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在评书中,廉颇的样子是“面似镔铁,黑中透亮,两道宽眉,斜插入鬓,一双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银髯苫满前胸”。这个描述大约不错,比较传神,只是“银髯”说得不当。其实,廉颇在和蔺相如互相闹的时候,岁数并不大,并不像戏台“将相和”上面那样大白胡子的老头,开口就是“老夫我怒满胸膛”。戏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误导。其实这句话是公元前240年左右(近四十年以后)的事情(是赵惠文王死后,到其孙子辈赵悼襄王时候的事情)。此时(公元前279年渑池会时期)的廉颇当在三十岁出头,还没有大白胡子。应当是小黑胡。
不管怎么样,三十几岁的廉颇,开玩新闻发布会,就开车上街,见到蔺相如的车过来,就一踩油门,冲上去就从侧面“别”蔺相如的车。(燕赵之人,都是慷慨好打架的。)蔺相如则赶紧急刹车,引车避匿。
于是,廉颇又跑到朝堂门口堵他,准备当朝开会的时候骂他。蔺相如就常称病不朝,不与之争。蔺相如的门客以之为怯:“受了这样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请求离职,不当你的小弟了。”(赵人喜欢打架,遇上这种羞辱,怎能不按剑而斗啊)。
蔺相如平心静气地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当廷叱之,辱其群臣,耸起羽毛与其搏斗。廉颇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惧于区区一廉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廉颇与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让廉颇,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话说得风格高亮,真可垂训千古。门客们闻言,无不惶惧诚服。廉颇听到记者向自己转告了这些话之后,当场愧疚得无地自容,色急且恨,惭不可当。当即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露着发髻,光着膀子,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引导下和记者的摄像机镜头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蔺相如家谢罪。
廉颇走至门外,停下,露着上身的白肉,临阶长跪,向门内顿首报名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说完这句发自心腑的话,廉颇眼角夹泪,匍匐待罚。诺大叱咤勇武的将军,尽暴自己的真诚悔意,把行刑打自己用的荆条都自备背来了,其愧疚之意,诚昭于公众与天地。一时场面,感动得宾客无不掩面。
蔺相如闻讯,也非常激动,连忙从门内紧趋几步,跑出来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以好话劝勉。二人从此相与为欢,号称刎颈之交!战国之人的真勇直朴,在这一段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后世之人,无以追比。。
后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戏剧《将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现这段感人的历史——蔺相如搀扶廉颇唱道:
“老将军你何必这身背荆杖,
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
我虽然在秦邦完壁无恙,
我虽然在渑池会羞辱秦王,
我虽然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将军,
东挡西杀南征北战,
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
廉颇唱:
“我这里谢过了贤明的丞相
从今后保江山各献所长。”
蔺相如唱:(二黄原板)
“走向前还大礼推诚揖让,
(二人合唱)
从今后将相和国富民强。”
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历史啊。
如今的河北邯郸还有一个“蔺相如回车巷”。据说就是躲避大将廉颇的地方。蔺相如与廉颇的“刎颈之交”,意为同生死共患难,后来演化为“生死之交”一词。一个人终生未必能得到如此真诚的朋友。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宦海中,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的事尤为难得。这也是“将相和”故事历久不衰、千古传诵的原因。周恩来总理特别推崇这出京剧,生前经常陪同外宾一同观赏,并亲自为之讲解,大有颇以蔺、廉风格自况之意。
这里我们领略了蔺相如胸怀国邦的大心境,而多半忽视了廉颇知错而不自匿的君子严厉自律之道。廉颇勇于自暴其“丑”于万人及媒体,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不遮遮掩掩。这种直面勇改、不计颜面、勇承错误的可贵行为,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在习惯中所少有的,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啊。能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是很难得的。即便一些伟人,也未必做的到。
廉颇属于“闻义能徙”者也。
潇水曰:历史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充满戏剧色彩,楚国的命运竟和一个精美绝伦的烟灰缸联系得如此紧密。我们可以假想,如果秦昭王黑了赵国的烟灰缸,秦赵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就破裂了。秦人南下攻楚,赵人势必在北方骚扰秦。那么,楚国也就不会被打得缺胳膊少腿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蔺相如“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意思是说他智勇双全,是个杨子荣式的人物。其实,司马迁指的勇也不过是小勇而已。一般的黑社会小弟见了自己的老大挨了别人欺负,也会有这种两肋插刀的热情的。只不过蔺相如的运气格外的好,秦昭王不愿意绝秦赵之欢,以便全力南下攻打楚国,才没有把他扔到火锅里煮了。一个政治家或者说相国,应该是对大局做出正确判断。若是换了苏秦,在渑池会上,一定会阻止赵国这次损人又不利己的秦赵结盟,或者秦赵结盟可以,但一定要从秦国攻楚的战果中勒索一些好处,或者其它交换条件。这是相国这个层次的人该做的事情,蔺相如只是伸匹夫之气罢了。
蔺相如在保住了赵惠文王私人的烟灰缸之后,甚至有点飘飘然,对自己的门客吹嘘到:“知道秦国不敢打我们吗?是因为我和廉颇。”这实在是见识很浅,或者是自视太高。为什么不打赵国,是因为秦国腾不出手来,或者说准确一点,秦国远交近攻的合理战略尚未成形。若干年后,长平之战,他和廉颇都在,秦国就把赵国一顿好打。而赵王只是因为这个小弟替他保全了烟灰缸和面子,就封蔺相如为上卿,担任将相,也算得上一等一的混蛋吧。
真正算得上大智大勇的只有秦国的秦昭王。面子不是不想讲,为了能结盟赵国而消除后患,算了,击缶就击缶吧;烟灰缸不是不想要,为了能不受干扰地攻打楚国,拿回去就拿回去吧。枭雄不是没有欲念,不过是知道轻重缓急能控制住罢了。
中国之有汉族,跟汉水大有渊源。汉水像一条带子,从北向南垂直地投入滚滚的长江,交汇点就是武汉。汉水和长江织起的湖泊水网,就是江汉平原,即现在的湖北省,也是楚人的老窝。
雨雾朦胧,阳光分成小团小团美丽的光晕,透过山水云雾铺展,攀援,袅娜,升腾,和烟光水色绞在一起。楚人的江汉平原,飞鸥轻翩于其中,疑似仙境。
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的同年,秦国在稳住了后方赵国之后,派出大将白疯子白起,率领一支数目不详的秦军,再次打破了楚国这里的宁静。白起从汉水的源头“汉中”(陕西省南部)出发,一路沿汉水而下,沿着中原西缘行动,抵达了湖北(楚本土)。
湖北省的地形像一个暖水袋,汉水从北灌入这个暖水袋,进入它的肚子。在暖水袋的入口处,有两座大山:武当山、大别山,东西对峙,像掐住了暖水袋的脖颈。汉水穿两山之间流入暖水袋的“嘴”。邓城和鄢城,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罅隙地带,是咽喉重地。白起首先一举攻陷了邓城(湖北北部襄樊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后疾趋鄢城。
倘若鄢城一拔,暖水袋的塞子就整个起掉了,白起就可以顺着汉水,直灌进暖水袋的肚子里。到那时,楚国就完蛋了,暖水袋的肚子里,到处都是平坦的江汉平原,无险可守。
死神停栖在鄢城城头上,象黑色的沙鸥向日暮前的海岛云集。楚国的某种末日快来了。但是,鄢城的守军没有绝望。鄢城是个革命老城,楚昭王躲避吴王阖庐的破郢之祸,曾一度迁都这里,有所经营(埋过一些地雷)。
白起查看了鄢城,然后命令越壕攻打。所谓越壕,就是伐树制作壕桥——木板当桥面,下面装上车轮,快速推入城壕中,以便跨越护城河。以车轮成为支柱。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填壕”:先运砂土,堵住护城河的河水之源,使之成为干壕,然后填壕而过。守城的楚人也并不示弱,从城墙上集中弓弩射击越壕的敌人,苦战恶斗。
楚人鉴于鄢城的战略地位无比重要,也调遣大批主力集结至此,全力支撑,秦军屡攻不下。白起看看鄢城守备甚严(楚昭王时期埋的地雷也纷纷爆炸,使秦人每每直线上升,再分散落下),白起着急了,决定对鄢城使用“灌肠疗法”。他派人到一百里外勘察地形,找到汉水的支流夷水,借用山谷之势,修了百里长渠,把水从山地引到鄢城,灌入城中,形势就像挂着输液瓶子给城输液。鄢城受不了了,好像猪嘴里被插入自来水管,一开龙头,肚子越注越大。水从城西灌入,汇聚城东。“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
傍晚,月光从山坡那边照到鄢城里来了,默默地为饮水过量而死的数十万生灵哀悼了一番,它的倒影给人间的死水浸得发白。水里一些来路不明的鱼,闻者死者臭味,不堪孤闷,坐在城市礁石的缝里,使劲地找家,找一条退出城的路去。
秦人终于以很不光彩的手段,攻陷了这个人口都已漂在地面以上的城市。飞鸟在城外高处,看着这个死气沉沉的,冒着水泡的鄢城。
水退之后,白起进了鄢城。白起的表情落落寡欢,他不善说话,模样“头小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这个表情落落寡欢的尖头将军,用一锅煮熟了的饺子(鄢城),给自己的肩上增加了一个“星”。白起因功被从第十六爵的大良造,升为第二十爵的列侯(增加了四颗星)。所谓列侯,就是可以裂土受封的侯了。
为了战争而大量牺牲平民,我们称之为“反人类罪行”。鄢城之役,楚国军民死亡数十万人。可惜当时没有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白起。
不过,白起所修的这个长渠,后人加以扩展,称为“白起渠”,串联起夷水及许多陂塘,到北魏时,已发展成为灌田三千顷(一个县的面积)的农业大灌区,至今仍可查见,地点在湖北省北部宜城地区。也算是变水患为水利了吧。
鄢城之役,是一场有战略意义的决战。楚军主力大为削弱,暖水袋的塞子也被拔了。白起一鼓作气,在毫无遮拦的江汉大平原上向南蹈袭二百公里,直逼郢都。一路上白起没有给养供应,全靠“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就是抢楚国人的粮食吃啊。这也并不奇怪,历朝历代的打仗,无不如此。白起提数万之众,纵横南楚,无可阻拦,经过一番史料失录的战斗,白起攻克了楚国经营四百年的历史名都郢都,天下震撼。接着,白起分兵三路,向西攻到夷陵(就是湖北宜昌,刘备火烧联营的地方。这里距离楚国早期旧都秭归甚近,历代楚王都埋在这里),白起烧了楚先王陵墓,以及祭祀的宗庙(宗庙是先王们从陵墓里出来吃饭的食堂);另一路军向南攻击,进入湖南,在洞庭湖沿区略地,收克城邑;第三路军,向东攻到湖北潜江、云梦等地。
白起率秦兵数万,在两年内,基本攻克了楚都郢城周围两三百公里宽阔的地区,占据了江汉平原。白起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分析了他所以能够如此得胜的原因:楚政治昏乱,导致“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楚人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许多楚的城邑都是没有抵抗而丢失的,楚王族则流窜到了河南地区的陈国(河南淮阳,原本是陈国,被楚灭后为县)。楚国失去西壁江山。
白起因伐楚攻大受封为“武安君”,和从前的张仪、苏秦并号。
楚国的战败,正在于它的政治昏乱。屈、景、昭等几姓楚国贵族们(都是从前王族的分支,所以称为贵族)世代包揽楚朝廷上的重要职务,当官全靠有个好血统,人才没有进身之地。这些贵族世家的子弟,世代把持着朝廷上的要职,“人才”只能从他们中间选。但这帮“人才”除了能抢印把子、争王位、占便宜、法外开恩、裙带请托以外,干不了什么好事。
楚国没有建立起秦国那种职业官僚政治,而是严重的传统的贵族政治。
这帮贵族们目光短浅,各顾私家利益,选材封闭,作风败坏,导致了整个政府昏聩无能,下层民众普遍不满。所以当白起打过来的时候“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楚人各有散心,莫有斗志”。
白起还说:“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说明地方到处都是大家族封君的割据势力,各自占一片地方,“自战其地”,自保自家,互不援救,于是给了白起各个击破的机会。
当初吴起在楚国变法,也想改变楚国这种“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遏主而下虐民”的贵族政治局面,但是夭折了,吴起被老贵族中干死了,最后遭到肢解。楚国从此开始走上下坡路,时间是战国初期。
楚顷襄王(楚怀王的儿子)被白起打跑到了陈城,也在大臣的帮助下,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楚庄王的后代,以“庄”为姓的“庄辛”同志提到了“亡羊补牢”一词,勉力他东山再举。庄辛还痛心疾首地指出了楚顷襄王滥授封君的错误。
确实,楚国封君中贵族所占的比例,在列国之中最高——而秦国则是功臣才受封封君(比如白起)。
更气人的是,楚顷襄王把自己的男宠也封了君。庄辛同志曾指出:“楚顷襄王在郢都被攻破之前,还出行游玩,左州侯,右夏侯,后面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这些人吃着受封之粟,载着国库之金,和楚顷襄王驰骋游于云梦,专淫奢靡,不顾国政。早晚郢都必危矣。”楚顷襄王回答说:“先生老悖乎(脑子进水了吗)?请出国留学去吧。”把庄辛赶走了。
所谓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都是楚顷襄王的宠臣玩伴,都是因为“面目佼好”而得到楚顷襄王宠爱,分别封在湖北监利、武汉、河南鄢陵、安徽寿县,都是富裕的好地方。从名字上看,鄢陵君、寿陵君未来还要侍奉楚顷襄王于地下,给他当陪葬,所以封号里都有“陵”字,就是住进王陵的意思——这俩美男也怪不容易的,死后还要当风流鬼。
楚顷襄王以私情滥封,导致了“群臣相妒、谄谀之臣用事(比如跟车的这哥四个),良臣斥疏(比如早年放逐屈原)。”
楚顷襄王驾下还有一个小白脸,叫宋玉,擅长拉皮条,曾经给楚顷襄王弄来过一个神仙姐姐过夜。据说,楚顷襄王在云梦泽游玩时,看见很多水蒸气在翻腾变幻,本来是自然现象,旁边的宋玉为了邀宠,却硬说这是“巫山神女”。
楚顷襄王继承了他爸爸楚怀王的好色基因,赶紧问这怎么回事。
宋玉说:“巫山神女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长得漂亮,害了相思病死了,就往来巫山之山,以霸占男生为业。大禹也曾经跟她眉来眼去,她送给过大禹一本治水的书。您爹楚怀王,从前有一次到云梦这里消遣,也邂逅过巫山神女。您爹一看,发现这个美女长得很缥缈,美丽热情,还要求自荐枕席(就是提供全方位性服务),楚怀王因幸之(就是发生性关系的意思)。
“完事之后,神女给楚怀王留了一个名片,说:‘妾的地址在巫山之阳(南),妾的身份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工作)。希望你有机会给我打这个电话!’楚怀王接了名片,神女就不见了,看到的只是飘向巫山顶上去的一片云。”
(注:从此之后,性产业工人,也就获得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