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仁宇文集-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机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依从狂热分子之主张,将私人财产整个不要,只
能使全面贫穷更恶化。这错误既已被认识,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廓清私人财产权仍
无从避免,虽说这行动已算是姗姗来迟而且在解释其立场时中共已大为感到逻辑上
之困难。
目前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以时下标语概括之,可谓“致富是一种光荣”。这趋
势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是扩张国民经济的运动,其规模如此庞大,不能不招
致私人参加。譬如,即使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全属国营,它也需要无数零件供应者,
服务性质的行店更不可少,如卖汽车的特约经纪与加油站,更有供应快速食品的餐
馆和车行取款的银行柜台,又有训练女速记员和汽车旅馆经理的学校。说国家经济
计划都能将各节筹办得完满,不免是欺人之谈。19世纪中国的自强运动之所以失败,
即是缺乏以上有纵深的准备。
招致私人企业也是承认个人财产权的办法。此事之重要尚未尽为人看出。这当
中的关系有立法的意义。一种事业经过批准,其特权应当在法律面前有效。如政府
不时将其撤销,则授权者应有权要求赔偿。在这种特权上存积之财富也不当受政治
运动骚扰。如是,私人财产权逐渐巩固,也是良好政府之基础。
从王安石失败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获得当前的教训:除非下层有法制上的保护,
上端无限制抽税的权力并非执政者之福。因为全国财政井没有实际上的结构,各级
人员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责,总之即无从考核。这样也落入一种离奇的局面里
去,下端的人民感到税重而喘不过气来,上端国库的收入则不足预期数量。这也可
由最近的一个情形看出:
东北的鞍山钢铁厂有好几十所厂房分散在一个广大的地区上。在最近之前,北
京的钢铁部只拼死要它增加生产的吨数。财政部则以为它是一种财源。省政府与市
政府也要求它将钢材拿出来贡献本地的建筑。如是各方争论不已。技术上的问题也
可能牵扯一段思想上的问题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最后只有提出一段建议,这企业应
当视为一种国营事业,让它自身决策牟利,不过同时向国家和辽宁省两头缴所得税
(可是本书出版之日是否照这建议办理,不得而知)。增强私人财产的权利也无非
同样的将一切合理化,因之各人有了自卫的权力,影响所及,各选区也可就本地的
特殊情形强调它们的本色,回头作特殊的贡献。假如不如此,则照王安石失败的情
形看来,中国只能仍然当作一个庞大的农村看待,农民也仍只能集体驱使。此中关
键是政治之改革与经济之扩充必互相提携。要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先就要提
出真实的数字。世界上没有所谓“叫化子的民主”(Beggars'democracy;由魏复古
[KarlWittforel提出,文字上带讽刺之意)。
历史家从本身的爱憎去褒贬一个现存的政权,与自己身份不符。可是他必须具
备能力判断这样一个政权,尤其在它有一种群众运动在后支持时,是否在长期的历
史意义里与它前任的行动相衔接。在现在的情形下,我们没有理由作否定的答复。
蒋介石、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人身方面或者互相敌视,在宏观历史的角度看来却代表
着一种连续运动之三个段落。今日之人民共和国能自由行动之处,无非自它前任而
得来。纵使功劳不加在领袖人物的个人头上,至少也要归功于他们所代表的群众运
动。
再从中国整个历史看来,这长期革命的看法也和以前所段落衔接。中国专制时
代的第三帝国历时543年,它的特点是内向而无竞争性格。它的体制既如此的与新时
代大相径庭,故改造起来不能避免极端的痛苦。这情形也和17世纪的英国大致相似。
资本主义体制
再回头提到中国是否已进入资本主义体制,我们必须郑重再三声明,这问题只
能有条件的答复。要是不加思索,也可以直率说正是如此。如果时装广告牌出现于
人民大会堂不过一箭之遥的地方,有冰箱和冷气的高贵汽车供私人使用,而且新企
业以出售股票筹集资本,那就难于解说这些事物仍属社会主义范畴。可是从历史上
看来,“资本主义”这名词从西方传来,到底有它欧洲之背景。如果将四周牵扯的
事物一并拿来讨论,也可以从狭义的说资本主义只能由市民之特权(municipalfr
anchise)作基点产生。不论从内从外着去,资本主义总是和自由城市结不解缘。因
之市民阶级(bourgeoisie)有了他们的绝对优先权。也因此,私人之资本总是在公
众生活中构成特殊影响。中国的革命,从毛泽东的故事看来,则主要的是由受过教
育的年轻人领导农民发动。在后来建国过程之中,中国人发现西方和日本所创以货
币为主的管制方式不能避免。从这一点上模仿过去,邓小平影响下之中国才有了一
种所谓资本主义色彩。可是这色彩与内容之间仍有极大区别,不仅方面多而且内容
深。
虽有最近的放松管制,但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从未宣布它将放弃在很多事业上的
专利,这专利及于冶金、炼油及化学工业、机械工程、造船业、交通事业、保险业、
对外贸易、传播事业甚至旅游事业。这些事业是国民生产值中之极重要部分。目前
的解放,仍只是管理的人员有行使职权之自由。私人企业还只限于小商店、食品供
应零售业和若干政府本身不能生利的事业。并且很多事业尚且是拨归私人办理,不
过是“承包到户”,出之以合同的关系。此外公办私营的范围已扩大,人民公社可
以说是停止了本身的操作,因为食品生产已由农民自己作主、可是尚不能说公社已
经废除,因为它们仍是原则上的土地所有人,将土地租与个人。政府也仍在收购食
物,管理其分配并厘定其价格。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性格。接受私人资本和采用先进
国家管理的技术,并无肃清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形态的趋向。
矛盾与解决
不过,从西方眼光看来,中国自相矛盾的情形极多。此中的混淆也由于某些人
士过度渲染,他们好像将经济合理化的运动牵扯到极端,不到局面破裂不止。另一
方面,又有对意识形态死硬不肯放松的人.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②当作革命
过程中的一种工具,而是倚之为自身安全的保障,这样一来纠纷才多了。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和某些集体行动之性格有长久历史根据(详以上各节,尤其
第二章所叙),因之由西方产生的原始型资本主义可说和中国文教传统相违。这原
始型色彩造成城市里的无产阶级,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参加商业战争等等,在20
世纪巳不能照办;开头如此的国家也早将这些办法革除。要是中国还将它们之所遗
弃当作出发点,也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看来,今后中国可能继续保持其典型的矛盾而避免极端。这种办法也是环
境逼然。实际上,一方面既要扶植私人资本,一方面又要防制其过度发展,也是孙
中山在《三民主义》里揭示的宗旨,已在半个世纪之前宣布流传。很可能这也是发
展较迟的国家今后通用的办法。只是在中国一切还未成定型之前,这种两端讨好的
办法免不了产生一种照片上双重曝光的印象。以一个国家追求两种“主义”,也使
人猜想它们所代表的力量必将斗争得你死我活。
可是事实之发展显示,任何国家在革命行程中通过突破后都有将两种体系结合
归并的形势。荷兰民国即以联邦制解决内陆部分与海洋部分之不同。英国即以司法
审判的方式使两种不同的法律观念融合,亦即将衡平的观念注入到习惯法里去。其
方法不同,而目的只在使全国能用数目字管理,能适用货币管制之方式。中国也无
可例外。有了这种突破,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历史从此将和西方现代史汇合。亦如
以前留下来的成例,过去官方所坚持的正统教条,不论是伊丽莎白以来的圣公会
《祈祷书》,或者喀尔文派的定命论,或是马列主义、《毛主席语录》,都可以在
背景里退去,成为文教上的影响力量,而不致成为令人畏惧之鞭策。对中国人和世
界,这是一段良好时光。数以百万计观光者就此也可以往西安始皇陵寝去看陶制兵
马桶,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散步,都可以体会到中国长期革命之确实情形,而同
时欣赏它之圆满结束。
可是有思想的观察者不会忽视当前问题之存在。耕地不足、人口过剩,以及如
工业化和保护环境之冲突等基本问题绝不会因革命成功而扫除。自然之灾害仍将不
断发生,虽说救灾的能力已较前加强。中国经济完全由货币操纵之后,先进国家繁
荣及市场不景气之周期也会随着发生。虽说在今后几十年内中国应有一个极好机会
在“已有的’和“尚无的”国家之间做和事佬,调节折冲,可是它也可能在两方之
间同被排挤。工业先进的国家可找到很多借口抵挡人民共和国廉价而有技能之劳动
力;而尚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则用各种教条,指责北京之侵略性。这侵略性
之趋向与中国文教传统无关。从一个以农立国国家的观点看来,一个以商业为主的
经济体系总好像是具侵略性的。
没有人能缓叙其间之全部可能性。我们说中国已经过一种突破,不过指出先前
若干无力伸展的地方今日已不存在,以前若干掣肘的障碍现已克服。一个新国家之
行动自由必会展开一长列的可能机缘。一般而论,历史家之职责限于叙述过去。习
惯也要求他对现状保持起码的距离,以防备事体可能之逆转。只是在这特殊情形之
下,用宏观的眼光看去,我们觉得这样的谨慎已无必要。我们背后已有好几十年从
未间断的运动逻辑。又有很多先进国家留下来的痕迹,其用途有如道路上的指路碑,
则我们应当能下今日之结论了。如果我们写历史的人再含糊推诿,即是没有尽到应
尽的责任。
①这批判由中共中央1958年12月10日的决议提出,原文载《人民日报》、英译
见(DanN。JacobsandHansH。Baerwald。ed。Chinesemunism:Selected
Documents(NY:Harper&Row;1963);pp109…132因为两人的立场既如此明显,本
书作者即直接指出此系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批判。读者也可参阅中共在1987年编印之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页343以下各节,内中对毛泽东主动与间接参与文革有直率的
批判。
②马克思主义之本身为由知识界所掀起的各种左倾思想组成的一大集团,缺乏
固定轮廓。马克思自己所作政治小册子不如他经济方面著述之详尽。《共产党宣言》
内中条列的各项步骤在19世纪中期看来带革命性格,以后却供很多西方国采纳,连
美国在内。此外,《资本论〉则由罗宾生教授(JoanRobinson)与熊彼德教授(J
oseghSchumpeter)指出,内中有不少不合实际的地方,如机器只能传达价值,不
能产生价值,如大学教授不事生产,只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人物,如娼妓,如资本
家承担风险不能算是对社会或经济的一种贡献。殊不知现代高等科技如计算机等即
全由他所不承认的三个因素产生。总之则20世纪末期没有人能说他全都遵守马克思
主义,更不用说整个国家。
人民共和国国有一做书评家指出本书作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有可商之
处”〔见〈读书〉1983年5月号〉。这点我完全承认。可是另一方面,认为经济之组
织对法律和文教有决定性的影响,作者也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一样无法否认
受有马氏的影响.刻下将历史观作冗长、互相继续而作梯度前进的观察时尤然。
中国大历史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前言
台湾、香港、澳门与大陆的分合,是中国大历史未来发展的最大课题。但人类
的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被各个人的意愿所左右,更难
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
为了保存本书题材的完整。势必再提到台湾香港与澳门的特别情形。理论上,
今后台湾的出处很可以改变上章的结论。今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专注,
主要的也是由于这原因。
台湾的成长
台湾是中国之一省、岛上的土著从来即未有充足之人数成为政治上或经济上特
别的问题。因为说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来临,台湾产生了一种中国大陆文化的分
枝,家族间之凝聚力强。日据时代,台湾的农产品以向日本输出稻米、蔗糖、茶叶、
樟脑为大宗。可是农业生产未曾构成大规模农场,仍然有如大陆,一般以一家一室
耕耘门前屋后的田土为主。只是地理上较为优越,岛上从未有大陆般贫困的情形,
例如中国之西北。
国民党在对日胜利接收之后,已将台湾佃农数大为减低。1953年的“耕者有其
田”以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改革为蓝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7英亩半为最
高限额,多余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价只有两年半的收成数。实际的付出以
30%将自日本接收的工商业股票作数,其余以农产证券用稻米甘薯付给,预计20年偿
请,内带4%的利息。这种强制接收、强制重新分配的办法能够执行,乃因当日台湾
仍在军政时期,而大陆上中共军队来犯的威胁迄未解除。
工业紧随着土地改革展开。有了充实之美援,台湾的工业政策首先避免过度投
资于有高度声望却无立即效用的企业,着重于以劳力为主体的产品,以出口着眼,
因此这国民党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市场的便宜。当日工业先进国
一意向最前进的部门发展,将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场空前开放。台湾的出口遇到极小
的阻力。因着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1965年停止。最近的十余年内,台湾才致力于
钢铁的生产、高级科技及汽车之制造。
台湾之独立运动虽然吸引相当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台湾今后出
处的挑战者。他们既无从说服大多数受过教育之人士,也不能争取广大群众。因此
台独成为无结构而只带着乡土气息的运动。可是这运动引出一个潜在有动力的问题,
既有情绪上之煽动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实质,如果处理不善,即不能担保以上情
形不会迅速改变。
虽说人民共和国不满,但美国不能算是有意阻挠台湾与大陆间的统一。如果两
岸人民找到了适当的方式趋向统一,美国决不可能节外生校提出异议,可是美国政
府也没有做中介人的义务去提前促成统一。
两岸关系
说到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差异并没有一般想象之大。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的政
党,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编纂它自身的革命纪录。官方文件里并没有认为“社会主
义”是一个不当的名词。“天下为公”的标语可在台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这岛上,
政府也对银行业和对外贸易有确实的掌握。它也经营铁路与公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