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5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说,第三级的总质量至少能减少二十吨。
这就意味着,第二级只需要四百吨的总推力。
这下,运载火箭的第二级设计方案确定了下来,即采用五太HO…3型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并联,产生四百吨的大气层内推力。
解决了第二级的问题,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这就是,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也采用HO…3型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只不过是具备两次点火能力的HO…3S型。在第一次点火之后,第三级将把月球飞船送入近地轨道,然后由宇航员对月球飞船进行全面检查,在确认月球飞船的各个系统都正常之后,第三级将进行第二次点火,把月球飞船送入月球轨道,最终坠毁在月球表面上。到这个时候,运载火箭完成了其所有使命。
当然,第三级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即撞击月球。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科研任务,即通过撞击,对月球进行地质测量,让科学家掌握与获取月球的地质信息。
可以说,HO…3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航天飞机问世之前,HO…3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不但在载人登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参与了后来的多项航天工程,包括建造空间站,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等等。
事实上,HO…3的技术水平超越了整个时代。
直到二十世纪末,HO…3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可靠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在其总共二百四十八次发射中,只有三次失败记录,可靠性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甚至高于同时代的煤油液氧火箭发动机。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在重启登月计划的时候,都借助了研制HO…3的技术储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能够在一九七三年底研制出HO…3液氢液氧运载火箭,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奇迹。
当然,在载人登月工程中,类似的奇迹并不少见。
比如,为载人登月工程研制的“擎天”运载火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其起飞质量超过了三千吨,第一级推力高达三千五百吨,近地轨道发射能力为一百二十吨,月球轨道发射能力为五十吨。这些记录,足足保持了七十七年,要到二十一世纪的第四个十年,才会被超越。
更重要的是,“擎天”火箭的可靠性非常高。
在其总共三十二次发射中,只有一次失败,可靠性高达百分之九十六,而同一时代的其他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都没有超过百分之九十。
必须承认,以钱仲三为代表的中国火箭工程师,用超越这个时代的智慧,创造出了超越这个时代的科技产物。
在中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外,就用一枚“擎天”火箭的缩比模型做为标志。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的新闻媒体评出了冷战期间一百位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学家,钱仲三就名列前矛,排在地三位,其前面是核武器之父与现代计算机之父。
此外,新闻媒体还排出了冷战时期一百名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名人,而顾祝同高居榜首。当然,这不仅仅与他主导了载人登月工程有关,还跟他在其他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有密切关系。
只是,推动载人登月工程是顾祝同脱下军装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或者说是他以政治家身份,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的第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九十四章 军事航天
在七零年代,载人登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的重点,却不是全部防盗章节
虽然载人登月工程耗资巨大,甚至是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单项工程,但是与中国航天的总体开支相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启动之后,产生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高了民众对航天的重视程度
前面已经到,在战后的十几年里,受政治、宣传、舆论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民众对航天的认识非常肤浅在六零年代,很多中国人甚至把导弹当成了航天的全部,认为航天工程的唯一成果就是那些能够把核弹头投射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弹道导弹,而航天工程的唯一价值就是高军队的战略击能力
显然,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
严格说来,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载人登月工程,让大部分中国人改变了对航天的认识,也认识到了航天在军事之外的重大价值
只是,受冷战影响,航天依然以军事为主
别忘了,顾祝同在政府中的身份是航空航天部部长,而不是载人登月项目负责人
在积极推动载人登月项目的同时,顾祝同也在积极扩展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而且与军队的关系极为密切
担任航空航天部部长之后,顾祝同签署的第二份部长令就是建设军事航天系统
在一九七零年就有七个军事航天项目启动其中最先获得拨款,而且进度最快的就是军事侦察卫星
顾祝同以前是海军将领,非常清楚侦察的重要性
此外,ZZ…2型战略侦察机就是在顾祝同担任参谋长会议期间启动,而且正是顾祝同亲自批准了该项目的研制工作
可惜的是,Dz…2型防空导弹系统的出现,让ZZ…2的价值大折扣
虽然ZZ…2战略侦察机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即便到二十一世纪初,这种经过了十多次现代化改进的战略侦察机还在中**队中服役,而且承担了很重要的侦察任务但是中**队需要一种更加可靠、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侦察工具,而且这种侦察工具最好具备不会被敌国击落的优势
显然,侦察卫星是唯一的选择
早在一九六一年,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就在联合国推动了《外层空间国际公约》确认外层空间为国际公共领域,即任何国家都有使用与利用外层空间的权力,适用于内层空间的领土、领海与领空权在外层空间不存在,任何国家都不得攻击从其本土上空飞过的航天设备
当然,这些规定也是由基本运动规律决定的
正是如此,在卫星上安装侦察设备,让卫星从敌国上空飞过,要比把侦察机派往敌国执行侦察任务安全得多
事实上,在顾祝同担任航空航天部部长的时候,中国已经拥有了侦察卫星
只不过侦察卫星属于军方,而且大部分由军方负责研制,主要的使用权则在军事情报局里
顾祝同上台后,改变了这一局面,即把所有卫星都收归航空航天部,并且由航空航天部统一负责卫星的设计、制造与发射工作,而其他部门只拥有卫星的控制与使用权,不再直接参与研制与发射工作
显然,这样的事情,也只有顾祝同能够办到
这就是他是退役军人,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只要做出合理安排,就不会受到军方的反对
相反,如果由职官员来做这样的事情显然会遭到军方抵制
统一研制与发射卫星,极大的高了中国在航天工程上的效率即节约了经费,可以让载人登月工程获得更多的资金
当然,这并不表示顾祝同并不重视其他航天工程
在一九七零年,顾祝同批准了七个军事航天项目,而且把研制军用侦察卫星的重要性放在了载人登月项目之后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一口气启动了三种军用侦察卫星的研制计划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光学侦察卫星
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侦察卫星
在此之前,侦察卫星有两种主要的侦察段,一是光学拍照,二是雷达成相
中**方投资研制的三种光学侦察卫星,使用的都是传统照相机,即用胶卷成相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胶卷必须装在返回舱里,然后把返回舱发射回去,由人员在其着陆地点回收
显然,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为低下
拿代号“望远镜”的第三代光学侦察卫星来说,其发送返回舱的平均周期为两天,而情报机构在获得返回舱之后,还需要花上一天来冲洗胶卷,然后才能看到拍下的图像,而此时离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天到三天也就是说,获得的并不是实施信息,也就无法用来执行实时侦察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望远镜”侦察卫星总共只有二十个返回舱,也就是只能使用四十天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让宇航员为侦察卫星安装返回舱,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但是这么做的成本,比发射一颗新的侦察卫星还要昂贵,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望远镜”不会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只有运行到侦察区域上空的时候,才会启动照相机,并且在飞离拍照区域之后关闭照相机这样一来,“望远镜”平均每周才会释放一具返回舱,获取的情报往往会因此失去价值当然,这种工作方式还带来了一些其他麻烦比如需要在侦察区域附近设置地面控制站,以便及时向侦察卫星发出启动与关闭照相机的信号又比如需要在侦察卫星到达某处区域上空的时候,才能发射返回舱,以此确保返回舱的着陆地点在中**方的控制区域之内
受这些因素限制,“望远镜”只能用来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使用范围非常狭窄
也正是如此,侦察卫星没有能够取代侦察机,很多时间敏感任务,依然只能由侦察机来完成
至于雷达成相侦察卫星,其使用范围更加狭窄
首先是当时的雷达性能还不够先进,成相精度不够高其次是雷达受气候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最后是雷达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对目标材质非常敏感,只适合用来侦察特定目标
此外,中**方还开发出了红外线侦察卫星
只是,受当时技术研制,红外线侦察卫星主要不是用来执行侦察任务,而是部署在更高的轨道上,比如太阳同步与地球同步轨道上,或者是极地轨道上,执行战略预警任务,即监视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发射情况
所幸的是,数式电照相机已经诞生了
前面就到,在ZZ…2上,已经配备了数式电照相机,而且经受了实战考验,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顾祝同批准研制的三种侦察卫星中,数光学侦察卫星就在其中,而且是三种卫星中最重要的一种
与传统光学侦察卫星相比,数光学侦察卫星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使用胶卷,可以即时把拍摄下来的图像以数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地面接收站,然后转化为图像,从而能够获取到第一情报
要知道,任何情报都有时间性
能够即时获取的情报,显然要比延迟几天才能获得的情报更有价值
事实上,后来出现的数码照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就来自数光学侦察卫星,其核心技术就是被称为CCD的光电感应芯片如果没有中**方在数光学侦察卫星上的巨大投入,那么在几十年后进入每个家庭的数码照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就不会出现,至少不会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成为普通的生活用品
当然,顾祝同肯定想不到,他的一项决策,催生了一个在二十一世纪初总产值达到了数万亿华元的新兴产业
更重要的是,因为数光学设备是在中国诞生的,所以中国企业拥有先发优势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中国的数码光学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分之八十,直到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的电产业进军更高的技术领域之后,数码光学产品市场才逐步被后起国家的企业控制
可以说,仅数码光学产业就为中国创造了数万个工作岗位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诞生的很多新产业,都与军备项目有关,即任何新兴技术在出现之后都会首先在军事领域得到应用,在产业发展壮大、技术走向成熟之后,也就是工业的规模生产效应出现,产品价格得到大幅度降低之后,才会进入民用领域,被消费者接受,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这个方面看,在军备上的投入,不是在消耗社会财富,而是在制造社会财富
更重要的是,这些从军事领域转化而来的民用技术,在各个方面对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劳动方式产生着影响这就如同钢铁在诞生之后首先用来制作刀剑,而在大规模炼钢技术成熟之后被用来建造大厦与桥梁一样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人类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军事竞赛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佳动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九十五章 科技进步
所有历史学家都会承认,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大爆发都与战争有关,特别是在工业时代,战争是技术进步的第1494章团做对比的话,优势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中国的核心集团为东亚与东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王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国家。而中国自身在核心集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占比为百分之六十八,国土面积占比为百分之七十四。重要战略资源占比在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之间。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1494章团中占的比重就低得多了。
德意志第1494章团为欧洲大陆,包括北欧的挪威、东欧的俄国、南欧的希腊与巴尔干半岛地区、西欧从荷兰到西班牙、以及中欧的波兰等国。而德意志第1494章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比如其经济总量,仅占核心集团的百分之三十七。
以集团对抗的话,中国的优势还不到一倍。
显然,这个优势并不足以让中国高枕无忧。
别忘了,中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势力范围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拥有上千处军事基地与数十个盟国、以及友好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地区性大国,其主要势力范围就在欧洲大陆附近。
这就意味着,为了维持霸权。中国的消耗量比德意志第二低估高得多。
冷战爆发后,就有学者提出,中国要想维持霸主地位,综合国力必须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两倍。
也就是说,只要低于这个限度。那么中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当然,这个论断并不完全准确。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保住霸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即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战后,中国面对的。正是“守江山”的问题。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得不承认,只有中国具备全球影响力。
维持这个地位,意味着中国需要拥有巨大的优势。
能够给中国带来这个优势的,也就只有科学技术了。
正是如此,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甚至专门成立了科技部。此外,中国民间也极为重视科学技术,除了企业重视科研投资之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在积极鼓励科技发展。
比如,在大战期间依靠生产特种刀具发家的江名海在一九五四年去世的时候,没有把万贯家产留给他的子女,而是把名下所有产业交给了一家信托基金,创建了“江氏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奖”,用每年的收益来奖励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工程、数学、社会科学与经济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并且为这些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其科研成果为全民共享。
虽然已经有了诺贝尔奖,但是“江名海奖”的意义更加重大。
这就是,“江名海奖”不但用来奖励已经取得成果的科学家,还用来支持那些需要资金的科研项目。
到二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