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文观止-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
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
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
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
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
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
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
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
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
昌固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
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
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
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
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
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
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
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
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
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
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
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
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
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
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
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
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
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
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
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
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
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
留意焉。”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
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
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
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
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
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
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
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
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
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
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
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
赍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卜居】(《楚辞》)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於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
“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
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粟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
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
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
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
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
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
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
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
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
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
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衲苡胫咸斓刂咴眨■镉愠⒗ヂ刂妫G於
碣石,暮宿於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
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卷五 秦文
【五帝本纪赞】(《史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
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
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
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
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项羽本纪赞】(《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
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
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
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
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
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
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於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
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於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
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於三代,乡秦之禁,
適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
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
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
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
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於《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
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
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
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
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
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
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
闻?於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
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孔子世家赞】(《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
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
至圣矣!
【外戚世家序】(《史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
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
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
《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
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
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况卑下乎!
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
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伯夷列传】(《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
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