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危情使馆-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桌布立刻变成了红色,他挪开桌布,又在地上盖上一块波斯地毯。看他那一招一式,就像位认真干活的招待员。

可贵宾在哪儿呢?

耐德知道此时他不能抬起手来看表。但在福尼斯身后的餐具柜上放着一架金黄色的座钟,指针指着1点20。

福尼斯转过身跟身旁的金发青年轻声说了几句。年轻人点了点头,提着勃朗宁自动枪向耐德走来。

“跟我走。”他命令道。“当心点。”

耐德发现他说话带着一点斯堪的纳维亚的口音。他让对方用枪把他推向通向露台的落地窗。勒维妮和简身着淡牙黄衣裙,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耐德从她们面前走过,用眼角看了她们一眼,向她们投去毫无意义的慰藉的笑容。

他们走出屋子,金发青年用枪口紧紧抵着他的腰肋,一步不落地走在后面。他们朝由海军陆战队员守卫的北门走去。

“我们就了解一下来宾的情况。”金发青年凑近他的耳朵低语道。

“向他们打听一下吗?”耐德提议道。

“什么都别说。我们就看看。”

头顶上乌鸫又在召唤起忠实的信徒,一遍接着一遍,就像乐团吹奏着高亢激越的乐曲。名人贵宾你们都来吧!让我们向这个充满机遇的国家表达我们的敬意!为这个自由而富于创业的国家的独立献上我们衷心的祝福。

“站住。”

他们两人像情人般贴在一起,像是用勃朗宁枪筒连着,在一棵一片鸟语的树下停住脚。耐德向四面看着。在北边,路障边没有汽车。事实上,他随便往哪儿看都不见汽车的影子。

“真奇怪。”金发青年在耐德耳边嘟哝着,弄得他耳朵直痒痒。

“回到屋里去。”枪筒捣得好痛。两人转过身来,慢步走回露台。哦,两人亲昵的时间太长了点。

这时耐德·弗兰契眼睛的余光中出现了一个影子,正向温菲尔德官邸后面的车道那边移去。他身后的金发青年没有做出反应。

片刻间,耐德看出温菲尔德的阴影处有两个男人朝由陆战队员把守的大门跑去,其中一个身材高大魁梧,像是大使,另一个拉着他向前跑,像是拉着一只不听话的狗。第二个人穿着漂亮的浅色西服,系着雪白的领带,他肯定是罗伊斯·科耐尔。

真够意思。罗伊斯勇救大使,却看着我们见死不救。助手的天职就是力保首脑的生命安全。

真是不公平,耐德私下里想。他如果在罗伊斯的位置上也会这样做的,先把大使阁下拉到安全的地方,再来解决这边的绑架。有一阵子他竟糊涂得想与罗伊斯换角色。不过他明白他的位置是在这里。长着金发的年轻人在门口又提醒他:“现在你得当心点。别让我伤着你。”

在大门附近的灌木丛中躲着一群人。科耐尔不停地将大使的头向下压,不让他被外面看见。一位陆战队中尉和那位黑人陆军中尉蹲在沙土上。

“听清楚没有?”科耐尔问。“谁都不允许靠近房子。不要充英雄往前冲。还有您,阁下,”他又对福尔默说道,“对您的关心我很赞赏,可是我们只要在这里安静地呆着,就会有救她的机会,当然也能救出所有人。”

“别做梦了。”大使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

“我希望那个突眼人出个差错。那时候耐德·弗兰契就有机会了。”

“机会真是太渺茫了。”

“我们无法施展手脚。”科耐尔朝两位军官看了看。“一定要让军需部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坚决执行命令,明白吗?不要靠近房子。屋里人的性命如何都看我们的了。”

一个奇怪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两位军官十分尴尬地将视线转向一边。罗伊斯意识到是大使在百般无奈地悲号。

弗兰契与金发青年走进屋内,两人像用铁链绑在一起一样贴得紧紧的。在房间另一端,福尼斯紧张地瞪着他们。其他人也都十分紧张。

勒维妮苍白的大眼睛里一片迷惑不解的神情。她身边的高个子简带着内疚的眼睛黯然神伤,不敢正眼看他。从她们身后传来福尼斯粗哑的声音。

“客人呢?”

“还没来。”金发青年大声回答。

“这是阴谋。”

“重要人物总是来得迟一些。”耐德提醒道。

他身边的家伙肌肉发达的身体猛然发力,抡起手来就是一下子,将勃朗宁枪托狠狠地砸在耐德的嘴上。他感到一股热乎乎带着咸味的血从下唇里冒出来。耐德很明智,没有伸手去捂。

“干得好,”福尼斯说,“应该管管这张嘴。向后退,靠着墙,弗兰契上校。我们要等一会儿,对吧?”

这枪有些火药味,耐德觉得口中的血沿着嘴角淌到了下颌上。他嘬了嘬嘴,将嘴里的血咽进肚里,喉咙感到一阵窒息。他强忍着怒火一动不动地靠墙站在麦克斯·格罗夫斯身旁。

“大使阁下很安全。”他含含糊糊地悄声说道,嘴唇一动不动。

“去他妈的。”麦克斯答道。

可来宾都到哪去了?路上既不见车也不见人,好像……耐德又吞了一口血,好像这里又脏又不安全,倒像是恐怖的原子弹爆炸区。

耐德眯了眯眼睛。嘴唇、牙齿开始发出阵阵抽痛。他终于明白了宾客不来的原因。

大家都有别的事,他们要在别处度过7月4日这个星期天。他们甚至宁愿坐在家里,从电视里收看全世界针对美国策划的这次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发动的袭击举行的抗议活动。无论美国是否参与了这次袭击,人们也没有必要冒着危险来参加这个牛仔之国举行的花园酒会。现在不是一直有恐怖分子活动吗?最好还是呆在家里。也许会有几位客人姗姗来迟,其中有一些是新闻界的,但总的局势是很明朗的。

不会有客人了。美国方面举行的酒会居然没人来参加。

“听我说,”他大声对福尼斯说道,“我们得谈谈。”

“该死的嘴巴。”突眼人说。“把它干掉。”

金发青年朝耐德跨了一步,将枪举上肩头,手指扣动扳机。

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声,年轻人手捂着被射穿的眼睛,扭动着身体仰面倒了下去。

勒维妮两腿叉开站在落地窗前,威风凛然像座巍然屹立的雕像。她右手握着一支威伯利对对枪,右手下面托着左手,就像独自在她自己的练靶场里。

她又一枪射穿了福尼斯的喉咙。

另两名手持英格拉姆的家伙同时向她开火,枪口喷出死神般的火光。哒哒哒哒。

子弹在勒维妮的波列罗马夹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X形,弹孔里汩汩地往外喷起鲜红的血,她一下子瘫倒在地。

耐德一个鱼跃从她身上飞过去,抓起威伯利手枪。他先朝窗口的枪手开了一枪,把他打了个嘴啃泥。

耐德在血泊中向一边滚去,又向门口的家伙射出一粒子弹。对方端着英格拉姆枪向他开火,打中了他的左肩。

他的脸痛苦地抽动了一下,又朝那人开了一枪,正中心脏。耐德立即转身看望勒维妮。

她瞪着苍白的大眼睛直盯着他看。“我打中了吗?”声音微弱得几乎无法分辨。

“打中了,维妮。”

她眼睛瞪得大大的却变得呆滞无光,看上去和夏蒙一样黯淡,和威考夫一样冰寒。

屋内屋外突然变得雅雀无声。接着陆战队卫兵向这边跑来。耐德又开始听到头顶上的乌鸫鸟尽情地歌唱。

尾声

7月11日星期日

极目望去,远处参差不齐的群山渐渐地消失在天边。火一般炎热的阳光无情地喷洒在这片无遮无盖的荒原上。从这里,一望无垠的帕尔姆大沙漠一直延伸到科罗拉多州界。

这里除了一些靠从科罗拉多搞来的水生存的人工培植的花草以外,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在这片没有生机的荒原上,只有希拉毒蜥和蝎子。

耐德身着戎装站在那里,帽子也没戴。灼热的阳光烤得他缠着绷带的左肩隐隐作痛。他两边站自己的四个孩子,大家都尽量站得离他远一点。他们旁边站着从威斯康星州飞来的耐德的父母。

在他们身后肃立着自由营的军乐队,身穿灰色制服,军号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在军乐强有力的节奏中,棺木被绸带托起徐徐地放入可憎的荒漠墓穴中。

耐德用陌生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父母,肩部一阵抽搐。他已好久见不到他们了,自己记忆中的父母哪有这般衰老?是长途跋涉的原因吗?他的女儿们几乎不认识他们。说到这一点,看着父母这种提前退休导致精神不振的模样,他也几乎不敢相认了。他们需要愉快振作的生活,他们需要……他记得曾经跟勒维妮谈起此事。她是怎么说的?他和她再次见面时一定得问问她。

耐德觉得军号的反光让他受不了。为勒维妮举行军队葬礼是将军的主意。他当然是不用早早退休的。在监狱里举行军队葬礼合适吗?耐德的肩膀没完没了地疼着。他知道自己的表情阴森森的。他们这些家伙都给我见鬼去吧。

德·卡瑟·科利考斯基中将向前迈了一步,将一把小铲子递给耐德。自由营公墓也许是这片到处搭着营房的不毛之地上植物最多的地方了。这里四周都是铁丝网,哨楼和强行种植的桉树。这是一座绝无仅有的不装电网的监狱。

耐德接过铁铲,弯下腰去。这块墓地上面只有一层三英寸厚的土壤。再往下去,就是碱性的沙土。他连土带沙挖起一铲子,向上扬起的泥沙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落在勒维妮粗糙的松木灵柩上,发出一声闷响。耐德将铲子递给露·安,她也照样做了。其他三个孩子也跟着学做,一个个低垂着眼睛实在可怜。

还没等他的小女儿莎莉将铲子还给将军,耐德就拿了过去往土里一插。他冷眼看着这位坐办公桌的士兵。将军脸上堆起了不解的皱纹。身穿神气的佩着金星和穗带的军服的老将军转过身去挽住妻子的胳膊。他们四周站着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毫不掩饰地怒视着耐德。

他回忆起那天晚上和女儿们在军营里的情景。当时她们都已早早上床睡觉了,有的哭丧着脸,有的含着眼泪。半小时之后他进卧室倒水吃去痛片时发现她们谁都没睡着。

“爸爸,”露·安叫他,“请给我们倒点水喝。”

他记得以前女儿们晚上不停地要水喝。这些年来她们睡觉前喝的水该有一个加仑了吧。他笑了起来。他找到一只托盘,端来了满满几杯自由营含砂粒的碱性硬水,累得他肩膀一阵阵地痛起来。

“哟,”露·安说道,“我们还有多久就可以离开这里啦?”

耐德坐在她床另一端的阴影里沉默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他终于问道。这几个星期他的反应已没有以前快了。“你们不喜欢这儿吗?”

“喜欢这儿?”德·卡莎问道。“啥?”

他把她们一个个看过来。“我以为……你们的妈妈……”

“还要多久呀?”露·安又问了一遍。

耐德坐在那里,无言相对。最后他站起身来。“你们应当明白我准备辞去现在的职务。”

黑暗里她们谁也不说话。格罗尼亚把手在水里蘸了蘸,乘黑处没人看见钻到莎莉身后,假装打喷嚏,同时将水弹在她光光的脖子上。

“别闹了!”

“等我们到伦敦以后你再辞职,好吗?”德·卡莎问他。

耐德又坐了下来,一边轻轻抚摸着缠着绷带的肩膀,一边挨个地看了看她们。只有露·安长得像她妈妈,其他三个都像他。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这个像勒维妮的长女露·安对另三个女孩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如果她们受到什么控制的话,那控制她们的就是她。

“为什么要去伦敦?”他问。

“爸爸,”露·安明确地对他说,“你去波恩、罗马都行。你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就是不能呆在这里。”

“将军会不高兴的。”

“他肯定不会高兴的,”露·安沉思地说。

“去威斯康星州怎么样?”耐德问女儿们。

“嘿!”露·安说。“那个地方可大啦。”

译后记

《危情使馆》是美国作家莱斯利·沃勒1987年出版的一部冷战间谍题材小说。它围绕美国驻英大使馆为美国独立200周年庆祝酒会进行的准备活动,叙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文笔洗练流畅,堪称同类题材小说中的一部优秀力作。

故事发生在1976年6月28日至7月4日短短的7天时间里。大使馆防务处副处长耐德·弗兰契上校刚刚受命负责美国独立200周年庆祝的安全保卫工作,便陷入多方受制的困境。喜欢抛头露面的大使夫人一心想扩大酒会的规模,一面偷偷打电话邀请各方人士参加,一面又动用舆论工具大肆张扬,从而大大增加了防范工作的难度。中央情报局伦敦工作站站长劳伦斯·兰德对弗兰契素怀忌恨,处处跟他刁难作对。使馆有些部门对他的工作采取不合作态度。与此同时,恐怖组织针对庆祝酒会频频制造事端。而在关键时刻,他的亲密助手夏蒙又突然遭人暗算。弗兰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安全防卫的所有部署,并在酒会举行当日险情突发之际,奋力解救被劫持的大使夫人,而妻子却惨遭不幸。

小说中的人物各有特色,个性鲜明。主人公弗兰契精明强干,富有经验,反应敏捷,嫉恶如仇。他巧妙应付对他恨之入骨的大使夫人,冷静面对妄自尊大的兰德的无理指责,机智勇敢地与恐怖分子较量,不动声色地与暗藏的间谍周旋。他以血肉之躯迫使肇事司机停车,及时救下受到小流氓欺侮的老人。妻子勒维妮见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冷落了自己,整天郁闷不乐,与他感情不睦,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但在千钧一发之际,她却毫不犹豫地挺身挡住射向丈夫的子弹。福尔默大使凡事全凭夫人做主,接受电视采访时身旁不见夫人,便手足无措,窘促不安,在政界自然“不会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大概只能抄起猎枪,相隔200码开枪击中一只成年牡鹿。”福尔默夫人聪明伶俐,精力充沛,千方百计利用丈夫的地位,给自己制造出风头的机会。电视台记者吉莲·兰姆容貌俏丽,风姿绰约,但却热衷于制作揭人短处的节目,使深谙她底细的使馆代办罗伊斯·科耐尔唯恐避之不及。还有粗鲁蛮横、动辄骂娘的劳伦斯·兰德,连被上司召见时自己该穿什么衣服也拿不准的“和蔼可亲的蠢家伙”麦克斯·格雷乌斯,经历坎坷、饱受磨难的退伍老兵伯恩赛德,老奸巨猾、深藏不露的塔斯社记者波拉马连科……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无论是浓墨重彩的细致刻画,还是寥寥几笔的简略勾勒,无不活脱传神,跃然纸上,令人过目不忘。

《危情使馆》高于一般侦探小说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单纯以惊险刺激的情节吊读者的胃口,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生动的细节揭露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使60年代以后的美国人用批评的目光审视现存制度,看到被物质文明所掩盖的种种深刻危机。福尔默明明对政治一窍不通,就因为有钱,为总统选举获胜立下汗马功劳便被委以大使的要职。作者借科耐尔之口激烈地抨击了美国金钱政治的弊端:“这个国务院是怎么回事,居然会批准这项总统对驻英大使的提名。难道那些外交知识等于零的阔佬,只要舍得大把大把地掏出钞票,就可以不加限制地随便他们在外交部门爬到高位吗?难道像罗伊斯这样的职业外交家就活该丢人现眼,成为每届新总统迫使国务院接受的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吗?”德国的一帮新纳粹党徒残忍地杀害了弗兰契的战友威考夫不算,还割下他的脑袋,放入弗兰契公寓的冰箱。军方却以“国家利益”为名,对其家属隐瞒死因。伯恩赛德是一位参加过二次大战的退伍老兵,他辛苦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