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士大风流-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哥四个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因为事先早有晚辈张良——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留侯张良,因张良的老师黄石公与四皓的交情莫逆,故四皓称张良为晚辈——写来一封信,信上以恳切的词汇邀请哥四个下山助太子一臂之力。读者上帝还不知道,大汉王朝的太子刘盈先生正陷入一场夺嫡阴谋。
夺嫡阴谋
夺嫡阴谋的发起者是刘邦先生的小老婆戚夫人。
戚夫人是个大美女,而且身怀绝世媚功,要不然也不至于把刘邦先生搞得晕头转向。
她是山东定陶人。想当年,身为汉中王的刘邦先生趁着项羽先生未加防备,一下子从他的封地南郑打到山东,就在定陶这个地方,遇到了美妙绝伦的戚姑娘,于是利用手中的至高无上的权柄,硬是把戚姑娘变成了戚夫人。
从此,只要有刘邦先生的地方,大致都可以看到戚夫人的身影。刘邦先生建汉后,因为原配吕氏来历不凡(曾在刘邦先生最落魄的时候施以援手),周围又笼络了一批效命的谋臣,不得已将她立为皇后。而可怜的戚夫人只能屈居吕氏之下,坐第二把交椅。
按照礼法,皇位的继承人即储君应该从皇后所生的儿子里挑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汉朝成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先生为太子。
刘盈先生既是皇后所生,又是刘邦先生的长子,按理说,储君的位子应该非常稳固,但谁知半路杀出程咬金,戚夫人想要利用自己得宠的优势条件改变现实,欲图将太子刘盈先生赶下台,使自己的亲生刘如意当上储君。
戚夫人有如此想法亦是可以理解的。古代后宫的妃嫔往往母以子贵,若是自己的儿子能够当上皇帝,自己也能混个太后当当,那是何等的荣耀。尤其是对于戚夫人来讲,一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二没能像吕后那样笼络住谋臣,单单依靠刘邦先生的宠幸,一旦刘邦先生两腿一伸撒手而去,余下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但要是自己的儿子做了储君就不一样了,荣宠可以继续下去,也可以同时避免因刘邦先生的死而带来的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发生。另外使戚夫人下定决心夺嫡的,是刘邦先生对两个儿子的迥然有异的态度。刘盈先生敦厚善良,但不受刘邦先生所喜欢,大概是由于父子长期不见面的缘故;而刘邦先生却十分喜欢刘如意,认为刘如意大有乃父之风,要不然也不会取名叫“如意”,“如意”者,称心如意也。
于是一有机会,戚夫人便向刘邦先生施加压力,大施软磨硬泡之功。她含着泪对刘邦先生说:“亲爱的老公啊,你已经老了,一旦倒地不起,我们娘俩倚靠何人?凶狠的吕雉(吕后的名字叫雉)跟他的儿子一定不会放过我们,到那时候我们娘俩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呜呜……”
刘邦先生想想吕后的为人,觉得戚夫人说得有道理,以吕后的辛辣手腕,什么事情她做不出来?因此刘邦先生便动了易储的心思。况且,以刘邦先生的能耐,根本抗不住戚夫人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三招过后,以戚夫人的柔媚,保证刘邦先生服服帖帖的。
当刘邦先生在朝堂之上将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的想法交与大臣讨论的时候,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坚决反对。尤为激烈者乃是当初为刘邦先生制定礼仪的叔孙通先生。叔孙通先生和另外一个御史大夫周昌先生义正辞严的要求刘邦先生杜绝这种危害国家的行为,并宣布不接受任何改立太子的诏命。
刘邦先生一看朝臣反对改立太子的态度异常坚决,又觉得改立之事关乎国家的命运,不能草率为之,故此暂时搁置下来,没有当场就拍板定案。但他老先生骨头软,经不起戚夫人的枕头风,改立太子的想法只是暂时偃旗息鼓,一旦刘邦先生下定决心,恐怕朝臣的反对亦属无效。
不过,刘邦先生对改立太子一事的搁置,给了吕后以及太子刘盈先生反击的机会和时间。吕后是一个令刘邦先生畏惧的角色,不但城府深,而且手段狠,汉初的功臣大都栽在她的手里,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怎么会是她的对手?
刘邦先生将改立太子的事情在朝堂上公开化以后,吕后就找来自家兄弟建成侯吕泽先生商量对策。吕泽先生也不知计将安出。最后姐弟无奈决定劫持张良先生,逼着他给出主意。之所以采取劫持的方式,大概意在如果张良不拿主意,便跟他玉石俱焚。
吕泽先生对遭到劫持的张良先生说:“你身为皇帝的智囊,皇帝要改立太子,你觉得你能置身事外吗?如果改立成功,你还能像以往一样高枕无忧吗?”
张良先生无奈的摇着头,说:“当初皇帝能听我的,是因为在战乱中,在困苦无奈的情况下,皇帝才不得不听我的。而现在情形变了,天下已定,全国统一,皇帝出于私心要更换太子,乃是他们刘家的私事,我作为外人根本插不上嘴,纵然有一百个张良,也无能为力。”
吕泽先生威胁说:“今天既然敢劫持先生,就没打算有所善终,希望先生勉为其难,保全皇后母子二人!”
张良先生一看,今天不出主意恐怕难以过关,于是出于不得已才说:“这种事光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劝谏不管用。我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这样吧,我向你们另荐别人。想当初皇帝初登大宝的时候,自以为全天下的人都会给他拍马屁,可是偏偏有四个老头不买账,他们对皇帝那种流里流气的性格和态度甚为厌恶。皇帝也曾找过他们数载,但却从未找到,因为他们宁愿躲进深山,也不愿出来为皇帝效劳。正因为如此,皇帝反而越发敬重他们。如果太子阁下能请他们出山到东宫作宾客,随太子阁下出入皇宫,皇帝知道缘由后,一定会改变皇帝更换太子的想法。”
于是,吕泽先生恳请张良先生先行修书一封,寄给隐居商山的老哥四个。然后命人带着名贵的宝物以及太子本人的亲笔信,去请商山四皓下山。
初次交锋
张良先生在邀请商山四皓出山的书信中以晚辈自居,态度谦恭有礼,言辞和顺温文,又兼有其师黄石公与四皓的深厚交情,四皓难以推辞;太子在信中也推心置腹,以天下人的利益相邀四皓出山平息风波。
四皓一寻思也有道理,倘若刘盈先生被废,戚夫人的阴谋得逞,国家的根本受到破坏,不但朝中大臣失望至极,怨声载道,恐怕别有居心的谋乱分子也会浑水摸鱼,刚平定的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浩劫。为天下苍生计,四皓决定出山相助。
在奔往都城长安的路上,老哥四个争论不休。这场关于质疑和反省的争论是由东园公先生发起的。
东园公先生说:“这次我们出山乃是情非得已。先是张良小娃致书邀请,后太子亲自下书,态度谦卑,不谈他们家的烦恼私事,也不谈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只说是为了天下百姓苍生计,使我们没有反驳的余地,无论从友情还是道义,我们都义不容辞。”
角里先生却一脸愕然,连连叹息,说:“兄长之言不敢苟同。我们四人既已隐居江湖,就再没有过问庙堂之事的道理,宫廷斗争向来残酷,我们此次下山不仅违背初衷,恐怕也会凶多吉少。况且当今皇帝搜寻我等长达几年,我们躲了又躲,坚辞不就,现在反而辅佐太子,传出去我等岂不被世人耻笑?”
“正是,正是!”绮里季先生和夏黄公先生也随声附和。东园公先生面临兄弟的质疑,进一步说:“可还记得张良小娃来信的前几天,我们收到吴王刘濞的来信,也是请我们下山辅佐的。此人是当今皇帝的侄儿,此人心怀鬼胎,轻佻阴险,将来必生活乱,那时候天下苍生就必然遭殃。而当今太子敦厚善良,绝不能废,如果废掉,国之不幸亦民之不幸!”
夏黄公先生精通天文术数,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说:“我想起来了,你们还记得我曾于清明时节夜观天象,看见东南方向群星晦暗不明,兆在三十年后的一场兵祸,其方向正是吴国的分野,莫非预示吴王刘濞谋反?”
其他三人都点头称是。角里先生如释重负,态度急遽转变,说:“如此说来,我们须尽快赶到长安,制止易储风波。倘若当今皇帝逆天而行,决意废长立幼,那样的话赵王刘如意名不正言不顺必会遭到天下人的诽谤,吴王刘濞就会趁势而起,将天下闹得乌七八糟,最后受害至深的还是老百姓。我们此行意义非常哩!”
东园公先生一看角里先生参悟了其中的道理,当下也觉得神清气爽。
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绮里季先生这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岂不闻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当今皇帝和皇后一贯作风,我们帮助吕后母子渡过难关,又有谁担保我们不被吕后过河拆桥呢?况且吕后为人阴鸷凶险,将来得势以后,未必就是天下苍生之福。”
东园公先生说:“这个我早想好了。不谋一时者不足谋万世,倘若真如兄弟所言,我等亦只能提前防范。我们此次下山,旨在帮助太子刘盈稳固储位,得以延续大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这样才能保证天下安定,民生乐业。至于天下姓刘还是姓吕,关我们鸟事!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拍拍屁股走人,绝不可恋栈!”
其他兄弟齐声说好。老哥四个内部协调一致,一路上有说有笑,几个时辰的功夫就来到都城长安。
太子刘盈先生听说商山四皓肯出山相助而且业已来至长安,心中欣喜若狂,连声说:“我无忧矣!我无忧矣!”吕后也得到四皓到来的消息,亲自出来迎接,将四皓安置在建成后吕泽先生的府上,好生款待。
商山四皓抵达长安后不久,便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英布先生被刘邦先生逼反。距此以前不久,还发生了彭越先生和韩信先生相继被刘邦先生屠灭的事件。尤其是在彭越事件中,刘邦先生把彭越先生剁成肉酱,分别送给各地的诸侯王,以此惩戒他们不要重蹈前车之辙,否则下一个成为肉酱的就是阁下。英布先生恐惧,先发制人,宣布脱离中央政府。
阴谋夺嫡的戚夫人一看机会来来,便怂恿刘邦先生命令太子刘盈先生领兵讨伐。此计堪称毒招。英布先生乃是和彭越、韩信两位先生齐名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让太子刘盈领兵讨伐无异于羊入虎口,白白送死。糊涂的刘邦先生竟然应允。
商山四皓得知情况后便觉不妙,就找到吕泽先生当面阐述阐述利害关系。
四皓说:“太子刘盈先生亲率大军讨伐叛徒,恐非好事。如果大胜而归,有什么功劳可说?太子已然位极人臣,不可能再往高升;如果打了败仗,那可不得了,皇帝肯定会以此为借口,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
太子打败仗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英布何许人也?乃是曾经跟随当今皇帝出生入死打过江山的猛将,实难对付。太子手下的那些将军,都是亡命之徒,太子如何驱使得动,从未见过绵羊驱使狼群作战的。
据说刘邦先生曾言,说啥也不能让不肖之子刘盈凌驾于爱儿刘如意之上,皇帝的意思至为明显,太子如果领兵出征,储君之位就够呛了!当下需要做的,就是让吕皇后劝阻刘邦先生,不要让太子率军出征。”
吕后听吕泽先生转达完四皓的意思,急忙赶到刘邦先生的寝宫,未曾说话珠泪先流,声音凄惨的说:“英布是天下猛将,善于用兵,你叫刘盈率兵讨伐,底下的将军怎么会听命于一个毫无战争经验的小娃?英布知道了,也会耻笑我朝中无人,一路杀来势难抵挡。你虽然有病,但并不妨碍御驾亲征,骑马不行,可以躺在车上,这样将军们才会奋全力讨伐叛徒,胜利一定属于陛下。”
刘邦先生虽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但并不敢以国事为儿戏,对吕后说:“我早就看出刘盈小娃不能成事,还用你说!”遂决定自己亲自出征。戚夫人的如意算盘,在与商山四皓的初次交锋中,遭遇失败。
夜宴
英布先生造反不得人心,结局当然是失败。但刘邦先生赢得也不轻松,虽得胜归来,原来的疾病却更加恶化,以至于回到首都长安后,卧床不起。
刘邦先生的病倒,使戚夫人感到时不我待。她一直为怂恿太子出征不得而暗自懊恼。没想到结果也对自己如此不利,太子刘盈得以幸免于难,自己的靠山却一病不起,如果呜呼哀哉,一切梦想都将化为泡影。
戚夫人愁上心头,禁不住要对刘邦先生抽泣。刘邦先生哪里抗得住,连连安慰楚楚可怜的小老婆:“爱妃,爱妃!别哭了,我虽病倒,一时并无大碍,易储之事来日早朝我就颁布诏命,使你安心,快别哭了,寡人心疼!”
戚夫人说:“希望陛下的病早日好起来,要不然真要了我们娘俩的命了。陛下一旦龙驭上宾,吕雉和太子一定会报我怂恿太子出征之仇,到时候臣妾死无全尸,我们的爱子如意也会遭殃,求陛下一定设法保全,我们娘俩的命运全在陛下一念之间,呜呜……”
刘邦先生着实担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处境,因此决定明日在早朝上发威,使改立太子一事成为既成事实。
不过,这里要向读者上帝透露一点独家消息,刘邦先生太过于乐观,阻碍他改立太子的力量已经蔚然壮大。太子刘盈先生有商山四皓坐镇,还有吕家班的强大支持;朝臣看来改立太子事关国体,这样重大的抉择决不会向刘邦先生轻易妥协;
刘邦先生正在浑然不觉的演出一场改立太子的独角戏,他是导演之一兼惟一的演员,幕后策划导演是戚夫人,道具是刘如意,观众是太子和朝臣。亲爱的读者上帝请不要头脑溜号,好戏才刚刚上演,精彩不容错过。
翌日早朝,刘邦先生宣布要改立太子。张良先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但刘邦先生宣布张良先生的反对无效,张良先生无奈只好告病回府,不再理事;第二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叔孙通先生,他是大儒,开口闭口都是古往今来因为改立太子而致的祸乱,以此讽谏刘邦先生切不可草率易储,他说:“太子刘盈先生宽厚仁德,深得民心,绝没有改立其他的必要。”
刘邦先生不听,说:“这是刘家家事,外人少管!”叔孙通先生针锋相对:“易储是刘家家事,外人自当不容置喙,那么天下也是你们刘家的,是不是我们姓叔孙的就不能在这朝堂为官?以此类推,这朝堂之上所有非刘氏的官员是不是全都要卷铺盖走人?倘若陛下执意要改立刘如意当太子,请先赐老臣一死!我不愿看到国家丧乱的那一天。”
刘邦先生一看这老匹夫以死相胁,感觉如果再闹下,事情就会难以收场,因此再次将改立一事搁置下来。心想,我可怜的小老婆啊,你的命真苦,这么多人反对我们的爱子如意当太子,难道是天意如此吗?
没过几天即是赵王刘如意的生日,刘邦先生决定为爱子举行盛大的夜宴。特意下旨,吕后和太子也要参加宴会,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也列席。刘邦先生有自己的校恒盘,想趁夜宴的机会,挽回颓势,再次争取改立太子。但世事难预料,这次夜宴也是吕后和戚夫人双方摊牌的时候,孰胜孰败马上就可见分晓。
赵王府内张灯结彩,刘邦先生和戚夫人,还有小娃刘如意全都穿上盛装,朝臣们也早都驾临,只差吕后和太子刘盈先生。
时间不大,吕后和刘盈先生也准时而来。刘盈先生的身后跟随着商山四皓,入席后,刘邦先生看到刘盈身后站立着四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个个仙风道骨,精神矍铄,不免好奇问道:“这四个老头是干啥的,从哪里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