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队司令部,挂出了全军作战的战旗,停在黄埔江与长江水域的日本舰队,立刻万炮齐发的射击中国军队阵地与上海市区,于是中日在上海的冲突,就在八月十三日的上海街头正式开战。
虽然上海之战,原是在卢沟桥事件牵引之下,藉着虹桥机场意外而引爆的。但是在中国方面,蒋介石已有将战略重心,从华北转移到华东的计划,在虹桥机场事件之后,蒋介石更开始下令进行战略方向大转弯,抽调大军赶赴上海,准备改变与日本的决战地点与战略方向。不过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希望中日能在华北决战,所以设法控制上海军事冲突的规模,但是也绝对不能让华军占到上风,因此日军在上海的军事反应,是属于战略上的被动方式。因此在危机开始恶化之时,日本的参谋本部,还尽量想控制上海的战事规模,以避免战局的扩大与恶化。
但是对于在上海的中日双方的前线指挥官,都记得一二八事变的前车之鉴与历史的教训,因此,谁都想先发制人的抢先发动攻势,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日本海军希望能够立刻扩大攻占据点,以利援军部队登陆,而华军的挥官与参战部队,正是当年参加一二八事变的原班人马主力之一,中日双方都在誓为当年作战报仇的心态下,也决定针锋相对,设法抢夺有利的作战时机与位置。中日双方的战线主轴是在黄埔江的东西向作战,华军由西往东进攻,企图将日军赶下黄埔江,日军是由东往西打,企图扩大日本援军登陆的桥头堡。
不过,提早的爆发上海战事,对华军比较不利,因为当时华军兵力集结的部署速度,根本比不上日军的增援速度(日军从本土的海岛出发,只要五到十天,就可赶到上海,华军则要三到五星期,才能由华中、华南到达上海),八一三爆发战事之时,在上海的华军,并未完成优势的部队集结,但是指挥官张治中复仇心切,中日双方的部队又不断的爆发部署的摩擦交火,因此中国方面就决定不惜冒然的全面开打。
而虽然上海的日本租界与军事基地,在中国的领土之内,但是华军显然的缺乏正确的情报,并不知这些年来,日本军队早已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兴建了比要塞还要坚固的军事据点。因此日军在刚开始冲突时,虽然在人数上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劣势,但是日军一方面可以据险顽抗,一方面则有日本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支持,所以中国的部队作战虽然勇猛,几度的近距离攻入日军阵地,但是却无法攻克日军的要塞据点,华军缺乏事前情报掌握,以及没有攻坚火力的严重缺点,在此次功败垂成的战斗中暴露无遗。
华军能够在上海争取到主动与猛烈攻击,的确是让日军大吃一惊,假如日军没有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的建设了比要塞还要更为坚固的军事据点,以及日军若是没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掩护,中日双方真的凭战场上实力,在上海进行较量,日军还真有可能被华军赶下黄埔江,这就是蒋介石最为精心培养的全德式装备的八七师(师长王敬久)与八八师(师长孙元良)的勇猛表现。但是华军的兵力与火力仍然无法取得优势,特别是没有足以攻坚的重型武器,单靠部队英勇的攻击表现,仍然无法攻破日军在上海有如要塞般坚固的据点。
当中日两军在上海正式开火之后,国际强权此时才感觉到,他们在上海的利益受到影响,这才装模作样的提出停战的调停要求,蒋介石基于中国的战略原则,就是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不得不对国际强权的要求,有所敷衍,日本则是利用机会喘息,以困守待援,因此增加了华军在早期攻势的国际困扰因素,上海之战一开始,华军虽然取得攻击的先机,但是却终于没有达成赶日军下黄埔江的目的。
22。3 中国空军英勇御敌
而日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空军兵力,先对中国的空军,进行歼灭的打击作战,因为日本对于中国加强的部署空军战力,早就觉得如芒在背,所以作战的优先目标,就是要歼灭中国刚刚在培训养成的空军,日本空军根本就不相信中国空军能够有任何真正的战力。同时日军飞机也对中国的军事与平民目标,也进行大量的炸射,以造成中国平民大量的伤亡,以制造中国人民惧战的恐慌心理。但是中国空军却展现了超水准的反击,使得日军的空军,伤亡惨重。
按照中国原先的作战计画是,在华北决战,因此中国新编的空军也奉命北调,准备轰炸平津,但是在蒋介石决定将中日的决战,改在淞沪之后,空军奉命紧急南飞,刚驻进基地,就爆发八一三上海作战,日本的第三舰队以绝对优势的火力,猛轰中国守军的阵地,造成中国军队极大的伤亡。因此中国空军决定在八月十四日清晨,主动对日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中国空军第一波的攻击目标,就是停在长江水面上的日本舰队,中国空军对日本舰队成功的突击,立刻激怒日军,因此日军立刻下令,动员日本空军,优先猛烈的歼灭中国空军。
日军立刻调动从台湾新竹机场为基地的日军木更津与鹿屋联队战机,企图一举攻击京沪地区的所有中国空军的基地,以歼灭中国空军挑衅日军的战力,不料当天入侵的日本空军机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高志航队长所率领的战机反击,结果是首开中日空战全胜记录,中国空军以六比零的战绩大胜,日本空军简直不肯相信这个结果,而全体中国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国民政府立刻宣布八月十四日为中国的空军节,以记念中国空军这种超乎水准战绩的历史表现。
日军更是无法接受这个「皇军无敌」之神话竟遭到打击的事实,所以日本空军立刻在第二天(八月十五日),全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国空军,发动歼灭性的攻击,以讨回日本空军失去的军威,结果是日本飞机遭到更大的损失。在连续三天的中日密集空战之中,日本的空军竟然被击落四十六架之多,台湾皇民心目中的「飞天战神」木更津与鹿屋联队,更可以说是被中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兴奋的中国人民,竟然不畏日本飞机到来的空袭警报,纷纷的跑到屋外与制高点,观看中日飞机的空战缠斗,为中国空军纳喊助威,各地纷纷举行火炬游行,以表达他们对于中国空军的支持。
日本空军之「惨败」可以说是造成日本的举国震惊,也许日本至今仍然不能了解,为什么日本优势的空军,竟然会被中国弱小的空军,打成这种难看的败相。当然中国的空军才刚刚勉强成军,因此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与日本空军相比,但是由于日机的轻敌与华军奋不顾身的力战,确实发挥了令日本空军受到重创的效果。
其中以沈崇诲烈士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撞上日本军舰,阎海文烈士跳伞,但是拒绝向日军投降而举枪自尽,不但赢得中国人民的热泪与尊敬,就连日本都觉得可以拿这些中国空军烈士的英勇表现,做为激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榜样。「支那空军勇士」让日本军民真正感到中国民族主义的热血精神,日本要想打败中国,恐怕要付出比三个月还要长许多倍的时间,当然历史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不但没有打败中国,还向中国无条件投降!
而面对日军在上海困守待援,日本大本营在八月十五日决议,立刻派出增援上海的部队,由松井石根大将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日本的第十一师团与第三师团的部队为先锋,加派航空母舰战斗群,支持第三舰队,前往上海地区作战。在八月二十二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援军抵达了上海,立刻分兵在黄埔江码头登陆,以驰援被困的日军,并且将主力从长江沿岸的浏河、川沙口到吴淞口,在华军阵地的侧背登陆,企图包围攻击上海日军基地的华军。
22。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决战
于是中日双方的上海之战主轴,开始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华军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五十万人以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而战斗最为激烈的罗店与大场,由于中日两军争夺激烈,更是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
华军先发制人的攻击,没有击溃日军的防御阵地据点,反而引来日军援军的侧翼包围,这时蒋介石已经决定将主力决战的地点,放在上海地区了。于是立刻重新部署在上海作战的兵力,成立第三战区,派出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防守浦东到杭州湾阵地,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防守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负责上海市郊到长江的防线。而此时日军攻击的重点,正是上海西北方的市郊地带,日军希望能够切断华军与南京相连的补给线,以包围在上海参战的华军。这时候,日军还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华军的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军决战,由于华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军一再的被迫增兵,日军只是希望能够解上海之围。
这次日军记住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在上海派遣军中,大量的抽调各个师团的工兵单位,特别增加各种桥梁设施的装备,以增加日军在河道之间的运动能力,并且避免在上海的市区作战。松井石根先将主力放在攻占上海西北郊区的宝山到罗店一线,以扩大日军登陆的滩头阵地,而陈诚的主要作战任务,则是「反登陆作战」,于是中日两军的主力,就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由于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一的,对于华军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摇地动,华军是血肉横飞。华军那点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于是华军在长江沿岸阵地,可以说是死伤无数,其中以守宝山的姚子菁营,是全营战死无一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华军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牺牲的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才打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少了一半以上的兵员,到了九月十日,华军才放弃反登陆的滩头决战,退到河道密布的内陆,防守马路河到蕴藻滨,以及潘泾到杨泾的地区。
此时松井石根虽然攻占罗店,但是无法有足够的兵力,继续的向南攻击,以切断华军的上海与南京交通线,而完成对上海华军的大包围。因为在上海市区以及东区的华军,仍然在对受到围困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松井石根必须要抽调兵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战斗。
此时的上海之战,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关注的焦点,没有一个国际军事专家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华军竟然能在上海力战日军,以为最多防守一个星期的战斗,竟然打了一个月以上,华军猛攻张华滨车站,攻势之猛烈,令中外记者看得目瞪口呆,日军只有全力投入部队稳住战线,在黄埔江中的日本舰队,更是不断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掩护,整个上海租界可以说是全被炮声与火光所笼罩,日军拚死反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北站、八字桥等阵地,仍然不动如山的守在第九集团军的手中。
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1',日军原先规划的上海派遣军兵力,根本不足以击败华军,于是日本参谋本部在九月十一日决定,对上海派遣军进行大量的增兵,而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动日本第九、十三、一○一师团,台湾旅团、炮兵第五旅团,以及抽调大量的工兵特种作战部队,与海空军支持作战部队,增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这样,日本的上海派遣军已经是拥有五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陆海空的特种与支持部队,总兵力人数超过十六万人,日本决心要在上海地区的会战中,与华军一争高下,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华北决战已经不可能发展,华东会战才是中日之间的真正决战。
蒋介石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改组第三战区,自己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将上海的作战部队分成左翼作战军(陈诚),中央作战军(朱绍良),右翼作战军(张发奎),同时将所掌控的中央军,几乎全数的投入战场。而此时从华南、华中,甚至西南的各路诸侯部队,也毫无保留的陆续赶往上海战场增援,中国几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勤王之师(拥护中央)四集,而共同抵御外侮的作战情景,上海的战事,已经融合了中国所有军民的血泪、力量与注意力。
松井石根得到增援之后,还是将主力放在上海西北部的郊区,以进行对华军的侧翼包围作战,不过此时日军深入内陆,已经没有威力强大的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持了。日军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二十日的四十天之内,在这个地区的作战进展是,从潘泾打到杨泾而已,东西的距离是五公里,多处阵地的争夺,可以说是几度相互易手,华军的每个据点大都是拚到弹尽援绝,血肉成河,才不能不退。松井石根用尽各种作战的王牌,最后才终于在十月七日,突破蕴藻滨河道的华军防线,攻到上海西方郊区的交通枢纽大场。日军只要攻陷大场,华军在上海市区以及浦东的部队,也只有退出阵地,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滨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而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了。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滨战线的崩溃。而税警团是以总队的编制'2',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可以说是奋不顾身的反复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的新星。
虽然中国空军一再的以寡击众,但是究竟是实力有限,两个月内,中国的空军终于消耗殆尽了,日军从此几乎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优。华军要想前往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的华军部队是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持与伤患后送更是非常的困难,经常是处在时断时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患官兵,结果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疗伤,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叫国际社会肯定中国的表现。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的预备队,立刻的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