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近两千门火炮,而另外的一百多艘商船则用于运送物资。
可以说。德军已经具备了攻打英国本土的能力。
当然。两栖登陆只是攻打英国本土的手段之一。
在大战爆发前,德军就打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降部队,而且这支部队在大战期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在攻打克里特岛的战斗中,担当主力的就是德军空降兵。直到空降兵基本上击败了岛上的英军之后,意大利军队才姗姗来迟。在这场战斗中,德军空降兵体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在德俄战场上,德军空降兵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执行空降作战任务之外,还往往被当成精锐部队派往关键战场。比如在一九四二年冬季。俄军在莫斯科发动战略反攻的时候,就是德军的空降兵及时到达,守住了摇摇yù坠的防线,挫败了俄军的反击行动。
到一九四四年底。德军空降兵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二十五万。
虽然在绝大部分时候,空降兵并不被当成空降兵使用,而是精锐步兵,但是德军空降兵的训练标准并没有因为战争而降低,所有官兵都能够空降作战,而且空降兵的主要装备也是针对空降作战研制的。
支持这支空降兵的是总数在四千架左右的运输机群。
虽然德军装备的大多是双发中型运输机,主要就是,在德军设法从中国获得了重型轰炸机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几家飞机制造厂就降低了中型轰炸机的产量,也就有足够的能力生产规格相当的运输机。相对而言。中型运输机并不强。如果空投伞兵的话,一架只能搭载一个伞兵排。如果投放物资,则不超过四吨。但是贵在数量巨大,德军机群能够在一次行动中空投三个空降师。
显然,在攻打英国本土的战斗中,空降兵将担当尖刀的角s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英吉利海峡、也就是多佛海峡太狭窄了。
这道海峡,最窄处只有三十公里左右,最宽处也不到一百公里。这个距离,别说是登陆舰与运输机。甚至在一些远程火炮的射程之内。
也就是说,只要德军掌握了制海权与制空权,跨过多佛海峡就不是问题。
一九四四年底,在多佛海战结束之后,德军就开始为登陆英国本土做准备。当时。除了让用于攻打英国本土的军队在法国北部地区与荷兰集结之外,德军还出动了大量扫雷舰去多佛海峡里开辟安全航道。
当然。德军并不缺乏扫雷舰。
这些举动,都可以看成是德军攻打英国本土的前奏。
当时,德军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虚张声势。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到一九四五年一月底,到达法国北部地区与荷兰的德军部队总共还不到六十万,而且大多是从本土调来的二线部队。当时,从德俄战场上撤下来的主力部队中,很大一部分在土耳其与伊朗,其他的也在东欧地区休整。显然,六十万德军根本不可能攻占英国本土。
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德军要想占领英国本土,也需要动用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
如果英军的士气没有崩溃,而且军民依然坚持抗战,恐怕要动用三百万地面部队。
问题是,德军根本不可能如此迅速的调集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如果以三百万为准,那么仅调集部队的准备工作就得持续到一九四五年六月底,而囤积物资的准备工作则要持续到一九四五年底。原因很简单,动用的地面部队越多,需要投入的物资就越多,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准备。要知道,德军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即便是普通的步兵师,配备的机械化装备也比英军的装甲师多得多。这就意味着,德军在作战的时候将消耗更多的燃油、弹药等物资。
事实上,德军总参谋部并不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攻打英国本土。
当时,德军总参谋部把进攻英国本土的时间定在了一九四五年的下半年,而且很有可能延期。
问题是,拖到一九四五年下半年的话,德军未必能够获得攻打英国本土的机会。
这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四艘战列舰很有可能已经修复,如果加上美国海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本土舰队的规模即便不如德意联合舰队,也有能力阻挡德军的登陆舰队靠近英国本土。
更重要的是,到了一九四五年下半年,美国海军至少能够获得九艘舰队航母。
如果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没有在太平洋上损失舰队航母,而且中国海军也没有急着攻打夏威夷群岛东部的大型岛屿的话,那么美国海军就肯定会在大西洋上保留三艘,而这是德军所无法应付的威胁。
显然,只有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攻打英国本土,德军才有更大的胜算。
为此,德军采取了勋章声势的策略。
这就是,经常xìng的调动部署在法国北部地区与荷兰的部队,而且按照两倍的规模修建营地,运送的给养也是正常所需的两倍。
正是如此,英国当局做出了错误判断。
当时,英国当局认为在海峡对岸的德军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而且还在以每周三个师的速度增加。
此外,意大利当局也做出了出兵的决定。
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让英国当局确信,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一季度,德意联军就能够做好攻打英国本土的准备工作。
显然,英国根本挡不住德军,甚至不可能在本土保卫战中创造奇迹。
如果德军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一季度登陆英国本土,那么三个月之内,英国皇家陆军肯定会被击败。
关键就是,三个月之内,英国唯一的盟国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帮助。
这样一来,英国注定要战败。
更重要的是,英国将在本土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战败,而提前投降,至少还能保证本土不会遭到蹂躏。
正是如此,英国当局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投降决定。
站在美英集团的立场上,英国当局的决定有点仓促,因为按照前面的分析,德军要到一九四五年下半年才有能力攻打英国本土,而到这个时候,美国已经有能力为英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甚至有机会夺回制海权。这样一来,英国就不见得会迅速战败,甚至有可能在本土保卫战中扭转战局。
只是,从四千万英国人的角度出发,英国当局的决定是有益无害的。
说得简单点,等于把四千万英国人从战争的深渊中解脱了出来。
要知道,在英国投降的时候,几乎所有英国人都处于饥饿状态。在英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之后的半年内,同盟国集团向英国运送了近五百万吨粮食。根据德意联军做的调查,英国在投降的时候,其国内存粮还不到五十万吨,即便按照英国的配给制度,也仅够为此几天,与断粮已经没有区别了。
可以说,如果英国再坚持一个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英国人饿毙。
事实上,在英国投降的时候,已经有近二十万人死于饥饿,还有数十倍于此的人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到英国投降期间,英国的孕fù难产与早产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七,而导致早产与难产的主要因素就是营养不良,以及得不到足够的医疗照护。
其实,在英国当局公布了投降的消息后,几乎没有英国人感到失望。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英国人在平静中接受了这个结果,似乎早就料到,这个结局早就应该出现了。
当然,英国也早就应该以战败收场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盲目乐观
英国投降,让很多人都认为战争会在一九四五年结束。
显然,这也未必太乐观了一些。
一九四五年二月初,顾祝同等人再度回到青岛海军司令部,参与由冯承乾亲自召开的海军高级将领会议。
这次会议,不是为了商讨作战行动,而是给盲目乐观的海军将领打预防针。
在英国宣布投降之后,海军内部就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即很多人多认为,在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友之后,美国独木难支,必然会在一九四五年向同盟国集团投降,从而结束这场大战。
显然,这太低估美国了。
不可否认,英国确实是美国的最后一个盟国,但是英国投降绝对不是美国投降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投降,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别忘了,一直以来,在美英关系中,美国扮演的都是支援者的角色,即美国是纯付出的一方,从英国获得的好处少之又少。换句话说,英国就是一个累赘,不但没有能够对美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给美国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战后,就有人评估,在英国战败之前,美国援助给英国的物资,足够建造二十艘舰队航母,以及所有的舰载机、配套的护航战舰,或者是武装十五个坦克师、二十个装甲师与三十个摩步师,或者是制造两万架战略轰炸机与三万架战斗机。甚至可以说。如果英国产生的拖累效应。美国甚至有能力守住澳大利亚。
不可否认,失去英国之后,美国已经没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
从战略格局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美国隔着大西洋,中国与美国隔着太平洋,即便美军能在大西洋与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甚至能够夺回主动权,也没有能力在短短数年之内越过这两道天然屏障,也就没有可能在这场大战中取胜。
只是,美国肯定有机会保持不败。
原因就是。德军要想在短期内跨过大西洋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中**队就算攻占了夏威夷群岛,也难以在短期内攻打美国本土。依靠世界上最广袤的两个大洋,美国有足够的能力守住本土。
只要美国守住了本土。就能迫使对手座下来谈判。
有此可见,现在谈论胜利,显然为时太早。
在这次高级将领会议上,冯承乾就强调了这一点,即迫使英国投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离最后的全面胜利还非常遥远。美国肯定不会投降,即便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后,也未必会投降。因此,任何与速胜有关的思想都是有害无益的。也就必须做好再打几年的思想准备。
显然,冯承乾在给所有人打预防针。
必须承认,冯承乾的判断非常准确。
关键就是,美国有没有能力坚持下去。
除了在地理环境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美国在人口、以及自然资源上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
大战爆发前,美国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与红俄。如果把加拿大算上,那么美国的人口数量还超过了红俄,为全球第二。当然。可以为美国所用的人力资源还不仅仅是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都与美国保持着良好关系,都能为美国提供一些帮助。这样一来,美国可用的人力资源接近三亿,与中国的四亿相差不大。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利用拉美的人力资源。
比如。从一九四二年开始,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的资源,从而减轻国内资源生产压力。到了一九四二年底,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资源的范围。到了一九四三年,美国还开始向墨西哥转移轻工业,即开始利用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为美国生产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到了一九四三年底,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轻工业产品,已经占到了美国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别的不说,当时美军的被服就有一半是在墨西哥生产的,而提供给军队的罐头食品更是大部分都来自墨西哥。
由此可见,美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持这场战争。
保守估计,美国至少能把武装部队的规模扩充到一千五百万,如果充分利用了加拿大与墨西哥的人力资源,美军的总兵力甚至能突破两百万。此外,还有大约一百五十万加拿大军队可供美军调动。
有了两千多万军队,美国显然不易被击败。
当然,关键还是在资源上。
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三个能够在资源上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资源的种类与丰富程度上,丝毫不比另外两个,即中国与红俄差。依靠本土资源,美国就能支撑起整场战争。
事实上,在某些关键物资的产量上,美国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直到大战的最后一年,美国的原油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四成左右。
此外,美国本土还拥有支持战争所需的全部战略资源。
即便某些资源的产量不够大,比如天然橡胶,也可以同拉美地区获得,并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美国具有把战争打下去的必要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之外,美**民的斗志与士气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至少比英国强得多。主要就是,打到这个时候,美国本土并没有遭到攻击,而且在短期只内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
更重要的是,从一九四四年初开始,美国就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
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联邦国会还通过了好几项与战争有关的法案,加强了以总统为首的战争委员会的权力。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英国战败的时候,绝大部分美国民众并没受到战争的影响,或者说还没有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
在英国投降之前,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遭到攻击。
虽然早在一九四一年,中**方就开始寻找攻击美国本土的办法,除了动用舰队发起偷袭、以及攻占离美国本土较近的基地实施战略轰炸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方案,比如用热气球运载炸弹,利用平流层较为稳定的气流,让炸弹漂到美国本土上空,然后再依靠定时装置解脱,来轰炸美国本土。又比如,在蝙蝠身上安装小型燃烧弹,去对付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场。
当然,这些离奇的方案都只停留在纸面上。
在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之前,对美国本土威胁最大的是德军潜艇。美国参战之后,德军潜艇就开始袭击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在一九四三年,德军潜艇还数次进入墨西哥湾,袭击美国南部地区的海上钻油平台。
只是,这些袭击都无关痛痒。
在英国战败之前,针对美国本土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动就是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
不可否认,这次袭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与破坏,甚至导致美军加强夏威夷群岛防御的部署工作没能按时完成。问题是,相对于整个美国而言,旧金山根本算不了什么,遭受的损失也算不了什么。
此外,这次袭击,反而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
在美国的宣传机器的鼓吹下,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被美国民众看成了是可耻的战争行为,或者说是不光明的战争行为。借此,美国当局开始大肆鼓吹爱国主义,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参军服役。
可以说,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丧失取胜的信心。
此外,美国民众的基本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要知道,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都没有实施配给制,民众依然能够在自由市场上购买到生活物资。
事实上,美国在食品、纺织品与药品的生产与供应上,一直没有出现问题。
对美国民众来说,战争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乡村里的美国人,他们对战争的最为直接感受,除了税收有所增高之外,主要就是某个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