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兵书的西传比日本晚。开始由少数懂汉语的欧洲军官用口语进行传播。但由于中西文字差别大,早期懂汉语的人不多,所以流传不广。直到18世纪后半叶,有人用西文翻印中国兵书的时候,在欧洲才真正流传开。用西文翻译中国兵书的第一个人是法国神父·阿米奥(一作pPAmiot,有的译作钱德明),中文名叫王若瑟。JeanJosephAmiot他于1718年2月18日生于法国土伦,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汉学家,长年居住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1749年11月17日,阿米奥启程来华,于次年7月28日抵澳门。1751年8月22日奉乾隆之诏进京,在北京居住43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汉语和满语,对中国研究很深,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兵书是《中国军事艺术》(原文:Artmilitaire,有的译作《中国兵法考》)。这部用法文翻译desChinois的中国兵书,是第一部西文译本兵书。内容包括翻译的《孙子十三篇》、《吴子六篇》、《司马法五篇》、《六韬兵法选二篇》和附录的图片、阵图等。于1772年在巴黎出版,印刷和装订都很精美。该书出版后,在欧洲畅销,不久即告售罄。1782年巴黎又出第二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阿米奥还将这部兵法译著收入他的四开十六册的大论丛《中华杂纂》(直译是《居住在北京的传教士著:纪中国人的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及其他》)里。《中国军事艺术》问世后,影响很大,流传很广。我国目前尚藏有1772年的原版本和《中华杂纂》本。前者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后者藏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阿米奥的《中国军事艺术》不仅为法国人及讲法语的国家学习中国兵书创造了条件,而且开了用西文翻译中国兵书的先河。从此后,各种西译本兵书陆续问世,如1860年出版的俄国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基的俄译本《中国将军孙子对部将的训示》,1905年出版的··卡图奥普的英文译EF本《孙子兵法》,1910年出版的汉学家莱昂涅尔·吉勒斯的英文译本《孙子兵法:世界最古之兵书》、布鲁诺·纳瓦腊的德文译本《中国之武经》等等。据说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孙子》的译本,如法、英、德、希伯莱等译本。众多的西译本中,以英国汉学家兼军事理论家格里菲思将军的英译本为精,影响也最大。该译本是以清孙星衍校本为底本,参照《十一家注》和《武经七书》本翻译的。译者博览中国历代有关研究《孙子》的古籍,较深入地研究了《孙子》的思想,不仅对正文逐字推敲,而且在注释上也下了较大功夫,并分析了其他译本的利弊,注意吸收各家的长处,因此胜过以往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代表作丛书,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重视。美英等国军事院校纷纷用此译本作为教材。由于该译本由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作序,给予很高评价,使《孙子》在西方的名声大震。
  中国兵书在西方的传播,最引人注目的是,直接借鉴中国兵书中的军事思想,为制定核时代的战略服务。最早提出将《孙子》的精华运用到现代核战略的是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他在1963年版《孙子兵法》英译本(塞缪尔·B格里菲思将军译,伦敦出版)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转引自《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第158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说《孙子》〃深邃的军事思想是不朽的〃,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美国的战略家从《孙子》的思想中认识到,美国〃确保摧毁〃战略是失败的战略。美国战略研究中心斯坦福研究所主任、美国第一流战略家福斯特首先提出、并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合作研究运用《孙子兵法》的对苏新战略,三好修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这种新的核战略不仅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战略政策,而且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兵书在西方虽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但从内容上看,对《孙子兵法》翻译介绍的较多,对其他兵书涉猎的很少。西方国家对中国丰富的兵书典籍尚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
  中国兵书早期在国外广泛传播,说明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达,是正常的文化学术交流,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兵书大量外流,与以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它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衰败,帝国主义列强的相继入侵和文化掠夺有密切关系。如沙皇俄国驻北京东正教布道团第十三班,有个随班学生叫··斯卡契科夫,KA乘清朝国难之际,一次就搞走我国珍贵的手抄本、印本书籍和地图三百三十三件,基本上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著述,其中有兵书9种,8种未印刷过,是很珍贵的手抄本兵书。再如唐写卷子本《六韬》、太平天国的《武略》等孤本兵书,都在这一时期流落国外。面对国家危亡,战乱不息的局面,国内有些世代藏书家,渐感祖业难保,产生了与其被毁掉,不如卖掉的想法和做法,外人趁机廉价购买。于是出现了拍卖藏书楼的现象,如我国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及其他古籍和盘售归日本岩奇氏。其中有许多宋元旧刻及明人手校精抄本。我国宋刊本《武经七书》就是这次流入日本的。
  再如中国著名藏书家广州姚钧石的〃蒲坂藏书楼〃旧藏约四万五千余册全部售归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其中有三种善本兵书。当他们拍卖苦心经营的祖业的时候,心情一定不会平静。
  我们既为兵书在世界的广泛传播而感到自豪,又为近代兵书的大量外流而感到惋惜。我们一定要吸取近代中国的惨痛教训,努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六章兵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第一节考古发现对兵书研究的推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兵书的整理和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举世瞩目的成果,是考古发掘中对兵书的发现和整理,尤其是对古佚兵书的发现和整理。自1972年至1984年共有五次重要的发掘和发现。每一次发掘或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兵书研究的深入开展。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大批十分珍贵的竹简兵书。这批竹简兵书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代书目既有著录,现在又有传本的,如《吴孙子》(孙武兵法)、《尉缭子》、《六韬》;二是古代书目有著录,后来失传的,如《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地典》(《汉书·艺文志·兵书类·阴阳家》著录《地典》六篇);三是既不见于书目著录,又无传本的,如《王兵》、《兵令》等论兵残简。这么多兵书同时出土,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它既使我们得以见到兵书的古本旧貌,又得到了成书时代的实证,尤其是了却了是否有两个孙子和两部《孙子兵法》的公案,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库,增添了古代军事史的资料。
  以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宋明以来的一些辩伪学家否定《孙膑兵法》在历史上的存在,判定《尉缭子》、《六韬》等兵书为伪书。这次大量兵书竹简出土,提供了新的证据,否定了一些辩伪家的结论。在学术界迅速掀起了一个研究和介绍古代兵书的热潮。对这次出土竹简兵书研究贡献最大的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他们整理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影印本、校注本、注释本等。为学者们研究这些竹书提供了方便。之后,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兵书的专著和论文,如《孙武、孙膑兵法选》(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印行)、《孙子兵法新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孙膑兵法》(解放军出版社1975年版)、《孙子兵法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孙子兵法译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略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古代兵书残简》(《文物》1974年4期)、《〈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时代》(《文物》1974年12期)、《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释文》(《文物》1974年12期)、《略谈临沂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文物》1974年12期)、《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文物》1975年3期)、《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作时代和作者的重议》(《文史》第七辑)、《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文物》1976年12期)、《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注)》(《文物》1977年2期)、《〈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等等。
  银雀山汉墓出土兵书,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反映,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1974年我国《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及其他兵书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引起轰动,专家学者惊叹不已,纷纷撰写研究论文,各种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消息,仅《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东京新闻》、《每日新闻(晚刊)》、《东京时报》这六种报刊,从1974年4月16日至5月4日这十九天中,就发表了二十一篇消息和专文。接着又翻译了《孙膑兵法》,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太公》、《文子》等重要竹书。《太公》的出土对研究《六韬》有重要意义。关于太公的书,《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周史六彛罚帐抛ⅲ骸唇裰阂病!ǖ兰依嘤小短偃咂耗卑耸黄⒀云呤黄⒈耸迤贰!端迨椤ぞ尽酚小短何寰怼罚⒃唬骸ㄖ芪耐跏!ㄓ捎谑肥榧窃夭幌辏笫蓝浴读骸凡种植虏狻!短分窦虻某鐾廖芯俊读骸诽峁┝诵碌南咚鳌U獯纬鐾恋摹短分窦颍卜⑾帧吨喂赖诹贰ⅰ兑岳褚逦谑贰ⅰ豆邪私谪Α返仁銎猓渲兄挥小吨温抑返热哪谌菁诖尽A硗猓辛哪谌菁诖荆次醇狻;褂邢嗟币徊糠旨怯小ㄎ渫跷省ɑ颉ㄌ弧ǖ募蛭模谌莶幻鳎挥械木渥踊蚱显跆埔郧暗奈南姿迹虺埔浴读鶑|》、或称引自《金匮》等。把这些残简与银雀山《六韬》残简、唐卷子本《六韬》残篇,以及传本《六韬》进行对照研究,能给人许多启示。比如,两地汉简都有《六韬》之文,均不见《六韬》之名,说明西汉时大概凡署名太公的书均称《太公》,而尚未有《六韬》之称。两地汉简均有与今本《六韬》相同的篇题和内容,又有许多不见于今本的篇题和内容,说明今本已非全帙,只是汉代本的一部分。
  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塞115号西汉墓出土木简《孙子》佚文。关于《孙子》的残简虽然不多,但有〃十三篇〃字样,对于研究《孙子》本文的篇数,以及它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八十二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尤其是为《孙子兵法》早期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
  1982年,解放军原装甲兵政委莫文骅将军为支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编撰工作,将珍藏多年的一批重要古代兵书送到了军事科学院,供研究参考。就在这批古兵书中发现了失传数百年的徐光启兵书《兵机要诀》。当时上海正进行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的筹备工作,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徐光启著译集》,听到这个消息,即决定将这部失传兵书收入《徐光启著译集》影印出版。《兵机要诀》是一部关于军事训练的兵书,集中反映了徐光启的练兵思想。书末还辑录了当时制火器、火药新法。它对于研究徐光启的军事思想、明代的军事训练,以及火器、火药制造都有重要价值。《兵机要诀》被发现后,相继出现了一些介绍和研究这部兵书的文章,如方行的《新发现的徐光启专著抄本述要》(1983年11月7日《文汇报》)、王庆余的《新发现的徐光启《兵机要诀》(《复旦学报》社科版1983年3期)、许保林的《兵机要诀》介绍(《战术研究》1987年2期)等。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附近的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千多支西汉早期的竹简,其中包含失传已久的重要兵书《盖庐》。这是一部问答体兵书,盖庐问、申胥答,实际上是记述的申胥的军事思想。书中盖庐即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申胥即吴国大臣伍子胥。《汉书·艺文志·兵技巧》著录《五(伍)子胥十篇图一卷》,早已亡佚,《通志》载有伍子胥《兵法》一卷,今亦不得见。《盖庐》详论〃用五行之道〃,〃用日月之道〃,强调〃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圜,水火为阴阳,日月为刑德〃等观念,其阴阳家的倾向十分明显。在《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著作全部亡佚的情况下,这部古佚兵书,对于先秦至汉初兵阴阳的研究,显得更加有价值。

  第二节兵书研究的繁荣

  1978年以前,兵书研究在考古发掘和发现的推动下,虽然有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发展也不平衡,对《孙子兵法》研究较多,对其他兵书研究较少。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兵书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一样,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个时期兵书研究繁荣的标志是:(1)国家重视。经国务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就包括有兵书在其内。(2)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由原来只限于几本兵书和个别专题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研究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如有的从宏观上研究兵书的发展史,有的从哲学、管理学、文学、心理学、人才学、物理学、分类学、情报学、系统论、决策论等方面开掘兵书资源。(3)整理和研究工作向着系统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只出单行本发展到出版大型的兵法丛书。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联合出版大型军事丛书《中国兵书集成》,计划收录兵书一百余部,装订五十册,已出版十五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兵法通俗读物》丛书,已出十余种;《中国古代兵法译从》丛书,已出二种。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军事著述选读》丛书,已出四种。(4)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这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版本校勘、文字注释的精益求精,更主要是表现在对兵书军事思想、学术价值的探索和阐发。(5)工具书、特别是大型工具书加强了对兵书的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收入兵书条目三十七条;《辞海·军事分册》(修订版),在原有兵书辞目基础上,增收十七种兵书。(6)研究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出版的专著有40余种,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文章有二百余篇。兵书研究大致包括综合研究、专书研究、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兵书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兵书的综合研究有了一定进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