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冯承乾专程前往成都,就是希望为海军找到一种性能出色的舰载战斗机。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九十四章 航空力量
全文字无广告第九十四章航空力量
这种后来被命名为“海鹰”的战斗机能否在一九四一年初服役,得看成都飞机制造厂能否及时完成后期设计。
所幸的是,成都飞机制造厂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复。
冯承乾来到成都的时候,成飞正在组装“海鹰”的生产线,而为“海鹰”配套建设的发动机生产线已经投产,国产的十四缸星型发动机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等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基本设计指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海鹰”将在试飞结束之后、也就是十二月初开始小批量生产,在一九四一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只是,冯承乾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
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冯承乾提出了一个要求,即海军可以把所有专利技术转交给成都飞机制造厂,让成飞在此基础上为空军开发新式战斗机,但是成飞也得拿出专利权,让其他飞机制造厂能够生产这种战机。
最初的时候,成飞并不想答应冯承乾的要求,也不好直接拒绝。
要知道,这意味着其他飞机制造厂也能从海军获得订单,等于降低了成飞的利润,而损失得由成飞承担。
冯承乾没有做出让步,而是明确提出,成飞不可能按时完成海军的订单,而按照战时动员法,成飞必须服从海军的要求。说白了,如果成飞不能在此事上做出让步,就算海军不会取消订单,也会按照战士动员法,强制成飞交出专利权,或者以成飞没能按计划完成海军的订单而给予罚款。
与此同时,冯承乾也让了一步。
这就是,海军所有“海鹰”式舰载战斗机的维护工作都由成飞负责,而且所有零部件都从成飞采购,而其他参与制造的厂商在一年之内,只能从成飞采购包括发动机在内的主要零部件。
说白了,其他厂商暂时只参与组装作业。
这下,成飞才表示,愿意接受海军的提议,让其他厂商参与生产。
冯承乾让成飞交出生产专利,一是为了尽快为海军提供足够多的先进战斗机,弥补舰载航空兵的不足。更加长远的打算,则是要利用这次机会,整合中国的航空制造产业,提升该产业的生产效率。
当然,获益者不仅仅是海军。
后来,成飞在“海鹰”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空军型战斗机,主要就是简化了舰载战斗机上的必要设备。(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别的不说,仅是降低机身的结构强度就减轻了近三百公斤,着舰系统省去了数十公斤的重量。这种战斗机被空军命名为“雄鹰”,并且是中国空军在大战前两年最新式的战斗机。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空军单独研制一架类似的战斗机,不但不可能在一九四一年上半年投产,还需要承担巨额研制费用,而且批量生产的价格肯定不会太低。与海军通用一种战斗机,仅在批量采购上就节省了不少费用。
事实上,成飞也是最终受益者。
在“海鹰”与“雄鹰”陆续投产之后,成飞超越沈飞,成为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厂,而且是唯一能够同时为海军与空军提供战术飞机的厂商,其规模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排得进前十名。
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发动机等关键设备的生产与制造,成飞成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翘楚,甚至可以说是霸主。
要知道,大大战后期,中国海军与空军所用的发动机中,有八成不是成飞制造,就是由成飞授权其他厂商制造。
离开成都后,冯承乾达成专列翻越了秦岭,前往西安。
去西安,也是视察飞机制造厂。
在中国,西飞的名气没有沈飞打,锐气也比不上成飞,但是西安飞机制造厂有一个沈飞与成飞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西飞从一开始就专著于大型飞机的研制、设计与制造工作,没有参与战术飞机的竞争。
当时,西飞是中国唯一能够制造双发以上大型与中型飞机的厂商。
与沈飞、成飞一样,西飞在发展的时候,也得到了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但是西飞受德意志第二帝国航空工业的影响更小一些,反而受美国航空工业的影响更大,甚至与多家美国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与成飞一样,西飞的前身,也是从沈飞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工程师与设计人员,而且当时成立西飞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大飞机的设计、制造等拿出来,以免全部集中在沈飞,使沈飞一家独大。
在一九三三年之前,西飞一直跟美国的波音公司是合作伙伴。
当时,西飞每年都要派遣一百多名工程师与高级技术工人前往波音公司深造,有的甚至还留在了美国,但是大部分都在学成后回国,并且成为了西飞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奠基者。
大战爆发前,西飞有一支由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六百多名工程师与三千多名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设计与制造团队,此外还有一万四千多名工人,拥有三条飞机生产线,并且有一个健全的飞机设计中心。
只是,西飞能够自主生产的只有巡逻机与运输机。
在大战爆发前,西飞设计过双发中型轰炸机,但是性能不够先进,最后中国空军还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ju…88a型中型轰炸机的生产专利,并且在做了小范围修改之后,交给了西飞量产。问题是,ju…88a的国产化并不彻底,比如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依然需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虽然在大战爆发前,西飞已经完成了四百架的制造工作,并且库存了一千台发动机,但是在对德贸易中断后,已经很难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发动机部件,也就无法扩大产量。
冯承乾到达西安的时候,西飞正在努力攻克发动机上的技术难关。
显然,冯承乾的到来,给西飞带来了好消息。
事实上,中国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好的发动机,只是在和平时期,技术专利掌握在各家飞机制造厂手里,而飞机制造厂之间是竞争关系,一般不会共享专利,也就不会把发动机这样的关键产品转让给其他厂商。
战争时期,自然另当别论。
在冯承乾的撮合下,成飞已经答应向其他厂商提供发动机等关键部件,而且是以成本价格提供。
如此一来,西飞就能够用国产的战斗机发动机来取代ju…88a上的发动机。
当然,这需要对飞机的动力系统部分做重新设计。
只是,冯承乾此行,不是为西飞解决问题的,而是希望西飞能够更上一层楼,尽快研制出四发重型轰炸机。
事实上,早在大战爆发前,西飞就在设计四发重型轰炸机。
有趣的是,这种由空军出资设计的轰炸机,也是针对日本的,即其主要性能指标都与对日作战有关。最显著的技术要求就是:在挂在四吨炸弹时的作战半径至少得达到一千二百公里,而这是从中国东北地区机场起飞之后、飞跃朝鲜半岛与日本海、轰炸日本本土的最短距离。
问题是,受发动机限制,西飞的重型轰炸机项目一直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虽然采用ju…88a的发动机,即输出功率为一千二百千瓦的宝马发动机,肯定能够达到空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但是这种发动机的专利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厂商手里,而且还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
大战爆发后,ju…88a的组装工作都被迫停止,更别说把库存发动机用在重型轰炸机上。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西飞就暂停了与重型轰炸机项目有关的所有工作,把重点转到航空动力上,即集中全部力量,力争尽快解决双发中型轰炸机遇到的难题。
可以说,必须有合适的国产发动机,而且是大功率发动机,重型轰炸机项目才有可能起死回生。
冯承乾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冯承乾还没有提出来,西飞的负责人就表示,将用“海鹰”的发动机,重新启动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西飞如此积极,冯承乾自然大加赞赏。
在离开西安之前,冯承乾以中国海军司令的身份,与西飞签署了一份意向合同,只要西飞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之前完成了重型轰炸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制造出第一批样机,并且顺利通过了空军的初期验收,海军就追加一百五十架的订单,而且是以空军合同价的百分之一百一十采购。
当然,海军也将优先获得采购权。
后来,这事还引发了海军与空军的对抗。最终,第一批一百五十架重型轰炸机按照合同交付给了海军,再由海军转交给空军,并且在空军名下成立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即海军远程航空兵。直到大战结束,海军远程航空兵都由空军指挥,而且是中国空军战略航空兵中不可否缺的成员之一。
不管怎么说,西飞在最关键的时候,得到了最关键的帮助。
由此,国产重型轰炸机项目终于走上正轨。
在离开西安之后,冯承乾才返回北京。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九十五章 参战阴谋
全文字无广告第九十五章参战阴谋
冯承乾回到北京的时候,已是九月下旬。
鲁志刚与李向龙已经把舰队的作战计划送了过来,等到冯承乾批准之后,西太平洋舰队将在十月初出发。
冯承乾没有立即批准舰队作战计划,因为此时战局有了新的变化。
日军在朝鲜半岛的登陆行动取得成功之后,因为海运没有得到保证,所以登陆日军一直龟缩在釜山地区,没有向北推进。陆军司令部已经拿出了进攻釜山的作战计划,要求海军在保证海运畅通之外,为地面进攻提供支援。因为舰队不能冒险进入朝鲜海峡,所以能够提供的只有空中支援。这样一来,就要求西太平洋舰队前往济州岛海域,而不能前往西太平洋与联合舰队决战。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问题。
在冯承乾去找过吴铁生之后,为陆军提供支援的任务就交给了空军。按照计划,陆军将在十一月发动进攻,而到时候空军在朝鲜修建的四座基地与十多座野战机场均已完工,空军就能为陆军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援。
只是这样一来,轰炸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就得推迟。
虽然由西飞制造的“兀鹫”式中型轰炸机,即ju…88a的中国仿制型能够飞到日本本土上空,但是从东北的机场起飞的话,这种轰炸机必须满油起飞,最多也就只能携带一吨的航空炸弹。
显然,轰炸效率太低了。
如果从朝鲜半岛起飞,至少能携带两吨炸弹。如果机场在朝鲜半岛南部,去轰炸日本西部地区的话,还能携带三吨炸弹。
正是如此,空军才在朝鲜修建了四座基地与十多座野战机场。
为了支援陆军作战,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只能推迟。
这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兀鹫”的数量不算太多,而且库存零备件也不够多,持续作战能力非常有限。按照冯承乾的说法,只要对日轰炸开始,就一直要持续下去,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如果轰炸行动半途而废,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影响中**队的士气,更会助长日本的嚣张气焰。
如果等到一九四一年再开始轰炸日本本土,由西飞制造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就能在下半年接替“兀鹫”,成为轰炸日本本土的主力,而这种国产轰炸机的产量肯定能得到保证,对日轰炸也就不会半途而废。全文字无广告
事实上,这不是推迟对日轰炸的主要原因。
冯承乾回到北京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大使已经送来了最新的战报,德军正在为围歼乌克兰方面军做准备。
虽然战报中没有提到更多的消息,但是冯承乾与吴铁生都断定,德军在乌克兰平原上取胜之后,很有可能暂时停止大规模进攻,集中力量巩固战线。原因很简单,等到德军围歼了俄军的乌克兰方面军的时候,严冬已经到来,而德军不大可能定着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与俄军作战。
也就是说,在十一月底之前,德军肯定会停止进攻。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中国在十一月底之前开始轰炸日本本土,意味着中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中国也就得兑现承诺。
虽然中国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俄国,但是肯定要为攻俄做准备。
俄国已经战败了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德军在一九四一年春天没有及时发动进攻,那么俄军很有可能暂时把主力转移到远东地区,更中国陆军打上一仗,甚至会为了掌握主动权抢先发动进攻,牵制住中国陆军的主力部队。
在冯承乾与吴铁生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
首先是,德军在一九四一年春季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很简单,开春后,积雪融化,道路交通变得恶劣,德军的后勤保障不一定跟得上,而且机械化部队在泥泞的沼泽地里也很难快速推进。按照冯承乾与吴铁生的判断,德军只要停下来,那么再次发动进攻的时间很有可能是一九四一年五月底或者六月初,也就是初夏的时候,因为要到那个时候,交通状况才会有所改善。此外,德军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并且让已经鏖战了数月的部队得到充分休整。
如果德军把进攻时间拖到五月底或者六月初,那么俄军就完全有能力在远东地区发动一场规模有限的进攻。
当然,这就关系到了第二个原因。
俄军在远东发动进攻,肯定不是为了打败中国。要知道,中国也有广袤的国土,有着不输于红俄的战略纵深,因此俄军不会指望在一场进攻中击败中国。如此一来,俄军的进攻行动实际上是在牵制中**队,为日本减轻压力。如果中国在一九四零年轰炸日本本土,那就更是为了阻止中国攻打日本本土。
说白了,俄军在一九四一年肯定得尽量让日本免于战败。
要知道,如果日本在一九四一年战败,那么中国肯定会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开战,而俄军也就得两线作战。
更重要的是,中国肯定会竭尽全力攻打红俄。
道理也很简单,只有击败红俄,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区才能连成一片,也才能够相互支援与相互照应。
显然,只要日本还没战败,中国就不会向红俄开战。
这样一来,是否轰炸日本本土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可以说,只要中国空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那么中俄战争就很有可能在一九四零年的冬天开打。
相反,如果中国空军没有轰炸日本本土,红俄很有可能不会盯着远东。
说得简单一些,欧洲永远是红俄的中心,只要日本还能坚持下去,还能牵制住中国的主力军团,俄军就会盯住德军,甚至有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后,在欧洲战场上打得更加积极,以此消耗德军的锐气。
显然,这才是延迟对日轰炸的主要原因。
只不过,这还不是当时最为严峻的问题。
当时,陆军情报局与海军情报局都收到了消息,日本很有可能已经与美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美国将向日本开放苏比克湾,供联合舰队使用,而日本海军将借此进军南洋,甚至会攻打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
虽然最初的时候,冯承乾与吴铁生都对这份情报持怀疑态度。要知道,日本联合舰队只剩下了两艘航母与一艘战列舰,即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