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文观止-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伯夷列传】(《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

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

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

“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

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

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

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

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

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

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

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

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

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

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

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

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

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於后世哉!

【管晏列传】(《史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

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

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

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

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

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

强於诸侯。

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

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

绁中,彼不知我也。夫于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

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

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

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

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

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

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

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

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

之执鞭,所忻慕焉。

【屈原列传】(《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

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

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

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

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

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

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

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

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

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

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

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

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

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

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於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

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

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

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

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

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

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

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

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於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

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

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

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

自失矣!

【酷吏列传序】(《史记》)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

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当是之时,吏治

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

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游侠列传序】(《史记》)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

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

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

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负於鼎俎,傅

说匿於傅险,吕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

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

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

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

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

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

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

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

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於天下,莫

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

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

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

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

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滑稽列传】(《史记》)

孔子曰:“六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

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

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

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