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匮要略-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梔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附方
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六
论一首 脉证二十七条 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扶零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于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