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念隙抽),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见温季子郤至,郤至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了他。张老名叫张孟,是我们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我们老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文子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韩厥)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最后三郤的话,使人丧气,别听他们胡掰。”
哈哈,这段逸事写来真让人哭中发笑,想想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
孤儿赵武,性情和善,温良恭俭让,从大夫、新军将、上军将,一点儿一点往上熬,终于在25年后熬到了极点,成为三军元帅兼执政官,执晋国国政达七年,多次主持国际会盟,处理国际纠纷,在诸侯中享有盛名。
然而他却未老先衰,年仅四十七岁,在《左传》里就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跟诸侯会盟,光拣泄气的话说,什么“吾侪偷食,朝不谋夕”啊,什么“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啊。众外国使臣看着堂堂晋国首相光说些苟且偷安、混饭过日子的话,以及什么人生在世、草木一秋的大真话,都惊异地瞪大了眼。
与会使者纷纷认为“赵孟将死矣!”
果然,这个颓废派的执政大臣当年死去,也许是被上一代的惨剧和儿时的坎坷摧毁了他心灵的健康,那时候又没有心理医生。不过,根据我们的分析,他们家这一支并没有遭到戕害啊。
到了赵武的孙子赵简子的时候,赵家又变得咄咄逼人了。铁腕人物赵简子,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和赵氏中的邯郸支族(大嘴巴赵穿的后代),占据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赵家的实力和财富再次凌驾于国君之上,无诸侯之名而有诸侯之实。最后终于在其子赵无恤时代实现轰轰烈烈的三家分晋。
最后,赵家终于带领河北河南山西的毗邻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一度冠绝北方,这是后话。赵国后来的名人,有享有“战国四公子”美名的平原君赵胜,也有“纸上谈兵”的败将赵括(此“赵括”非刚才被灭族的彼“赵括”也)。
所有这些历史云烟,家族兴衰,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后面的书里再做详述吧。
正文 第十一章 问鼎中原(B。C。607—B。C。590)
晋国的霸业,是在重耳和晋襄公父子时代最盛。到了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年间,霸业中衰。那么,这个中衰时期,春秋的霸主又是谁呢。
南方的楚庄王芈侣,在晋灵公第九年(公元前613年),以声色冶游的方式,登上了他爸爸商臣(楚穆王)传给他的宝座。
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窝囊的楚庄王上任,却装了三年孙子。这期间楚国事务都由权臣令尹承包,楚庄王的主要任务是喝酒和听音乐。
楚国的巫术、神话、乐舞、楚辞,那都是春秋艺术宝库的奇葩。不听国政、日夜作乐的楚庄王花了三年时间,坐在钟鼓齐鸣、竽瑟狂作的宫殿上,搂着进口的外国美女,欣赏各种乐器纷然杂奏,一片轰鸣。
楚庄王一边听歌看舞,一边痛饮。我国古代的酒主要用黍子酿造,起源可能来自放馊了的饭,中国人用水果酿酒的历史比西方晚,酒精度数也不高,所以容易变酸,一次必须使劲喝。直到酩酊大醉。
楚庄王红着脸,晕乎乎地说:“寡人过得好爽啊!有敢谏者,死无赦!”可是大臣们忍不住还是想劝他。伍参(即伍子胥的曾爷爷)跑到殿上,说了他那著名的“有鸟停于高阜,三年不鸣”的故事。伍参说:“我看见,有只鸟,停于高阜,三年不鸣。这鸟怎么这么奇怪啊,占着树枝儿不拉屎!”
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从钟鼓间探出脑袋,回答:“这个鸟的情况我知道。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参磕了个头:“大王英明!”就出去了。
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还被不识字的小燕子还珠格格念做“一鸟骂人”。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大师认为,人们做事的动机除了性冲动,就是“渴望伟大”了。伍参的话正是从伟大入手,但是还嫌隔靴挠痒,因为他没有摸到楚庄王的苦衷。楚庄刚一上台,年纪又小,力量又孤,面对复杂的国内政局根本不敢出声。当时的实力派人物令尹和另外两家大夫拉起队伍对打,可怜的楚庄王只够做旁观资格,结果还是被二大夫像捉小鸡那样劫持出城了,等令尹胜利以后才得以归位。武力如日中天的令尹,跺一跺脚,楚国就要乱颤,可怜的小楚虽然名为大王,实在随时可以被杀被废,他只能躲在酒杯中暗自观察政局。
(注:按理说,楚国一直强化王权,推行县制,抑制分封,并用“覆军杀将”这样的苛法控制担任朝臣的各卿大夫家族,不应该出现权臣压盖楚庄王的后果啊。是的,楚国相对北方诸侯来讲,君权算是强的。但一个国君不可能自己管理好诺大的楚国,楚王必须借助自己的副手,也就是令尹来管理国家。令尹相当于后代的宰相。宰相是很容易分掉皇帝的大权的,后来的皇权社会摸索了很久,皇帝们才搞出了制约宰相的一系列办法,譬如不许同一家族世袭宰相,用谏官牵制宰相。但是,楚国的十一位历任令尹中,有八个,都是来自同一个家族的,这个家族名叫“若敖家族”。这就使得若敖家族成为堪于楚王族分庭抗礼的望族。
从最早的猛将屈瑕,到后来的斗伯比、斗廉、斗祁、斗射师、令尹子文、令尹子玉、现任令尹斗越椒,都是若敖家族的。若敖家族从楚武王以来,世代官居高位。其中,斗伯比扶助楚武王攻服随国,斗廉则是春秋早期思想家,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斗祁是楚武王创设的第一任令尹。斗射师帮助楚成王杀灭乱国的子元。楚成王得到权柄后,老虎奶喂大的斗谷於菟毁家赞助楚成王,成为楚成王的令尹,即令尹子文,是楚国历史上最为德高望重的圣人,后代令尹高不可攀的偶像。令尹子文后来让位给将星令尹子玉(成王之花,也是若敖氏的)。可以说,楚国的江山,有一半是若敖氏打下来的。若敖家族为楚国的缔造和扩张,立过恢弘的功勋。历代楚王也很宠爱他们,把大块的新占区赐给他们。于是若敖家族不但封邑广大,还自有军队——子玉就曾拉着自己的家族部队上了城濮之战战场。发展到了楚庄王继位初期,若敖家族已经兵强马壮,不服管教。相比之下,楚王族却在衰弱。)
现任的楚国令尹,就是若敖家族的掌门人——大号斗越椒。在他的势力威压下,可怜的小楚只能去躲在酒杯中,像小鸡躲在蛋壳里,靠酒精和美女麻醉自己,像那个歌唱得那样“总是弱不禁风一幅孬种的样子”。
但是,喝酒归喝酒,听音乐归听音乐,小楚两眼雪亮,心知肚明,偷偷寻找心腹人。
他打猎的时候,看到有人刺了虎豹,就说:“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有人把猎物均分,就说:“吾知其仁也。”
自从一鸟骂人以后,楚庄王还是照喝无误,一点没改。又过了几个月,一个大夫“苏从”再次瞪着血红的眼珠子冒死进谏,逼楚庄王振作起来。这位王才犹犹豫豫地答应试一试了。
然而这个倒霉的家伙刚要发奋图强,楚国却发生大饥荒。戎族乘机攻击其西南境,贯穿楚国纵深,一直扎到湖北北部的房县。然后又转了个圈,攻打楚东南边境,进逼阳丘,侵入湖北枝江。同时,麋国人与百濮人也抢占枝江一带,紧逼一百公里外的郢都。庸国是个大国,庸国人也从湖北竹山持械进攻。楚国四境皆警,蛮族合聚闹腾,形势非常严峻。楚国北方靠近“巴尔干”的申、息两县北门都不敢打开,生怕中原诸侯乘机破楚。
这些制造混乱的戎族、百濮,都是在楚国人眼里,更落后的“群蛮”,由于楚国的强大而被压制在西南一隅,如今兴风作浪。不过,楚庄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危难时期,他以抵御外敌为名,接触兵权,像现在的小布什那样,压制下国内的矛盾和各势力的不同声音,获得战时的独裁。
当时,有些楚大夫谋议迁都躲到阪高去(就是张翼德长坂坡一声断吼的地方),大夫蒍贾反对,认为百濮麋人都是看着我们饥荒,以为我们不行了,才敢出头伐我。如果我们主动出击打庸国,他们见我们仍有实力,必然怕了,各自散伙,回归本邑去讫。(蒍贾就是从前在城濮之战前,论子玉必败的那小孩。)
楚庄王以为甚是,于是说服了逃跑派,出兵仅仅十五天,百濮麋人的帮闲叛乱份子,见势不好,一哄而散。楚军先遣部队,直接开赴今湖北竹山,那里是庸国的老窝,与庸兵接战七次,次次都假意败走。庸人骄傲,不设戒备。楚庄王抓住这一宝贵战机,从郢都乘坐快速马车亲临战场,分兵两队,夹攻庸国,秦国人和巴人也出兵赞助,群蛮一看楚军强大,于是也改变立场与楚结盟,于是合力击庸。庸国疏于戒备,竟被一举灭掉。
通过这次用兵,楚庄王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他的王卒(王族直属军队)也趁机加强了,可以同嚣张的若敖家族分庭抗礼了。回到国都的楚庄王从戎车上跳下来,明显地比以前晒黑了。这个曾经躲在蛋壳里的小鸡,他伸了一个懒腰,对着天空喊道:“哈哈——我要打鸣啦兮!”
于是楚庄王进行快刀斩乱麻的一番改革,对阴云密布的楚国天空进行大清洗,诛杀数百多人,任用数百多人,遍布朝野上下的豪族悍将都换成了乖乖虎(手术动得够大)。
楚庄王喜欢了,若敖氏却不喜欢了。若敖氏家族的掌门人——令尹“斗越椒”见势不妙,也开始猛烈反击。
这个斗越椒,据说基因有问题。从前,大圣人令尹子文退休在家,不料他弟弟却生下了一个状似熊虎、声若豺狼的小子,就是这个斗越椒。子文说:“必须杀了他,这个孩子,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如果不杀,将来毁灭咱们若敖氏的就一定是他了。”但是他弟弟不听,虽然哥哥又说出“狼子野心”之类的成语,但那都是宿命论调,不听。子文大为忧戚,临死时候,把自己直系族人聚在一起,说:“等未来斗越椒一执政,你们赶紧跑,否则就完蛋了。不过,我估计还是会被灭族。如果人的在天之灵也要吃祭祀东西的话,那若敖氏的鬼以后怕是要饿肚子了!”
如今,楚庄王怕若敖氏专权,任用了好几个若敖氏的政敌来给他掣肘。伍参、苏被任以国政,蒍贾为司马。“狼子野心”的斗越椒自觉境遇可危,作为反扑,就发出若敖卒武装,囚禁政敌蒍贾,随后杀之。
(注:蒍贾就是在城濮之战前,论子玉必败的那小孩,他不是若敖氏的,所以对若敖氏的人包括子玉看不顺眼,说子玉的能力最多只够带三百兵车。子玉非要去打城濮之战,也是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对方的抨击,堵住他们的嘴(原话是“愿以间执谗匿之口”)。楚成王不给子玉增加兵马,子玉就带出自己若敖氏六卒,也够可怜的。然而子玉终于是打败了,命也没了。从此,其他楚国家族对于若敖氏的攻击和“谗言”,大约再没有一天间断过。)
斗越椒杀了蒍贾。家族的兴盛与挫折,先人的伟大与庄王的猜疑,使这个处境尴尬的人终于迈出了挺而走险的一步,与王室摊牌,公开叛乱,带领彪悍的若敖氏武装,进攻羽毛日渐丰满的喜气洋洋的会打鸣的楚庄王。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楚庄王与叛乱的令尹斗越椒展开激战。鉴于若敖氏的精锐声势浩大,楚庄王采取妥协态度,说把我王族里面几个有面子的人,送到你们若敖家族当人质,咱们两下罢手,谈判解决,好吗?
斗越椒即使不是个骄狂已极的汉子,也不会到这时候再和谈了,和谈就不怕秋后算帐吗?还是打吧。让机关枪和大炮去辩论吧。王军遂与若敖氏军队展开激战。
楚庄王的战车上,和其他的主帅战车一样,载着战鼓,他立于鼓侧,亲自举棰,擂鼓指挥。斗越椒迎面向楚庄王连射两枚重箭,两箭疾劲有力。第一只箭穿过楚庄王的两匹辕马的马耳正中间,疾行划过跪坐的驾驶员头顶,透破鼓架,丁宁一声凿在战鼓后边偏下方的铜钲上,激溅起的火花,都撞在击鼓的楚庄王的胸前。第二只箭随后跟到,经过马头车辕,直奔楚庄王面门,紧贴着他的脑顶掠过,穿破战车伞盖的中心骨架,使伞盖“咯喳”一声像个大人头,歪栽下来,正压住楚庄王。王军大为惊恐,士卒纷纷变色,开始后退,阵形波动,眼看要溃散。
楚庄王爬出盖子,一边擦脖子上的冷汗,检查出自己的脑袋还在之后,急中生智,大喊:“先君楚文王攻灭息国的时候,曾经得到三支利箭,斗越椒偷走了两支,现在全射完啦,大家不要害怕。重新给我上兮——”
王军听见楚庄王还活着,而且敌人的核武器已经用完了,阵脚方才略微稳定,楚庄王猛擂战鼓,王军奋勇进击,终于杀溃若敖叛军。
这都是史书上的真实记载,若敖氏斗越椒发出的那两枚超级重箭,铛地一声把铜钲敲起多高,那铜钲的回响,透过史书,仍然萦绕在二千四百年后我们的耳边。
斗越椒战败,随后若敖氏被灭族。这一积累了几百年的庞大家族,绝户了。若敖氏的先人们在天上流浪,没了后人从地面上祭祀之,就都成了饿鬼。“若敖之鬼”这个词就是打这来的。专指没有后代的老光棍的意思。可以这样造句:中国再照这样破坏环境下去,子孙们早晚得死光光,我们都得成为若敖之鬼。
若敖氏的故事和赵盾家的悲剧很近似啊,功高镇主嘛,难怪曾国藩老头子怕死了出风头,看他的家书,翻来覆去全是嘱咐子孙如何装糊涂的,他想这样能把曾家支持得久远点。可是他也料不到,没几十年,我们就解放了,老曾家也早没影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再怎样为子孙计算,也是徒费功夫。
关于这段平叛战斗,据评书艺人描绘,楚庄王手下的小将养由基,还和斗越椒进行了单挑,隔河比试箭法。
单挑,即《三国演义》那种“阵上鏖战貔貅将,阵下摇旗鸦雀兵”的打法,是一员大将单对一员大将。实际战争中却并不多见,实际上大将应该在军中指挥全场。古代战争即使真有单挑,也屈指可数,关羽万敌丛中取颜良首级,算是有史可稽的单挑,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评书里,安排养由基和斗越椒互相隔河对射三箭,“躲的不是好汉”。斗越椒第一箭射过去,养由基用弓轻轻一拨,那枝箭掉在河里。接着第二枝箭又来,养由基把身子一蹲,箭从头顶擦过去。斗越椒嚷:“不许蹲,不许蹲!”养由基说:“好!这回我就不蹲。”说完第三枝箭就来,养由基不慌不忙,用评书里常见的那种套路,张嘴一口咬住来箭,取出来搭在弦上,嘣地一声,射回去正中斗越椒的脑门子。
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一箭定乾坤,换取了“养一箭”的外号。
养由基的箭法据说感天动地,连动物界都知道。传说楚国曾有一个白色的神猿,楚国善射的人没有一个能射中它。楚庄王就请养由基去射,没等射呢,老猿先就哭了——它都知道小养射技如神。果然一箭出去,白猿应声坠落。
另据《吕氏春秋》说,养由基也曾射过石头,箭羽没入石中,简直难以置信。李广射石头的故事,估计是司马迁或者当时李广的fans们根据《吕氏春秋》此事而抄袭捏造的。
公元前606年,也就是赵盾刚“弑”完“其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