵大笑。

五戒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悟,面皮红一回,青一回,便转身辞回卧房。对

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浴。”行者连忙烧汤,与长老洗浴罢。换了一身新

衣服,取张禅椅到房中,将笔在手,拂开一张素纸,便写八句《辞世颂》曰: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

逼?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写罢《辞世颂》,教焚一炉香在面前。长老上

禅椅上,左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忙去报与明悟禅师。禅师听得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见五戒师兄已自坐

化去了。看了面前《辞世颂》,道:“你好却好了,只可惜差了这一着。你如今

虽得个男子身,长成不信佛、法、僧三宝,必然灭佛谤僧,后世却堕落苦海,不

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赶你不着不信!”当时也

教道人烧汤洗浴,换了衣服,到方丈中,上禅椅跏趺而坐。分付徒众道:“我今

去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日一同焚化。”嘱罢,圆寂而去。

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城内城外听得本寺两个禅师同日坐化,各皆惊讶,来烧

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男子妇人,不计其数。嚷了三日,抬去金牛寺焚化,

拾骨撇了。

这清一遂浼人说议亲事,将红莲女嫁与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妻,养了清一

在家,过了下半世。不在话下。

且说明悟一灵真性,直赶至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自托生在一个人家。

这个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居士,诗礼之人。院君王氏,夜梦一瞽

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惊。明旦分娩一子,生得眉清目秀,父母皆喜。三朝

满月,百日一周。不在话下。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妻章氏,亦梦一罗汉,

手持一印,来家抄化。因惊醒,遂生一子。年长,取名谢瑞卿。自幼不吃荤酒,

一心只爱出家。父母是世宦之家,怎么肯?勉强送他学堂攻书。资性聪明,过目

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喜看的是诸经内典,一览辄能解会。随你高僧

讲论,都不如他。可惜一肚子学问,不屑应举求官;但说着功名之事,笑而不答。

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苏老泉的孩儿,年长七岁,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目视五行书。行

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不通。取名苏轼,字子瞻。此人文章冠世,举笔珠玑,

从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那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的

是和尚,常言:“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

民,定要灭了这和尚们,方遂吾愿。”见谢瑞卿不用荤酒,便大笑道:“酒肉乃

养生之物,依你不杀生,不吃肉,羊、豕、鸡、鹅,填街塞巷,人也没处安身了。

况酒是米做的,又不害性命,吃些何伤?”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

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

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

胜。

仁宗天子嘉祐改元,子瞻往东京应举,要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子瞻一

举成名,御笔除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思念窗友谢瑞卿不

肯出仕,“吾今接他到东京,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于是修书

一封,差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到来。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果然谤佛灭僧,

也要劝化他回心改念,遂随着差人到东京,与子瞻相见。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

执己见,不相上下。

你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适值东京大旱,赤地千里。仁宗天子降旨,特于

内庭修建七日黄罗大醮,为万民祈雨。仁宗一日亲自行香二次,百官皆素服奔走

执事。翰林官专管撰青词,子瞻奉旨修撰,要拉瑞卿同去,共观胜会。瑞卿心中

却不愿行,子瞻道:“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

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瑞卿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

是套数,那有什么高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看起来也是子瞻法缘该到,自然

生出机会来。当日子瞻定要瑞卿作伴同往,瑞卿拗他不过,只得从命。二人到了

佛场,子瞻随班效劳,瑞卿打扮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迎入,在佛前拈香下拜。瑞卿上前一步,偷看圣容,

被仁宗龙目观见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仁宗金口玉言,问道:“这汉子

何人?”苏轼一时着了忙,使个急智,跪下奏道:“此乃大相国寺新来一个道人,

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

度牒一道,钦度为僧。”谢瑞卿自小便要出家做和尚,恰好圣旨分付,正中其意。

当下谢恩已毕,奏道:“既蒙圣恩剃度,愿求御定法名。”仁宗天子问礼部取一

道度牒,御笔判定“佛印”二字。瑞卿领了度牒,重又叩谢。候圣驾退了,瑞卿

就于醮坛佛前祝发,自此只叫佛印,不叫谢瑞卿了。那大相国寺众僧,见佛印参

透佛法,又且圣旨剃度,苏学士的乡亲好友,谁敢怠慢?都称他做“禅师”。不

在话下。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

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日

到是子瞻作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

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半个字儿不好。任凭

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听了多遍,渐渐

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水火不投的光景了。朔望日,佛印定要子瞻

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日常无事,便到寺

中与佛印闲讲,或分韵吟诗。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着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

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