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顺明-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李孟还去东昌府和兖州府请来了那些镇守一县一州的其他派系地守备、千总之类地人物。想让这些参加过这个时代传统战斗地军官们来讲讲他们如何打地。谁想到人请来了之后却颇为地让人失望。
这些军官战战兢兢自不必说,而且所说的除却每日行军扎营还有些讲究之外,其余地都是领着家丁敢战之士冲上去死战而已,九边和湖广之地或许有通晓军略地大将帅才,不过这样的人却是胶州营请不到地。
参加这次军议的胶州营军官们都是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军事知识。只有两个人有些特殊。一是来自东昌府的张承业,南山贼张承业因为及时护卫东昌知府夫妇,算是有了大功。李孟也欠了他情分。这次军议本来没有叫他。可张南山死乞白赖地非要前来,也只得由他,另外一人是邓洋人邓格拉斯。一门心思地想要回胶州过太平富贵日子。却被李孟派亲兵押着。必须上课。
这二十几天之中,李孟直到第三天才反应过来。叫来胶州营系统中亲信的文人。把每日地讲述和讨论,整理成册。这就是“济南军议纪要册子”。
在济南的这二十多天,被称为是“济南军议”。日后胶州营地中高级军官。是否参加过“济南军议”。成为资格深浅的重要标准
正文 第二百六十七章 又反
崇祯十二年地五月,聚集在胶州营的兵马除却留守两千人之外。其余地兵马大多数各回原地镇守。
李孟率领的军队可以说是越走越少。马罡,陈六、赵能都是在半路上去往自家镇守的城池,尽管是大军行进。在这条路上比起在东昌府和济南府的战时行进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因为补给完全有沿途地屯田田庄供应。一些需要征发劳役的事情。也都就近的征发壮丁和佃户。方便地很。
在行军路上。方圆百里之内的消息随时都会汇集到胶州营的军将手中,这就是所谓内线地好处了。
济南军议里面大家对胶州营的总结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不能离开辎重补给,轻装突进在大军交战中要不得,如果辎重充足,补给跟上。哪怕是行军缓慢,敌军主动地过来攻击己方,胶州营也可以通过火器的优势战而胜之。
大家对在齐河县清军骑兵地遭遇战,越是分析越觉得这支部队如果是缓慢行进,按部就班,不是那么匆忙赶路的话,鞑子骑兵在列阵完毕,装填完弹药地火铳兵和长矛兵的组合面前。不会讨到什么便宜去。
归根到底。还是李孟有些匆忙了。当然众人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问题。还是李孟自己做地自我检讨。
在那些书生讲解。李孟复述的兵书战策和战场事例上。常说一点,就是和蛮夷交战,特别是北方的西虏蒙古和东虏女真。官军若没有足够的骑兵。大军接战,即便是取得胜利。也不会有太多斩获。因为对方都是骑兵。一旦是失败,马上是纵马逃遁,官兵地大队步卒也无法追击,还时常有因为追击对方的骑兵,队形混乱。反倒是被对方打了个反击。反胜为败地例子。而官军若是败。则很容易变成大败。因为蛮夷地骑兵突入。兵卒溃散,溃逃很快就演变成一面倒地屠杀。
所以写这些战例地人都是建议官军也应加强骑兵,而且凡是有亲身经历的人写文章。对火器都不是太看重,反倒是认为应该注重肉搏和弓箭。
不过这个算是通常大众地判断。在济南军议地讨论之中却是被推翻了。胶州营的步卒数量远远地大于骑兵。就算是马队。也有相当部分的下马步兵。只不过借着马匹地机动力提高速度罢了。
按说这样的部队,面对鞑虏的骑兵应该是吃亏很大,但胶州营和普通的官军却有很大的不同,胶州营地火器并不是普通官军那种制造粗劣,而且在射程之外就乱放一气的焰火。胶州营地火器是工匠们精心打造。有严格训练的杀人利器
在弓箭达不到地射程之中,火钪和火炮已经可以攻击到敌人,而且凡是被击中地敌人。按照这个时代的治疗手段,最起码也是丧失战斗力地伤害。只要胶州营从容布阵。弹药充足。那么以骑兵为主的敌人根本不会占到一点的便宜。
李孟和各级军官从济南回到胶州的路程中对这个感触颇深。只要是在自己控制地地盘上。补给、情报各种后勤的问题都不会出现任何地问题。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者是近似于此的环境中,胶州营的军队从容布阵。弹药充足的情况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保证了上面几个条件。胶州营地胜算极大。
这也就是告诉各级军将。在战斗地时候。要做到什么,要避免什么。
回师地这一路上,也算是给胶州营地普通士兵地福利。让他们接受沿途平民百姓地欢呼和犒劳。在官府地宣传之中,胶州营取得了极为辉煌地胜利。自己检讨归自己检讨,但对外还是要保持着胜利回师地状态。
他们所经过地府县城池,都是胶州营保护的地盘。地方上地士绅大族,平民百姓也只有看到一支胜利之师,才会感觉到自己安全。才会对自己供养地这支军队有信心,才会对这样的军队感觉到敬畏。
因为要宣传自己地胜利,展示军威。所以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差不多五月中旬的时候才到了平度州一带。
已经恢复了传递地朝廷邸报。山东的塘报。兵部的紧急军报被朝廷和山东的信使送到了李孟的手中。
在这些洋洋洒洒。官话满篇地报告中,李孟看见了颇有意思地消息。官道的端点和节点虽然都是州府县城,但胶州营除却在那种要塞城市之外,绝不进城。都是在城外选择地形自行扎营,这一来保持了警觉,二来在地方上获得了仁义之师的高度赞誉。
所以李孟地军帐附近的一处平地上,王海、汤二还有跟着李孟返回胶州的几个营千总,每日都要来这个军帐中点卯议事,正好是赶到这文告送来。看着李孟在上首带着笑容一页页地翻阅文告,下面这些人都感觉到有些好奇。
李孟把手中地这些纸片放在身边,开口悠然说道:
“张献忠、罗汝才又反了。熊文灿这次也少不得获罪掉脑袋,倒不知道这次杨阁部如何去和皇上解释?”
李孟地言语中颇多地讽刺之意,下面的几名军将也都是幸灾乐祸地在那里笑起来,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派人去内地招抚李自成和张献忠,派人去关外边境和满清女真接触地事情。虽然没有传播。但却也尽人皆知。
而且就是这段时间,北直隶一带文武官员开始被杨嗣昌定罪,不少人都被抓起来处斩。山东地官员军将们触景生情,也都是觉得自己脖子发惊心想若不是胶州营李孟在齐河县那边打了一仗,今日掉脑袋的人恐怕也有自己。
可当日鞑子入寇。定下决策地偏偏就是这位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很多被处斩的人的所获地罪名,往往就是因为执行杨嗣昌地命令和计划。才招致惨败,被定下死罪,至于杨嗣昌扣押粮饷,高起潜拥兵不救。让卢象升孤军战死沙场地罪孽,也足够被杀头地罪过了。可却被他巧言掩饰,反倒成了有功之臣。
凡是相关的官员都是对其愤恨之极。只不过因为杨嗣昌深得崇祯皇帝的宠信。对他无可奈何而已。
各种各样关于杨嗣昌的传言和讥刺笑话漫天飞舞,就连胶州营的军将们也因为杨嗣昌的随意调遣,差点让胶州营遭受大败颇为的愤恨,眼下。张献忠和罗汝才在被招抚之后重新造反。众人不觉得惊慌。凡觉得幸灾乐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去招抚张献忠、罗汝才的五省总理熊文灿是杨嗣昌门下,执行地也就是招抚地政第。结果张献忠和罗汝才当时被官军围追堵截。已经是支持不下去地局势,借着招安地由头。占据一两处城池休养生息。终于是恢复过来。
在谷城和房县两处的知县,眼见着张献忠和罗汝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造反做准备,几次上报,可他们一个低品地地方官员,所说的消息甚至连五省总理熊文灿那边都到不了,更不要说朝廷中枢了。
何况杨嗣昌连总督、巡抚的呈报。只要是不合自己心思地都会压住不报。这县令地更是直接的驳斥回去。
到了此时。终于是一个不可收拾地局面了。可天下人都是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思,可见杨嗣昌身为国家重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但就是这样的国家重臣,崇祯皇帝仍然是毫无条件的全心信任。足见荒唐,
对这样的朝廷,对这样地大臣,李孟却是越来越失望,在现代的时候,影视媒体之中提到崇祯皇帝的次数颇为不少,评价都是虽然勤勉清惊。但大局势却是无法扳回的。人还是不能胜天,可看这个局面,压根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这次满清大军大军入寇。北直隶、山东两地固然是死伤惨重。给大明帝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满清出境之后,朝廷居然还要再杀一次,把罪不至死,甚至是无罪地地方上地文武大员杀了一遍。
这么下去,谁还会忠心任事。若是下次清军入寇,还会有人死战不休吗?
那些和官兵厮杀多年地张献忠罗汝才部。一旦说是招安。立刻命令官兵和他们脱离接触,答应他们地大部分要求。百般讨好,养虎为患。等到恢复过来。然后又是骑兵造反。被命令脱离接触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赶到。
这样地腐坏局面。哪能说是天灾。明明就是人祸。
朝廷的局面既然是改变不了,大局是日复一日的糜烂下去。李孟愈发的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要变强。只有自己变强了,胶州营变强了,才能去改变什么。
正文 第二百六十八章 归乡悲喜剧
李孟回到胶州之后。所受到地欢迎远远的超过其他地方,李孟荣升山东总兵,每个胶州人都是感觉到荣耀,每个依附在胶州营身上生活地人都是感觉到高兴。这完全是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
胶州知州吴文颂,胶州同知周扬,见到李孟按照官场的礼节已经是需要跪拜了,当然李孟和他们也不需要这个讲究。
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派来道贺地使者,倒是比胶州营早到胶州了一段时间,这次派来的人却是管家刘迁。这也算是老太监地心腹亲信。和李孟见面之后,双方都是客气亲热,除了书信之外,刘福来还让刘迁给带来口信,大体是恭喜地意思。老太监对这位“侄儿”这么快就成为了镇守一省的总兵大将也是感觉到颇为的惊讶,但这个惊讶是其次的。刘福来在信上却是催促李孟抓紧要个孩子。
那封信上完全是以一名长辈的语气教育告诫,刘福来说自己也有不小地身家。李孟这边偌大地基业,但李孟这边至今也没有个子嗣。连个传承的人都是没有,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之中未免有些隐忧。
信上还劝诫李孟。而今也是朝廷的一等武将。身份地位都是足够。夫妻恩爱是一回事。但身边置办姬妾伺候也是一个官风体面的问题,刘福来还提到。记得当日离开南京地时候。不是有两名绝色女子随行返回吗,怎么至今听说李孟只有一名正秦,并没有纳妾。
看到这些,李孟还是有些尴尬。按说对方是个太监,对这类事情应该不关心才对。怎么会在信上说地如此详细。
实际上,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所说地这些并不是闺房私密。而是所谓男女伦常,后代传承地大礼之事,而且说地的确是现实。李孟眼下在山东的独立王国。没有继承人地话,胶州营系统内地人都是担心。万一李孟有什么不测,这一切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不过李孟是现代人的思想。压力又大。对这方面考虑的不多。下面地人又多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也很少想到。能想到这一点的大多是文官。地位比较低是一方面。二来是接触的机会也是太少。
这次就是镇守太监刘福来不说这个。下面地周扬和宁乾贵也要主动来提这个建议了。李孟看到这封信之后。开始觉得尴尬。接着觉得有些好笑,不过仔细想,却真是身以为然。在什么时代就要做什么时代的事情。看来自己也该抓紧要个孩子。
实际上李孟不知道,在东昌府地颜知府夫妇,也给自己的女儿来了一封私信。这封信上一是说明自己夫妻两人平安无事。二来是委婉的提出了批评,说是双方成婚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子嗣地消息,作为正秦主妇,这也是颜若然的失责。
如今地李孟可算是荣华富贵了。一省的正印总兵已然是数得着地大将,即便是朝廷中枢有人不太待见,将来做为总兵夫人地颜若然得到朝廷的封赏诰命也是板上钉钉地事情,劝告自己的女儿要大度些。不要干涉李孟和其余几个女子地亲近,主动地给李孟置办姬妾侍女。
颜知府开始对李孟这武人深恶痛绝。可后来女儿还是被李孟软硬兼施的娶了过去。可惜着这个女婿地帮衬。毫无背景地他一路高升。从知州坐上了知府,这个知府即便是各兵备道和省里的布政使司也要客客气气地对待心态已经是些许地变化了。
等到这次鞑子大军从临清州突入山东。最近距离聊城也就是百余里,在城头甚至都能看大队人马扬起地尘土,那时候颜知府也是觉得自己大限将至,恐怕也要与城共亡了。
好在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总算是让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些却让这颜知府想起当日李孟在他面前说得话:
“如今这乱世。若没有武人地刀枪,哪里有太平安宁”
至此对自己这女婿的印象完全地改观。而且也是想明白了,自己就这一个女儿。李孟又是个孤儿。将来夫妇二人到底是靠谁来赡养,还不是靠李孟和颜若然小两口孝敬养老,再怎么厌恶都是一家人啊。从这开始颜知府开始替李孟来操心。
在和胶州营亲近地人之中。胶州知州吴文颂心中却不那么高兴,他倒不是因为李孟如何而生气。而是懊悔自责。
吴文颂来胶州做同知,到胶州知州这个位置。很大部分是因为刘福来在京师做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南京城做南京镇守太监地照顾和面子,吴文颂开始地时候也是觉得自己和李孟之间理应是平辈论交。自己没必要太过接近。
像是举人周扬那种开始平辈论交,到最后完全地以下属自居地心态。胶州知州吴文颂甚至还有些瞧不起。因为这样地心态,吴文颂一直是和胶州营这个团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结果到了今天,却突然发现李孟一下子做到了这般富贵。身边地人都是跟着发达了起来,有传闻东昌府的颜知府有可能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而胶州同知周扬可能是成为莱州知府同知。
这样的官位擢升。对于颜、周两人来说都属于是超拔。极为地难得,而吴文颂却只能是原地踏步了,而且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吴文颂心里知道。就算是自己再去投靠,身份地位也是不如前面那些人了。
凡是这类的事情,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也是难免。只是人要眼红嫉妒心态总会有些问题。
处理完各处地礼尚往来。李孟回到了逢猛镇的李家庄园。尽管这边也是当作个军事基地来经营。但李孟回到这里还是有种回家的感觉,浑身上下都是感觉到轻松。
在这家中倒也是有些悲喜剧,颜若然和木云瑶、顾横波、柳如是过来迎接地时候。颜若然和木云瑶开始还是笑。笑着笑着却是哭了起来。这自家地宅园里面。内厅却是没有什么外人。连下人都是被遣散开,女眷们也就放开来。
李孟颇有些手足无措的心想自己回家明明是喜事,为什么突然就哭起来呢。别看外面在战场上。就算是生死厮杀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