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的预备队,立刻的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滨防线。但是由于这次的出击,时间上过于仓促,计划的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发挥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日军终于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的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自杀。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把坚守闸北阵地,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孤军才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于全局,但是却有极强的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令日军脸上无光。

22。5 日军决定从金山卫登陆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对于日军在上海一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是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本人民也开始从狂热中体会到挫败与死亡的忧虑。日本大本营再度权衡整个的中日战事发展,认为既然华军已将主力放在上海,因此日本要想速战速决,也只有在上海击溃蒋介石的主力,而松井石根经过三度增兵,还是无法取得决战的胜利,日本大本营除了再度增兵之外,也别无其它的选择。

于是日本大本营在十月二十六日,以临参命一二○号,做出最新的战斗序列的调整,下令由华北方面军抽调第十六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给松井石根增加决战的预备队兵力。同时另外以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以及国崎支队等特战与支持部队,组成第十军的战斗序列,由柳川平助中将率领,前往上海地区参战。这样日本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的部队,总计为九个师团两个旅团,人数达到二十七万人。

蒋介石眼看九国公约会员国,将在十一月三日于比利时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中日之战,蒋介石希望华军能够在上海地区继续作战,以利于中国提出国际仲裁,因此没有将已经面临作战力量衰竭的华军部队,向京沪线后方的纵深预定阵地调动,反而要求华军继续设法固守已经残破的阵地,而松井石根的部队,在得到大本营的支持与压力之下,只有拼命的设法强渡苏州河,继续的攻击华军阵地,于是中日两军又在苏州河南岸,陷入浴血的苦战之中。

正在此时,日本增援的第十军,突然在十一月五日,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抄包华军防线南方的背后。虽然蒋介石在上海作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抄包华军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由于华军在上海的决战过于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抽调,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的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杭州湾的登陆。

蒋介石没有想到,日本大本营也是把所有的赌本,都投进了上海决战,竟然由华北方面军抽调兵力,组成第十军战斗序列,而由杭州湾登陆,迂回进攻华军防线的背后。蒋介石闻讯之后,立刻火速的调兵阻挡,但是华军事实上也没有兵力可调了,六十二师的回防阵地已经太迟,第六十七军刚从河南赶到,根本还没有完成集结,立刻就被日本第十军的主力所击溃。事实上就算是华军在杭州湾阵地待命,也根本没有可以阻挡日军第十军三个半师团登陆的军力。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的战略企图,非常的明显,就是要从背后抄包在上海决战的华军,准备围歼华军主力,但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蒋介石此时已经乱了方寸,没有对于这个情势的变化,做出即时与果断的退兵决定。蒋介石虽然设法抽调一切可能的部队去杭州湾沿岸,企图阻挡日本第十军的登陆与推进,但是却迟迟没有下令在上海地区参战的华军,立刻进行有计划的撤退。因此造成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有如势如破竹的直扑松江,准备切断沪杭路的交通,因而对在上海的华军,展开全面包围的态势。

日本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成功,加入上海外围战斗之后,日本大本营为了统一日军在上海地区的作战指挥,在十一月七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组成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由松井石根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官,统帅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的部队,对上海方面的华军,进行致命的合围。而在华军方面,可以说是陷入全面受到包围的危机与混乱之中。

而直到十一月八日,华军在上海的战线,已经面临全线崩溃的动摇,蒋介石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华军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这样撤退的时机,迟了将近三天,造成华军几乎是以溃散的方式,脱离战场。一路上,华军各个单位,完全乱了章法,各自寻求突围与逃命的方式,先前退却的部队,担心日军的追击,因此大量的破坏桥梁与道路,使得后续撤退的华军,根本无路与桥可走,所有的重装备,几乎完全损失殆尽。

十一月十三日,日军完成对上海地区阵地的合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表退出上海的声明,淞沪会战进行长达三个月,华军寸土必争的浴血抵抗,的确造成全世界媒体的注意与震惊,使得日本企图三月亡华的作战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是,由于华军在上海的作战,缺乏弹性的运用,因此发生军力超额透支的危机,几乎将蒋介石所累积的一些抗日战力的储备,完全消耗殆尽。蒋总共调集七十八个师投入战场,后续仍有十几个师没有赶上作战。所幸是,日军虽然击溃华军,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歼灭华军,更无法屈服华军继续作战的意志,所以日军在攻占上海之后,立刻就面临下一步将如何结束战争的战略争论,至于是否需要攻占中国的首都南京,就先在日本的参谋本部中,掀起一场论战。

22。6 改变中日战略轴线的会战

检讨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的意见是,担心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获得战场优势,一旦日军沿平汉线大举南下,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的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华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

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其极强的说服力,但是事实上,日本参谋本部却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这样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方面却不知道),因为日本认为若要这样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日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的,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的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但是中国却不能不加以防范。

不过假如就此认为,蒋介石决定移转决战地区的构想,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又不全然有理,因为中国部队的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的主动,日军若是可以掌握战略的主动,一旦日军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的,这样蒋介石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地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的地点,对于中国更为的有利。

当然蒋介石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中国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其真正的意义就是在此,只有设法将中日之战,引动国际社会的支持,最终能提早扩大为全球的为自由之战,中国才能有机会死中求生。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的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是多么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延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严重的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的大获全胜。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的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介石在上海按兵不动,看着日军在上海进进出出的部署,否则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介石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为蒋介石的抗日决定,是别有用心的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不肯施出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介石表达中央决心抗日,要求各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介石的政治圈套,因此蒋介石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中央军,与日本进行殊死战,才能清楚的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借口。

不过由上海决战所展开的松沪会战,是中日历史,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大会战格局,虽然日军得到海空军优势支持下,造成了中国军队过度惨烈的牺牲,但是这是战场战术指挥上的问题,而非战略决策的问题。假如蒋介石能够控制住军力,不要全部的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适时的全力拉长防线的纵深,把松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而不只在上海四周进行决战,及早的让部队进入预先设好的防线,灵活的运用轻装部队在水乡泽国之中进行逆袭,那么中国军队在战场的牺牲并不会如此之大。这场会战几乎把蒋介石中央军的大部分主力,给全部地消耗掉,当然也造成多数的诸侯近乎毫无保留的派兵支持抗日作战,这是中国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

当然蒋介石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越过他的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也超过华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国无论在那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中国不可能不战而弃守上海,因为这不但是中国税收、工业与国防的重镇,更是民心士气与国际形象的象征所在,蒋介石要先不惜代价的打出几场硬仗,才能稳住民情军心,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与支持,否则中日抗战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不过华军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假如能够进行一些调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好,那就是事先的情报若是做得更为完整,在争取先制攻击时,就能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特别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坚的火力,应该可以取胜。而在发现日军据点防御过于坚固之时,能够灵活的转政日军较为脆弱的防线,而分割日军的防线。而虽然中国的海军实力,连与日本海军正面接战的能力都没有,但是若能大幅地加强水雷的运用,可以发挥高度阻敌作用,这比华军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陆作战,还要更能够有效果。

而在上海郊区的主力决战时,华军过于着重维持战线与争夺一些据点,造成过于重大的伤亡,也属于不智,华军应该进行更为纵深的防御,留下更为充足与弹性的预备队,而与日军进行对抗,会比一再死守战线据点,也许会更为有表现。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华军在全盘的战局中,太过于集中上海市的决战,事实上,应该把纵深拉到长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的疏散日军优势火力,发挥河道水乡的阻敌效果,以及运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防线。

蒋介石指挥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重大疏失是,在作战双方对抗长达三个月之久,蒋介石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的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的必要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的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的支持与接应,华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战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的突破。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的将参战部队,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画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的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当然,基本上,中国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兼容的问题,全靠蒋介石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自己要保留实力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运输工具落伍与不足,因此蒋介石经常处在无法掌控部队应战的状况。许多的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

华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坏,就无法迅速的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补充上了,部队还不一定会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持系统,作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的在部队中发挥战力,因此中日两军在接战之后,第二回合整补之后再战,中国部队的战力会大幅的减少,但是日军仍然可以保持相当的水准。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了两个月以后,才真正掌握到蒋介石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无法速战速决的在上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在上海一次地集结重兵,同时在开战的时候,就以重兵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的深入,直接切断华军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