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吕氏春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其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

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

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

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不广

六曰: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

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

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

“吾三人者於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

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

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

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公子纠外物则固难

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

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

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於战,府库尽於葬,此之谓内攻之。”孔

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

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

胜,何敌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

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

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

於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

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於是天子赐之

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

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竖刀、易牙用,

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知大礼,虽不

知国可也。

○贵因

七曰: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

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

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

而至,有舟也。秦、越,远途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

“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

“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

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

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

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

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

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

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

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

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

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

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

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

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

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

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

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察今

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

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

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惽之命不愉,

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

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

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

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

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

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

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

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

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

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

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

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

镆琊;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

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

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

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

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先识览第四

○先识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

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

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

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

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

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

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

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

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

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

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

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於禽兽麋鹿也,君

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

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

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

“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

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

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

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

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

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

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

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

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观世

二曰: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

人,继踵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

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

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

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

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

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

“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

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

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

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

士,则於江河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太公钓於滋

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

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

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於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

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

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

也,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犹未邪也?”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

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

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

“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

人於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令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

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

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

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

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

罪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

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

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远乎性命

之情也。

○知接

三曰: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

瞑士未尝照,故未尝见。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谎。智亦然。其所以

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

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化,奚由相得?无由相得,说者虽工,不能喻

矣。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

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

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

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

“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

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

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

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

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公又曰:“常之巫审於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

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