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浇裉臁D昧鞔浇裉斓陌姹竞头⒕虺龅暮捍窦虮鞠喽哉眨谌莼疽恢拢得髡獠勘樵诼さ牧鞔讨写游粗卸稀O惹睾推渌贝囊恍┲匾椋纭段庾印贰ⅰ端韭矸ā贰ⅰ段剧宰印贰ⅰ读骸贰ⅰ度浴贰ⅰ短滓蹙贰ⅰ独钗拦识浴返纫惨恢绷鞔浇裉臁A硗猓砗椭急橐擦欢稀4雍撼跽帕肌⒑判虼伪ㄒ院螅己苤厥佣员榈恼恚蛔浴逗褐尽芬越担分臼槟看蠖加斜槔嗄俊
五、成熟早,哲理性强。中国兵书初期发展很快,西周刚刚产生,到春秋时便迅速达到成熟。高度成熟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产生类似的著作。中国兵书富有哲理,形成了以哲理谈兵,〃以易演兵〃的历史传统。
与外国古代的一些军事著作重记事、重实力不同,它重视对事物的综合观察、辩证思考,重视谋略的运用。兵书中提出的许多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为历代哲学家所承继和发挥。
六、反对迷信,又利用迷信。中国兵书一开始就扛起了朴素唯物论的大旗。首先向鬼神迷信挑战的是孙武,他在《孙子兵法》中尖锐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用间篇》)否定了当时盛行的求神问卜的迷信活动。自此以后的历代兵学家都坚持了这一优良传统,如《孙膑兵法》的〃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尉缭子》的〃天官时日,不若人事,〃《李卫公问对》的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太白阴经》的〃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等等。但是,兵书中既反对迷信,又主张利用迷信以佐胜。《六韬》一面反对巫祝卜筮,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一面又主张利用鬼神制造假象,〃依托鬼神,以惑众心。〃《李卫公问对》记述的唐太宗和李卫公的对话讲的更明确:太宗问:〃阴阳术数,废之可乎?〃卫公答:〃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愚,兹不可废也。〃早在汉代,兵家中就出现了一个以阴阳卜筮为诡道之术的流派,即所谓兵阴阳家。任宏给这一家下的定义是:〃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阴阳家是古代兵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著作一直流传到现在。
七、善用比喻,通俗易懂。兵书是用来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尤其是不能让那些粗通文墨的将士看不懂。所以,从孙武开始,历代兵书作者们都非常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振筑在《论〈孙子兵法〉的修辞艺术》(《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一文中,曾对《孙子》的明比暗喻特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如以〃镒〃和〃铢〃比喻 〃胜兵〃和 〃败兵〃,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比喻形,以〃水〃比喻〃兵形〃,以〃五声、五色、五味〃之变比喻〃奇正〃的变化,以〃弩〃比喻〃势〃,以〃率然〃比喻〃阵〃等。其他兵书中的例子,如《孙膑兵法》以剑、弓弩、舟车、长兵比喻军事上的阵、势、变、权,以首、腹、手、足、尾比喻义、仁、德、信、智,《尉缭子》以支干和根基比喻文和武的关系,《三略》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比喻义兵战胜不义之兵。明清兵书尤其善于以医喻兵,从书名到内容都能看到这种比喻,如《洴澼百金方》,是用《庄子·逍遥游》记述的能治因〃洴澼絖〃(漂洗棉絮)引起的皮肤坼裂的一种良药,比喻该兵书是国家进行防御的灵丹妙方。《医时六言》是说该书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比喻以兵法之医药,治疗社会之弊病,挽救危亡之时局。《白毫子兵》用良医疗病比喻军事上的〃变〃:〃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郎文在《武备志·序》中以中医的诊断医治比喻茅元仪的兵书:〃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辩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度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有的讲训练的兵书不仅善用比喻,而且用将士熟悉的语言,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词率如口语,不复润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用医方比喻兵法,教育将士学习军事理论,〃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练兵实纪·练胆气》)兵书的这种特点增强了兵书的可读性,便于将士理解和掌握军事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奥道理。
这也是兵书能够得以发展和流传的一个原因。然而,后世一些辩伪家往往以〃文辞浅陋〃为由,判定某书为伪书,甚至指称《孙子》亦为〃山林处士所为〃(《古今伪书考补正》)。
考古发掘已证明辩伪家们的有些判定是错误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辩伪家对兵书缺乏深入了解。
八、深受经学影响,注疏之作甚多。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被称为经书。对于〃经书〃只能学习、照办,不能改变。为了让后人看懂,或为封建政治的需要,于是大肆对这些经书进行训解和阐释,这就是所谓经学。
随着经学的发展,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愈来愈繁。中国兵书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首先为兵书作注的就是东汉经学家许慎(约58--约147),他著有《六韬注》。接着沈友、曹操开始为《孙子》作注。南北朝以后,尊称《孙子》为兵经,宋元丰年间正式将《孙子》等七部兵书颁定为《武经》,并以这些经书作为武学和武举试士的教材。因此,为这些〃经书〃作注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历代注释类兵书达625部之多。这些注释有个很大特点,几乎都是对所谓〃经书〃的注释,即集中在《武经七书》、《握奇经》、《阴符经》等理论色彩浓的兵书上。其中尤以《孙子》的注释为最多。
九、发展不平衡。中国兵书虽然历代都有著述,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各代兵书差别都很大。兵书的整体发展呈马鞍形,两头高,中间低;各个发展时期也时高时低。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迅速达到高度成熟,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成为兵书著述的黄金时代,可是秦汉以后又迅速跌落。这固然与封建王朝的统一、战争减少有关,但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名将辈出,也没有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兵书。两宋兵书刚刚复兴,但到武功卓著的元代,又出现断层。造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和平时期的国防观念淡薄、战乱造成的破坏、政府禁毁或提倡,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十、伪托之风盛行。古书中伪托之作不独兵书,但兵书中的伪托现象尤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对兵书迷信。以为兵书所言皆神机妙算之策,不应出自凡人之手,只有神人秘传的才是真经,故多伪托神人大仙,如《三略》托名神秘老人黄石公;李筌的《太白阴经》伪称〃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而撰成;《火龙神器阵法》伪称由仙人止止道人所秘授,等等。原因之二是崇古非今。中国古代曾出现崇古思潮,以为兵法越古越高妙,所以兵书中出现伪托先圣先贤的风气,如托名黄帝、风后、姜尚等。原因之三是为抬高兵书身价,扩大影响,借用名人以自重。在封建社会里,长幼尊卑等级森严,人微言轻。一些地位低下的有识之士,为了使自己的兵书发挥社会作用,得以流传,便借重名人圣贤的名字,企望能收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之效,如托名诸葛亮、刘伯温等名人。原因之四是受兵家诡道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兵家中的阴阳学派所行的就是假借鬼神的诡道之术,所以这个学派的著作也多托名先圣神仙,如神农、九天玄女等。一些兵书的作者还从诡道出发,编造种种神话,给兵书蒙上更加神秘的色彩。
兵书中伪托现象有个特点,就是被伪托的人物比较集中,上古主要是黄帝、玄女、风后等,周代主要是太公,秦汉主要是黄石公,三国主要是诸葛亮,唐宋主要是李靖,明清主要是刘基。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且是家喻户晓,所以这些人成了被伪托的主要对象。伪托兵书一般是后代的兵书伪托成前代的,但也有的将前代的兵书伪托成后代的,如《百战奇法》本来是宋代作品,可清代人将其伪托为明刘基撰。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普遍。
伪托兵书由于隐瞒了真正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确实给兵书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不便把它拿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伪托兵书的价值。伪托兵书产生在不同的时代,都反映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军事思想,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军事遗产。当然,伪托兵书和非伪托兵书一样,有价值大的,也有价值不大的,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又不能一概肯定,需要认真研究,加以区别。
以上粗略的介绍了中国兵书的十大特点,其中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优点不可夸大,对缺点也不必讳言。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研究我国兵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以为现代军事学术研究的借鉴。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
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
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下图籍散乱,西汉政府组织人力广泛搜集,进行整理。其中命令张良、韩信专门搜集整理兵书。他们当时共搜集到一百八十二家,经过筛选审定,删去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或重复的,选出三十五家,供西汉政府和军队学习参考。
第二次是杨仆纪奏《兵录》。汉武帝即位后,发起了一场搜集图书的运动。公元前126年,他命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并且〃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当时负责搜集整理兵书的是军政官杨仆。他在对现有兵书整理的同时,还多方搜集遗失兵书,最后将其整理成果编成我国最早的兵书目录--《兵录》,上报给了汉武帝。
第三次是任宏编纂《兵书略》。汉武帝大规模整理图书以后,昭、宣、元、成四帝,继续奉行文治政策,各类图书得到进一步聚集。但汉成帝仍感到搜求遗书的工作〃犹未能备〃,图书〃亡佚尚多〃,再一次遣陈农〃求天下遗书〃。同时,命令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等各科专家分别研究各类图书。其中步兵校尉任宏是军事方面的专家,负责整理兵书。他对每部兵书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提要,分类排撰,区分兵书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编成了最早的兵书分类目录--《兵书略》,收入刘歆的《七略》。
西汉以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包括兵书在内的图书搜集和整理。东汉光武帝以及明、章诸帝都大力开展征集遗书活动,〃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裘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
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卷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略》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目录,共著录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①四十三卷。
西晋立国不久,便在搜集图书的基础上编出公藏目录《中经新簿》,著录图书达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兵书被收录在乙部的兵书类和兵家类。进入东晋以后,大著作郎李充又检校政府藏书,编出《晋元帝四部目录》,著录图书三千零一十四卷。兵书改归丙部。
…
①据原书著录数字,今计56家,806篇,图50卷。
隋朝初年,文帝采纳秘书监牛弘关于扩充政府藏书的建议,于公元583年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隋书经籍志》卷一)隋炀帝即位后,在继续征书的同时,并组织力量修撰图书,内容包括经书、兵书、农书、地理书,以及捕搏鹰狗之类的书籍。他还令人将政府藏书各缮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进行典藏。
唐代,高祖时就已开始聚书,以后太宗、高宗继续征集遗书。史馆在修史的过程中,也对前代图书进行整理,编成《艺文志》。唐魏徵等编《隋书经籍志》时,就搜集到兵书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
宋初,兵书被列为禁书,政府组织整理兵书较晚。但是,由于边防吃紧,战争频繁,宋军连连败绩,从仁宗朝便开始重视整理兵书。第一个举动是成立书局,采集古代兵法、历代及本朝用兵史实、阵法兵器、计谋方略等,编撰《武经总要》。接着是三次整理兵书。第一次是郭固编校兵书。据《类苑》记载,嘉祐六年(1061年)四月,大理寺丞郭固奉命编校兵书,至治平四年(1067年)二月始校毕。但这次编校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的,其成果没有公开。第二次是王震、郭逢源等校正《李靖兵法》等兵书。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学者王震、曾收、王白、郭逢源等一起校正《李靖兵法》等兵书,并指出,唐《李靖兵法》当时完整的书已经没有了,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物名与宋人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要求在校正的同时,进行分类解释,以便刊行使用。第三次是校定《武经七书》并雕印颁行。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诏令国子监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雕版刊行。这次校定兵书的工作,在国子监司业朱服的主持、武学博士何去非等学者的参加下,经过三年,直到元丰六年(1083年),才告结束,并正式将《七书》颁定为武经,作为武学教学和武举试士的标准教材。至此,宋代对兵书的整理达到高潮。
明清两代,对兵书最大的一次整理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对兵书的搜集、审定、缮写和编目。公元1772年,乾隆下征书上谕,要求将所有民间藏书,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到1774年,各省运抵京城的图书已达万余种。
根据清王朝的标准,对这些图书进行审定,或收入《四库全书》,或列入存目,或抽毁,或销毁。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当时,被收人《四库全书》的兵书有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列入存目的有四十七部,三百八十八卷(内二部无卷数),合计共六十七部,五百四十一卷。仅占历代兵书的极少一部分。乾隆修《四库》既是对兵书的一次大整理,也是一次大禁毁。
历代整理兵书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五种:(1)搜访遗书。如西汉杨仆〃捃摭遗逸〃,陈农〃求天下遗书〃,就是搜访遗失在民间的兵书及其他图籍。(2)审定删削。如汉初张良、韩信把收集到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按照汉朝廷的标准,删去了一百四十七家,只保留下三十五家。清乾隆修《四库》,经过审定删削之后的历代兵书只剩下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审查之严,删削之重,为世所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