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隐士大风流-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手脚并用把食物塞进嘴里。

陶夔先生看不下去了,他心酸得很,于是把侄儿拉到一边,伤感的说:“怎么会这样子呢?这叫我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哥哥呢?侄儿啊,你不想当官叔叔也理解你,但是人活着怎么能够全为了自己呢?为了你的老婆,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忍受啊。这一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叔叔替你做决定了,我举荐你去当彭泽县的县令吧!”

陶渊明先生低下了羞愧的头,不是因为他辞了官,而是因为他一个大男人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实在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一向很听叔叔话的陶渊明先生,这次也不例外,为了孩子为了老婆,他不得不再一次委屈自己的心志,把沉重的双腿迈向污浊的官场。

陶渊明先生去当彭泽县令了。

在路上,陶渊明先生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县令干久一些,多积攒点银子,好为以后的隐居生活做好准备。

陶渊明先生想把县令干久一些,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美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陶渊明先生的县令干了多久呢?

他干了八十天,八十天后,陶渊明先生为了一件小事愤然辞职,也正是这件小事成就了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名。

陶渊明先生在官场上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接待上级的巡查,偏偏这样的事情又非常多,送走了这个还要去迎那个,在这些上级面前还要低声下气,满脸堆笑,以陶渊明先生喜欢自由的秉性哪里受得了呢。好几次,他都想一走了之,可是一想到老婆和孩子,他忍了!

这一天,一个衙役匆匆忙忙的跑来,告诉陶渊明先生:“老爷,九江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本县搞视察工作,马上就要到县衙了。您老快去迎接吧。”

陶渊明先生一听是张大人就来了气:“他来干什么?搞什么视察工作啊,是来骗吃骗喝的吧!”说着,很不情愿的起身,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陶渊明先生为啥这样说,因为张大人并不是凭真本事当上官的,他是彭泽县的首富,又有亲戚在朝廷做官,靠走后门才弄得一顶乌纱帽。当上督邮大人后也没有干一件实事,整天打着搞视察工作的幌子,这个县看看,那个县逛逛,离开的时候免不了要揩点油。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多县太爷还要拍他的马匹,因为得罪不起,他是省级派下来的官员,要是一个小报告打到九江太守那里,头上这顶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陶渊明先生正要出门,他的衙役却说:“老爷……”

啥事?陶渊明看衙役欲言又止的样子问道。

“我听说接待张大人这样的官员是不能穿便服的,要穿上官服行正式的拜见礼。”

“什么?!”陶渊明先生听衙役这样一说,更加火了,于是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他算哪根葱?还要我去拜见他?还穿官服?”

“老爷,别冲动。其他的县太爷都是这么做的,张大人我们得罪不起啊。”衙役劝说道。

陶渊明先生手一摆:“你别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决定什么了?是去拜见张大人还是不去拜见张大人?”衙役小心翼翼的问。

哪知陶渊明先生说出的话让衙役大吃一惊:“我决定不干这个县令了!”

说得出,做得到。陶渊明先生当即就把官印掏出来,丢在桌子上,然后收拾自己的东西,辞职报告也没打了,匆匆忙忙的从彭泽回到了家乡柴桑。

老婆孩子突然看见陶渊明先生从天而降喜出望外,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叫着嚷着,问陶渊明先生给他们带好吃的好玩的没有,陶渊明先生哪有钱买好吃的好玩的啊,他最近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领!陶渊明先生说没有,孩子们很失望的散开了。

老婆翟女士高兴之余预感到陶渊明先生肯定又辞职了,于是忍不住问道:“你才做了八十天的县令怎么突然回来了呢?”

陶渊明先生幽默的说:“田地都荒芜了,等着我回来耕种呢?”

田地?啥田地?我们住在县城哪有什么田地?翟女士不解的问道。

嘿嘿。陶渊明先生不急着回答。其实在回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这次要彻底归隐,再也不出来做官了,任何理由都不出来。但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蝴决定从县城搬回老家上京里村,在那里只要你肯劳作就不愁没饭吃。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翟女士的时候,翟女士欣然的接受了,与其在城里吃不饱穿不暖看别人笑话,还不如回老家种地去!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老老实实的做着农民,并把这个农民当成了世界上最悠闲最舒适的农民。

关于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现代人基本上是推崇备至的,当然也有些人说陶渊明先生假清高,连老婆孩子都养不了还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难道你要饿死才心甘吗?他们打出的招牌是生存权。

这些人认为生存权是人类最根本最主要的权利。一个人如果连生存权都无法保证,别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发展权、享受权都不过痴人说梦。人只有先糊口,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才有可能也有力量去追求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会整天想着是买宝马好还是买奔驰好,是买楼房还是买一套四合院?除非这个人饿傻了冻疯了。

独孤二少先生认为这些人说的话也有道理,但他们并不理解陶渊明先生,他们并不是站在陶渊明先生的立场来说这番话的,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他们是怎样的立场呢?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或者他们认为活着是最重要的,无论做牛做马也好,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之类在他们看来一文不值,活着就好。

但陶渊明先生是怎样的立场呢?不可否认,他也认为人活着是很重要的,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去当官,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是自由和尊严对他来说比简单的活着更重要,苟且偷生是绝对不可以的,毫无意义的活着还不去死了算了。更何况陶渊明先生也只不过是辞职不当官而已,这并不表示他不当官就会马上饿死,经过一番思索,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既不会饿死,也活得开心,那就是当农民。

田园酒徒

陶渊明先生为他最后一次辞官写了一首诗歌,叫《归去来辞》,在这首诗里他认为以前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幸好走得不远,终于走出了迷途。他认为他以前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现在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也当过大官的人突然跑到乡下说要当农民,这在陶渊明先生的村庄上京里村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父老乡亲们都认为陶渊明先生只不过是在作秀,嘴巴上说说而已,而陶渊明先生挽起裤腿,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不得不使这些父老乡亲们信服:陶渊明先生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陶渊明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而且他在骨子里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城里人,他有很深的乡村情结,在当官的日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回去,这个声音来自他不远的家乡。他热爱劳动,也享受着劳动。他在南山脚下和老婆孩子开垦了十多亩田地,在上京里村盖了几间草房,堂前种杨柳,屋后栽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几缕炊烟,袅袅入天。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陶渊明先生陶醉在田园生活里。

陶渊明先生是一个热情、直爽、豁达、开朗的人,没有一点架子,很快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一起劳作,一起说笑,一起在日落西山的时候回家。因为人缘很好,每当陶渊明先生一家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大家的帮助。有一次,也不知道是啥原因,陶渊明先生的家被大火烧光了,老百姓就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在另外一个地方为陶家盖起了一座牢固结实的石头房子。为此陶渊明先生非常感动,还专门写了一首《移居》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

陶渊明先生喜欢劳作,但他劳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劳作,他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陶渊明先生这一辈子最喜欢干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写诗作文,另外一件就是喝酒。

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的生活就会失去很多光彩,如果没有酒,陶渊明先生会感到很寂寞。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陶渊明先生喝酒倒不是为了浇愁,这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大鱼大肉他可以不吃,但每顿必少不了酒,没有酒喝他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缺少了什么,高兴的时候他喝酒,忧愁的时候也喝酒。酒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也给了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陶渊明先生最喜欢的一种感觉就是似醉未醉,当他走路东倒西歪的时候,当别人说他醉了的时候,他知道这是他最清醒的时刻,在这最清醒的时刻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陶渊明先生也有点无奈,也有点伤感,为这个世界,为现实生活,为柴米油盐,但一杯酒下肚之后,他很快就想开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还不至于到走头无路的时候,我过得很好,我很快乐,这不正是我需要的生活吗?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偏偏这么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却没有钱买酒喝,于是只好去朋友家蹭酒喝,朋友请他吃山珍海味他不去,但请他去喝酒,哪怕没有下酒菜,他也会欣然前往,而且每一次不醉不归。陶渊明先生不管在哪里,每次喝酒的时候都要把头上的葛巾取下来,喝完后再戴上去。村里面有一块石头,喝醉了他阁下就仰面躺在石头上,看着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心想,要是每天如此那该多好!后来这块石头被村里人叫做“醉石”。

陶渊明先生刚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分到几十亩田地,陶渊明先生大喜曰:“都种糯米吧!”

为什么都种糯米?因为糯米可以用来酿酒。

他的老婆翟女士不干了,提醒他说:“你要喝酒,我们还要吃饭呢!是吃饭重要还是喝酒重要?”

陶渊明先生一拍脑门,笑道:“忘了,忘了,当然是吃饭重要。这样吧,一半种糯米一半种大米。”

翟女士戳了一下他阁下的脑门,既责怪又怜爱的说:“你呀,就知道喝酒,要是哪一天喝坏了身子我该咋办呢?”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江洲的刺史又换了,有一个叫王弘的当上了这个职位。王弘比起前几任刺史来要好多了,他得知陶渊明先生曾经当过江洲祭酒,又听说陶渊明先生是个世外高人,于是就想:“要是我王弘能和陶渊明先生交上朋友该多好啊!”

王弘先生兴冲冲的前往,寻找心目中的高人陶渊明先生。可找到后,他却吃了闭门羹。陶渊明先生称自己有病,不方便接见客人。其实他是不想与官场再有任何的瓜葛,何况还是一个江洲刺史呢!江洲,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江洲,又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恶梦!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难道我又要陷入它为我设置的圈套吗?绝对不可以!于是,陶渊明先生毫不客气的拒绝了王弘先生。

但王弘先生并不甘心,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终于见到了陶渊明先生。王弘先生想出一个啥样的办法呢?他是个聪明的人,他抓住了陶渊明先生喜欢喝酒的弱点。于是,他叫陶渊明先生的一个老朋友庞通之先生在半路上摆了一桌酒席,桌上尽是美酒。陶渊明先生劳作归来,突然看见路边的一个亭子坐着自己的老朋友,还有一桌美酒,心中大喜,心想,庞通之先生真是够哥们,知道我就好这一口,还为我想得这么周全,把酒摆在路中,这样我怎么喝也不会被老婆阻止啦。于是,快步走进亭中,拿起酒壶就喝。

喝到一半,突然冒出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说话,拿起酒杯也陶渊明先生干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陶渊明先生正在兴头上,哪管来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王弘先生了。喝到最后,也就是陶渊明先生尽兴的时候,庞通之先生才说明了这一切都是王弘先生有意安排的。王弘先生也趁机向陶渊明先生表达了仰慕之情。陶渊明先生看王弘先生也是性情中人,就破格结交了这位官场中人。

王弘先生这人还是不错的,后来在经济上给了陶渊明先生很大的帮助,只要陶渊明先生想喝酒他随时奉陪,没有一次拒绝。

关于陶渊明先生与酒之间的故事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叫虎溪三笑。

离陶渊明先生所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叫东林寺,庙里住着一个名气非常大的和尚叫慧远。东林寺的南面有一条小河,叫虎溪。慧远喜欢结交一些有节操的名人雅士,只是每次送客人离开的时候都不会越过虎溪,若过了虎溪,山崖上的老虎也要吼叫起来,虎溪也就成了慧远和尚送客不能越过的禁区。

慧远和尚这一次想结交陶渊明先生和另外一位隐士陆修静先生,于是给他们二人去了一封信。陆修静先生对慧远和尚也很仰慕,很爽快的答应了。轮到陶渊明先生,他阁下却搞起了特殊,他在回信中说:“好朋友在一起聚会没有酒多扫兴啊!如果你能够允许我在寺中喝酒,我就去拜访您老人家。”

地球人都知道和尚是不能喝酒的,寺庙里也不允许喝酒的,陶渊明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不是在危难人家吗?关于陶渊明先生这样做的原因后人有很多猜测,猜测最多的就是他阁下是想试一下慧远和尚想结交与他是不是出自内心,因为接受一个朋友不仅要接受他的优点也要接受他的缺点。他慧远不喝酒不要紧,我不要他喝,但我陶渊明是铁定要喝酒的。如果你不接受,那好,朋友没得做了。

慧远和尚是何等聪明的人,也是何等大度宽容的人,他明白陶渊明先生的用意,于是又给陶渊明先生去了一封信:“我准备一桌子酒菜等你到来。”陶渊明先生看了信,为慧远和尚的为人感到钦佩,再也推辞不过了,于是和陆修静先生结伴而行,来到了东林寺。

而这边,慧远和尚也没食言,肩头抗着禅杖,禅杖头挂了个酒葫芦,走出寺庙,到几十里开外的酒家为即将到来的客人打酒。

酒买来了,陶渊明先生和陆静修先生也到了,三个人一见如故,坐下来后无话不说,慧远和尚不能喝酒,就以茶代酒。三个人互相说起自己的故事。陶渊明先生说自己不远做官愿意做农民的经历,陆修静先生畅述自己游山玩水时的所见所闻,慧远和尚也讲述了自己翻译《华严经》的苦乐。

时间一晃而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三个初次见面的好友要分开了。

慧远和尚依依不舍的送他们下山,边走边聊,不觉间已过了虎溪,慧远和尚的徒弟们大呼小叫:“过虎溪了!过虎溪了!”

三个人一听,互相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溪三笑。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先生喜欢喝酒到了何种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受当地人尊敬的程度。陶渊明先生后来写了二十多首关于饮酒的诗,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先生就这样沉浸在田园酒徒式的生活之中,为了寄托他的心志,他写了一篇神秘的文章,在这篇神秘的文章里他虚构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这就是人人皆知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桃花源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