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吴三桂新传-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满清那面,虽然盛京城被三桂与额哲洗劫一空,皇亲贵戚也被掳走一大批。但此时的皇太极地位已经今非昔比,根本没有影响到他的皇座。因此他只是对此进行了一番象征性的安慰与慰藉,随后继续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如何全面侵占辽东的事宜。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多尔衮、豪格、多铎等满人为首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如今清军势力正盛,加上各路的降军,实际兵员已达二十万之众,正应该趁此声势大涨之时乘势拿下宁远城。谅那吴三桂区区数万根本抵挡不住八旗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一种则是以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些汉臣及降将为主反对主战。他们认为如今辽东只剩余吴三桂一人尚可支撑,如若朝廷失去了此人,那整个辽东将不攻自破。凭借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与三桂的私交及亲属关系,或可好言相劝让其就此归降大清。如此可收不战而收宁远之效,宁远既已收,其余三城则可尽归其下。而且宁远乃是出了名的坚城,并非强攻所能奏效。大家又都深知三桂骁勇敢战,武力强横过甚,如一意将其苦苦相逼,必激起他拼死一战,到时且不说损兵折将,就连大清军的威信也怕是扫地以尽。因此他们一力主张先对三桂及他手下的各级将领进行一番劝降,就算三桂最后不愿归降,那说不定他手下就会有此种人。而就算没有任何人肯归顺大清,可是经过如此一番铺天盖地的劝降信,势必会在三桂军中造成极大的恐慌,使他们相互猜疑,自乱阵脚,到时宁远可得矣!
皇太极经过仔细思量,认为还是招降三桂来的稳妥。一方面他心中对三桂的军事谋略与武功十分忌惮,生怕一不小心步入其父努尔哈赤的后尘。另一方面就算他能够最终攻下宁远,想必伤亡也会十分惨重,而日后平定中原之时需要用兵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可不想清军有过多的伤亡。因此虽然他内心深处早已把三桂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但为今之计只有用招降一途方才稳妥。
最后皇太极决定,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同时,他又继续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城以西的大路,时刻保持对三桂的军事压力。同时他有指示文武百官,凡是能够与吴三桂以及他手下各级将领扯上关系的,都要给他们写出劝降信来。
就这样,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老师洪承畴、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都遵照皇太极的旨意各向三桂遣书信一函。而以清太宗皇太极为首,动员了这么多人给三桂写信,确实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的劝降信,都写得很实际,都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三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其利害,娓娓道来,不禁令人感动。
而当三桂收到这些信件的时候不由的微微一笑,随后命人将这些信件张贴出去,让手下众将士观看。这几万将士都是一直跟随在三桂身后的,见到这些劝降信都感到异常的可笑,在他们的心中可从未敢想过自己的大帅会去归降清军。因此这些劝降信投入到宁远城中之后,犹如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响,这多少使人感到有点意外。三桂的亲属与至交都满以为有把握的事,却没有出现,这不能不让他们感到万分失望。
苦苦等待了将近半年,三桂那里依然没有半点回应。皇太极再也忍耐不住,由自己为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副,亲自统领大军十万,携带红衣大炮和各种火器自盛京出发,直奔宁远而来。
三桂得到消息不敢怠慢,忙命手下紧闭城门,加强防守。静候清军的到来。
正文 第八十八章 关宁铁骑 下
更新时间:2009…5…8 17:24:17 本章字数:4122
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很快便抵达宁远城外,立时,旌旗飘舞,万马奔腾,声势浩大的满清大军犹如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洋一般密密麻麻的呈现在宁远守军的眼前。
皇太极抬头望向城头,打量着宁远城上的防护布置。而三桂此时也正立于城头之上,由上而下的凝视着清军。不一会儿两人的目光终于交接在一起,立时迸射出一阵激烈的火花。
皇太极望着这个自己生平最畏惧的大敌,率先开口道:“吴三桂!此次朕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对夺取宁远诸城势在必得!念在你年轻有为,乃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朕答应可以不杀你,还会更加的重用你。但是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必须立即打开城门,归降我大清!否则朕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之下,定会将尔等践踏成肉泥!”
三桂闻言不由的哈哈一笑,仰天道:“我吴三桂是何等样人你还不了解么?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区区的十万喽啰我还不放在眼内!”
皇太极冷哼一声,道:“说大话不嫌扇了你的舌头!你除了会在暗中偷袭的伎俩之外还会些什么招数?有本事你打开城门亲自领兵出来与朕决一死战!只怕你还没有那个胆量!”
三桂闻言讥笑道:“我说大话!哼哼,既然你不肯相信那就只管放马攻城好了!我定要让你紧步努尔哈赤的后尘,来得去不得!”说到这里三桂暗中估计了一下两人之间的距离,随后不动声色的偷偷拿过一把劲弓,并将箭矢慢慢的搭在上面。
皇太极听到三桂提到父汗努尔哈赤的名字,心中不由的火冒三丈,知道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归降自己了。当下咬牙切齿的狠狠道:“吴三桂,任你此刻如何猖狂,一旦等朕攻下此城,定要将你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三桂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后高声叫道:“那好,我倒要看看究竟是谁先倒下!”话刚说完,三桂便轻轻一个纵身跳到城头,紧接着弯弓搭箭瞄准城下的皇太极。还未等所有人反应过来,三桂的箭已然如流星闪电一般迅疾射出,直奔不远处的皇太极而去。
这支劲箭上面灌足了三桂全身的真力,带着一股异常尖厉的声音向皇太极射去。
面对着转瞬即到的劲箭,皇太极事先根本就没有防备。眼看这支利箭便要对他穿胸而过,皇太极不由自主的惊呼一声,眼睁睁的看着这支利箭向自己袭来。
就在这个最关键时刻,当包括三桂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皇太极必将逃不过此次利箭的穿身之时,忽然在皇太极的马前人影一晃,紧接着只听“叮”的一声,那支来势汹汹的利箭竟被人当场击飞。
三桂全身不由猛地一震,随即瞪大了双目,不能置信的望着城下发生的一切。什么人如此了得,竟能在此情况下硬接了自己一箭从而挽救了皇太极的性命?
只见在皇太极的马前站立着一个中年道人,此人身形欣长,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右手执着一柄拂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虽然此人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心中却也对方才三桂全力射出的一箭甚为惊骇。自己方才及时甩出拂尘击飞那支利箭,但也被箭上灌注的真力震的非常难受,需要全力才能将之完全化解。由此可以想见这吴三桂的确是名不虚传,武功身手应与自己相差无几,实乃是自己平生罕见的劲敌。想到此这道人仰面望向三桂,冷笑道:“素闻辽东吴三桂一向勇武过人,今日一试果真了得。不过要想在本人面前伤人性命,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
皇太极方才由鬼门关绕了一圈,想起这种死里逃生的可怕滋味,不由的全身冷汗淋漓。当下感激的望了那道人一眼,随后调转战马,向后接连退了十几步,以防三桂再次暗箭伤人。
三桂见了这个道人不由的心中大奇,此人究竟是谁?身手竟然如此了得!难道是皇太极由江湖请来的高手?三桂脑海中仔细的搜寻着有关这个道人的消息,忽然他眼前一亮,同时心中一震,对了,定是此人无疑!
三桂放下弓箭,高声对那道人叫道:“我当是谁,原来是铁剑门的玉真子大驾光临!失敬失敬!前些日令师兄木桑道人还在与在下把酒言欢时提到过你。怎么,难道你没有遇到他么?”
三桂这一番真真假假的话让玉真子不由的心神不定,不过既然三桂能够一口道出他的姓名来历,想必他与木桑必定交情深厚。当下冷哼一声道:“我们同门之间的事不劳你操心,倒是本人对阁下的武功身手甚为景仰,今日借着此地,能否让贫道领教高明?”
三桂毫不客气的回道:“实不相瞒,在下也正有此意,既然道长先行开口,那就请你上城来与在下一决胜负吧!”
玉真子诧异道:“怎么,难道你不下来么?”
三桂笑道:“笑话,我身为蓟辽总督,肩负着守城的重任,岂能为了个人的争斗而随意出城!我看还是道长你上来吧,我敢保证在你我分出胜负之前,手下将士们绝对不会动你一根毫毛!如何?”
玉真子惊疑不定的看了一会儿三桂,缓缓答道:“既是如此,那就待日后再找机会向你领教高明了!”说罢转身回归本阵。以他那种贪生怕死、狡猾多疑的性格,怎可能会轻易踏入明军的包围之中呢!
皇太极方才受到了严重惊吓,心中早已没了攻打宁远城的雄心。连忙命大军暂时后撤,对眼前是否立即攻取宁远之举先从长计议。待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商讨妥当后再行决定。
望着逐渐远去的满清大军,三桂的心中却没有一丝欢喜之意。虽然敌人此次没有立即攻城,但这也只是暂时性的。当下次皇太极卷土重来之时,必将会是凶猛无比。他叹了一口气,宁远诸城早晚都将不保,唯今之计只有将全部的兵力都回调到山海关内。现如今唯有保存实力方是正当之举,至于这几个城池的丢失与否,三桂根本就未放在心上。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有尽可能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战争唯一的制胜之道。否则就算一个人占领百座城池,也不如一百个人拥有一个城池重要。
事情果真如三桂所预料的那般,皇太极撤兵不久又卷土重来,而这次他并未直接进攻宁远,而是绕过宁远攻向前屯卫、中前所和中后所三城。而此时这三城之中的正规守军早已被三桂抽调到山海关去,留下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和平民百姓。因此清军的攻势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有费什么心力便相继拿下了三城。这虽然有些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但他却并未多想,因为他已将全部的心神都关注到了宁远之上。这可是一座出了名的坚城,再加上由吴三桂亲自坐镇,还有三万精锐重兵严密把守,要想顺利的拿下此城绝非容易之事。因此皇太极料到这场战事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
就在他打醒了十二分的精神亲率八旗大军十二万来到宁远城外,准备拼着数万的损伤也要将宁远城拿下来。可是当他心中做好了打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之时,上天似乎又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吴三桂竟然丝毫未做抵抗,在大军到来之前便率先带领宁远的军民主动撤离了宁远城。留给皇太极的只是一座寂静、光秃的空城。
没想到如此轻易的就得到了宁远城,这不禁使皇太极百思不得其解。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因何吴三桂要主动放弃这座坚固的城池。经过与文武百官的再三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吴三桂此举实乃是迫不得已。实际上宁远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就算他不主动撤出,日后也定当被清军占领。如此他还不如主动撤走,这样还能够保存住自己的实力。将整个辽东的兵马都置于山海关之内,对守住山海关这大明的最后一道门户还能增加几分有力的保障。
虽然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宁远四城,但皇太极却半点都不敢疏忽大意。继续不间断的发号施令,调兵遣将,整顿军备,为日后攻取山海关做最积极的准备。而山海关号称是天下第一关,此话绝非虚言。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才导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格局。宁远城已经算的上是出名的坚城了,但和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比,易守难攻之处则连它的十分之一还没有,由此可以想见山海关是如何的难以攻取。正因为如此,皇太极才不敢掉以轻心,将自己全部的心神都放在了如何拿下山海关之上。
三桂率领宁远的军民撤回到山海关后,立即下令加强各处的城防。并将自己主动放弃宁远四城的经过及理由以书信形式上报给朝廷。
接下来三桂开始在山海关内整顿军备,将原先的辽东军全部召集在一起进行再次的精挑细选。把那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兵将清理出正规队伍,让他们负责山海关的后勤保障。合格人员一律全数打散进行重新编伍,随后再以自己独特的练兵方法进行训练。
宁远四城的辽东军再加上驻守在山海关原有的军队,共被三桂编出总数为五万人的队伍。其中三万被定为骑兵,其余两万为步兵。并任命郭师刚、韩跃天具体负责这五万人的军事训练。
在这期间虽然也不时遭到清军的进攻,但一方面人数不多,大都在几千之数,只是试探的性质。另一方面负责守防的都是三桂原来的三万精兵,对依旧处在训练中的五万将士没有任何影响。因此虽然关外的战事烽烟不断,但那五万人的训练却丝毫没有中断。
就这样,在三桂的精心调教下,五万人马的战斗力及意志力进展神速,尤其是洪安通由蒙古带回来几万匹上好战马之后,三桂将之如数装备到那三万骑兵身上,并为每个人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装备,使他们的战斗力立即成倍数提升。辽东军的战斗力虽然不及清军,但是由于长久的在战场上作战,再加上辽人生性豪猛,其战斗力远非寻常官军可比。在整个大明来说绝对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因此他们再加上三桂有针对性的训练,又配备了上好的战马及新式的武器装备,因此如今这支辽东军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队伍的技战术水平已经得到大幅提高。就连三桂亲自操练过之后都忍不住大家赞赏,并为这支与众不同的辽东军起了一个新的称号“关宁铁骑”。再加上原来的三万精兵,如今在山海关内已经有六万骑兵和两万步兵共同编织构筑起严密的防线,而三桂则完全操控着这支总数达八万人的庞大兵团。一跃而成为大明朝最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正文 第八十九章 放眼江湖 上
更新时间:2009…5…8 17:24:17 本章字数:3699
崇祯收到三桂传来的辽东战报,不由的又惊又怒。惊的是宁远四城竟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清军攻破,怒的是三桂不但没有为此后果自责,反倒找出这么充分的理由来搪塞自己。原本想凭借着此人的军事才能牢牢的为他守住宁远四城,没想到他不但没能守住,反而比其他人更要不济,竟然让皇太极长驱直入,毫不费力的占领了四城。崇祯越想越气,当下他不顾文武百官惊诧的目光,当即就在金殿之中发作起来。
崇祯虽然乱发了一阵脾气,将三桂狠狠的怒骂了一顿。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有就这件事情要对三桂治罪的意思。众臣心中渐渐明白,不是崇祯不想治他的罪,而是在如今这种四面楚歌的危急情势下,他实在是无法再治罪于三桂。一方面朝廷已经再无可用之大将,另一方面如今吴三桂已经羽翼渐丰,早已非昔日可比。如果将他逼得急了,说不定他一怒之下反而会投降皇太极,其结果等于白白将山海关送与满清。因此崇祯纵然是盛怒非常,也不敢轻易的对三桂治罪。
待到退朝之后,崇祯才偷偷的派人去山海关向三桂传达自己的旨意。圣旨里的内容不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