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伤寒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九:赵本无“九”字。穴,灸之有害;七
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
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
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痉:原作“痓”。以下同。
伤寒所致太阳*阳:其后赵本有“病”字。,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不恶寒:《病源》作“恶寒”。者
,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
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
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
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其后赵本有“(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主之“等450个字,106个小字,为汤证提纲,俱见后文中。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一”,余方均同……
桂枝汤方*桂枝汤方:赵本无,余同。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味辛热:赵本无性味,余同。)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
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咀:其后赵本有“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
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药物组成及剂量、煎服法。详见本书卷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
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药物组成及剂量、煎服法。详见本
书卷十……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
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更:赵本作“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劈)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
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
术汤主之*其后赵本有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
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其后赵本有“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
,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
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故知病可愈。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其后赵本有葛根汤等方剂主证纲领66条,俱见后文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
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寒)黄连三两(味苦寒)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
皮尖,味辛温)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
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
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扑:赵本、医统本并作”粉“字。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
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温)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
三两(炙,味甘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
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
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
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
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
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
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