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火鸟的灰烬-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吸引注意力,甚至可以说主要就是为了吸引他爸爸的注意,他又叛逆得很,不认真接受生活老师的心理辅导。如果有一个角色让他表演,让他在角色里说出他平时应该说又不敢说不想说的话,绝对是心理压力的释放,同时观众或者其他演员的注视也可以满足他对注意力需要。”
“有点道理。这么说的话,这个学校的很多学生都应该治疗一下。余茂其不过是个极端的个案。”
“怎么这么说?”
“因为这里很多的所谓富二代孩子们,其实都不过被抛弃了的人。家长除了给钱外,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东西,有时是因为家长太忙了,有时是因为家庭太复杂,比如像余茂其这样的情况。每次这里的学生出点什么事儿,媒体马上大肆报道什么‘贵族学校子弟如何荒唐奢靡’,但是没有人注意到的是,这些贵族子弟很多都是迷失了的孩子,他们需要帮助,而不是批评。尤其在这所学校,能进入IB课程的学生智商绝对不低,能完成整个课程的学生更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孩子们仍然有许多荒唐行为,这都是心理疾病。他们需要帮助。”
“你真是学法律的”
“不像吗?”石鸣越没有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惊讶,大概经常碰到类似的质疑吧。
文君没接上话,而是盯着石鸣越手里的这本书说:“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怎么说的这么严重,我要是知道肯定告诉你。”
“从你整天都在看历史类的书推断,你应该知道。”
“那我试试。”
“如果我想调查一具陈年古尸的故事,我应该从哪儿开始呢?”
石鸣越的大脑大概需要一定时间处理这句话的信息,因为他的表情介于惊奇和迷惑之间的某个点有一阵子了。
文君正打算把关于Edward和半截玉簪的完整故事讲一遍,这时杨校长已经进来,准备开始讲课了。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文君和石鸣越也只好结束了谈话。可怜的石鸣越只能被关于陈年古尸的念头多骚扰一阵子了。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又见面了!”老杨一站在讲台上就神采焕发,“今天的主题,是思考。”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章 我们该相信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最后一次有关知识论的课程。
老杨继续讲道: “上节课讨论了知识的麻烦以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同意,在完全相信听从一件事以前,你值得用怀疑精神去仔细审视,仔细思考。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样才能正确地思考。
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被证实的、真实的见解。
真实,是区别知识和想法的最明显的特征。如果你宣称一件事是知识,那这件事必须是真实的;而如果一件事只是你的想法,那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知识的真实性,是独立于人们的信或疑的。就是说,你相信一件事并不等于这件事是真实的,甚至每个人都相信的事也不见得是真实的。中世纪的时候每个人都相信太阳系有7颗行星,但是他们都错了。现在我们知道是九大行星。这就引出了又一个麻烦:我们永远也没法确定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一定就是真实的!没准儿明天第十颗行星就会被发现!这是非常非常可能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说一件事是真实的,我们实际是说,这件事已经无法合理地质疑。
见解,有两层意思,首先,见解需要一个主人,见解一定是谁谁谁的见解,就是说,当你宣称一件事是你的知识,那这件事不但要是真实的,而且你主观上必须意识到这件事的存在。如果你完全不知道有这么回事,那说它就不是你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这件事不是计算器的知识。第二,你当然需要 主观上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一件你自己也不相信的事,也不是你的知识。我们这里讨论三种你的常有的见解:第一,模糊的见解——你好像知道吃番茄可以预防心脏病,但是一点儿也不记得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一旦有相反的说法就会不再相信它。第二,有证据支持的见解,你觉得是小明杀了小红,并且能提供一些证据,但是你还不是非常确定小明肯定是凶手。第三,无法合理怀疑的见解,你认为支持1969年阿波罗登月的证据非常充足,而阴谋论方面提供的证据根本太单薄,你愿意宣称你完全相信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证实,就是说当你相信一件事的真实性时,要因为正确的原因。比如说,一个人说他确信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你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因为人体是微 宇宙,太阳系是宏宇宙,人体有九孔,对应太阳系也应该有九孔,所以太阳系一定有九大行星。这样的类比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在当前的知识体系是没有意义的。你的知识,需要用正确的方法证实,这些方法可以归类为四种。如果有人问你怎么知道,你可以回答:
有人告诉我的,或者我在一本书上读到的,这是第一种证实方法,语言;
我亲眼看见的,这是第二种证实方法,感官知觉;
我自己想出来的,这是第三种证实方法,逻辑推理;
直觉上觉得很明显,这是第三种证实方法,情绪;
这四种方法我们在今后课上都会一一讨论。每个方法都有自己的好处和问题。现在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感官知觉的证实是可接受的,而一些其他的方 法,比如说读心术,就不可接受。判断可不可接受就要看可不可靠。和读心术比起来,感官的知觉就更可靠一些。至少今天的科学还没办法证实读心术的存在,事实上,着名的怀疑论者、魔术师詹姆斯·兰迪悬赏一百万美金给任何能展示心灵交流能力的人,到今天我们讲课这一天为止,这一百万美金仍然无人问津。
一件事是不是足够证实了,也取决于时机环境。比如说,外面刚走过去的王老师可以说他知道杨铭望正在这间教室里教课。他怎么知道的呢?他看见杨铭望走进这间教室,现在他在走廊里都能听见杨铭望正在大声说话。但是,假如,不管因为什么神奇的原因吧,我们这颗星球的未来就取决于杨铭望是不是正在这间教室里讲课,那他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没准他看到的是一个长得像我的演员,而他听到的是正在播放的录音。这是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你大概永远也不会被放到这么一个情境里。人生苦短实在没必要对每个芝麻绿豆的事都提出怀疑。你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合适怀疑而什么时候不合适。比如说如果你需要出庭作证你肯定应该更谨慎一些。
对知识的探索不再是一个个体行为,而早就是是一个群体行为了。现在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别人。既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分享我们的知识,我们就比独自探索这个世界能获取更多。如果张三往北走李四往南走,赵五往东走王六往西走,然后他们集合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发现,那比他们每个人都分别探索东南西 北要有效率得多。
人的交流能力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实践代代相传,由此而形成了文化。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不用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发明纸或者指南针,而可以在前人的智慧上继续累积新的智慧。牛顿曾经说:“我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他的意思是他之所以能有那些伟大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建筑在前人的伟大智慧上。
尽管从他人那里吸收“二手知识”有这许多的好处,我们还是必须非常小心,不能陷入权威崇拜,不能不经过思考就盲目接受别人告诉你的任何事。 有好几百年大家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或者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但他们都是错的!一个见解可能很长命但这并不等于它就是真实的。
“二手知识”也可以叫做权威知识,这种知识的主要来源有文化传统,学校,互联网,专家意见,还有媒体。这些每个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来源,但它们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我们应该知道它们的有限性。
我们成长起来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的世界观有很深远的影响,基本上设定了我们的知性默认值。你看待某件事是不是正常或者合理,传统是你思维的参考系。把一天等分成10个小时好像是更合理一些,但是我看没有人会同意用这种新的时间,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等分成12份的表盘。
既然文化传统是某个群体里传承的智慧,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予以尊重,记着我们总可以从别的文化里学来点什么。同时我们得记住,传统总在发展变化,我们不是非得囚禁在过去的传统中。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中国大儒可能会告诉你,祖祖辈辈的传统就是女人要三从四德,不能抛头露面。幸运的是,有人勇于挑战这一源远流长的见解。如果你想在知识的任何领域有所建树,你都需要在对传统的尊重和挑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自从普及教育以来,学校是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渠道。你花在学校里的14000个小时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任何学校的教学大纲只能选择有限的知识来传授。这就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争议,我们怎么决定学校里教什么?这个争议引出的最大议题就是,教育和灌输的区别。有些人说——我个人同意—— 教育和灌输的区别,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怎样教。一个好的学校的标志就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独立思考。
当你有作业要做的时候,你找资料的第一个地方大概就是互联网了。互联网的好处是快速和方便,而坏处就是没有质量保证。所以它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传播谣言。理论上你应该知道不能相信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每件事,但实际上如果一个网页做得漂亮你就更容易相信它。你应该知道有更好的方法来决定应该相信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全能天才”,没有人能知道所有事。我们不得不仰仗各领域的专家来证实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知道太阳距离地球是1。5亿公里,但是我完全不知道怎么才能向你证明这一点。但是,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请教一位天文学家,他可以告诉你各种专业的方法。在日常生活里,每次我们搭乘飞机,去医院看病,或者请一个水管工,都是对别人的专业技能表达了十足的信心。
尽管信任专家意见有很大价值,我们还是必须记住两点:
第一,专家也经常会出错。比如说,从1923年到1955年即使遗传领域的专家也都认为人体有24对染色体。大家这么认为是因为一位叫做Theophilus Painter的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数出来24对。不幸的是,这个结论是错的,而且在接下来的30年里没有被纠正!现在我们知道人是有23对染色体。专家在预测未来时尤其容易出错。1933年着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说“任何人指望原子裂变成为能量源都是在异想天开”,12年后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了;我们现在都在担心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近在70年代还有气象学家预测一个新的冰河时代!
第二,专家只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权威。你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专家对他专业领域以外的事有任何权威见解。你可以把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的权威,但是在政治,伦理,宗教,他就不一定是个合适的指南。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对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见解有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新闻有措辞极尽客观的原则,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选材和播报方式上新闻总会是有偏颇的。比如说,同一件事福克斯新闻和半岛电视台报导的肯定是不同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什么事会上新闻大约有这么三个特点:
坏消息。许多新闻频道更关注犯罪、战争还有自然灾害。一些人认为这会带来一种“坏消息偏见”,让人们总处于悲观和恐惧中。
特别事。有人说如果一只狗咬了一个人那上不了新闻,但是如果一个人咬了一只狗,那就是新闻了。新闻报导会更关注那些不同寻常的事。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么做的结果之一是那些微小的日常的、但却可能给人们今后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故事通常得不到报导,因为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很难挤进有限的新闻时 间,而且人们确实更喜欢看戏剧性的故事。
关己的故事。新闻一般报导和本国或本地的观众相关的故事。如果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有一架飞机在浓雾中失事全部乘客无一生还,我们国内新闻对这件事的报导篇幅就会取决于那家飞机上有多少个中国人了。
多年前有一家英国电台的广告语是“别信任何人——包括我们!”。这无疑是想鼓励听众多做批判性思考。但是如果你想知道世界上都在发生什么事的话那你必须得相信别人。真正的问题是“相信谁?”。尽管偏见总是存在的,但有些新闻平台总是比别的更加客观一些。麻烦的是大多数人关注时事的人会选择那些会反映他们既有偏见的媒体。如果保守的人只读保守派办的的报纸,而激进的人只读激进派办的报纸,那一点也不奇怪他们发现自己的见解总是被报纸证实。或许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些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媒体,看看故事还有什么其他面,而不是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理所当然的。
讨论了这么多关于二手知识的问题,你可能也同意,二手知识是寻求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它不是一手资料。比如说我说我知道吴三桂在1644年四月二十二放清军入关。我说我知道是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写那本书的人说他是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的。这个链条的终点必须是一个当天在山海关亲眼目睹了那场战争的一个人。
既然权威给予的知识不是一手的资料,那么我们所宣称的知识必须经过证实,用感官也好,推理也好,本能也好。你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一件事是不是真的也有问题。如果你不把自己的见解和证实过程和别人的比较,你可能最终是相信了自己想要相信的而不是事实的真相,这一点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尤其明显: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夸大自己的强项而忽视自己的弱点。和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交流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平衡的观点。
下一部分的课程我们会首先讨论一下语言——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的媒介;然后讨论三种个人获取知识的方式——感觉知觉,逻辑推理,还有情绪。
今天的作业:月球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在月球上逐渐长大了,如果要你为其中1418岁的孩子们设计学校课程,你会在教学大纲里包括些什么?阐述理由。上传作业的网页在下周二晚上10点钟关闭。
下课!
********
〃我这情节设计的怎么样?〃竑斯眉飞色舞地说。
他们现在正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餐厅。知识论课结束后文君就和石鸣越一起出去吃饭,她给他讲了那幅画的故事,Edward家族的历史,工地里挖掘出来的尸骨,还有尸骨上残存的半截玉簪,从图片上来看这半截玉簪和嘉宜留下的那支折断的玉花吻合。石鸣越认为这具尸体已经年深日久,大约不会引起警方的兴趣,所以精细的法医报告大概不会有;但是又不够年深日久得足以引起任何考古的兴趣,所以想要更多的信息文君只能亲自调查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这个村子找老人谈话,然后去当地档案馆查阅地方志,兴许能找到一些家谱和地方事件的记载。当然这就要看运气了,各地的地方志虽然很丰富,但是经历过中国20世纪初的战乱仍然存活下来的并不多。
他们正谈着的时候竑斯突然打电话来说他就在附近要来找文君吃饭商量惊喜派对的细节。所以现在他们三个人围着一张小桌子,竑斯不但把他们的计划都和盘托出,还高高兴兴地把石鸣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