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笔花六照--梁羽生-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棋赛的地点,是在古晋最宏伟的一座建筑物——敦拉萨馆,每晚都是座无虚席。
报纸以大量的篇幅,报道棋赛消息(古晋有七家报纸之多),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见人们谈论昨晚的赛事。
我们这些从外地来的客人,在街上行走,往往有车子在身旁停下,车子的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问我们要到什么地方,他可以义务送我们一程。
唯一美中不足之处,是中国棋队未获签证,不能参加比赛。
但中国棋队虽然没有参加,在棋赛进行期间,好几家报纸,包括当地销量最大的《国际时报》、《世界早报》,以及在吉隆坡出版的《南洋商报》等等,都以很大的篇幅,刊载了去年中国全国象棋赛的名手对局,我在《新晚报》所写的杨官磷与胡荣华对局,许多报纸也转载了。有人笑说:“中国棋队是没出场的主角。”可以见到他们对中国的重视。
这次亚洲棋赛办得成功,和古晋报界朋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棋赛大会的主席就是《国际时报》的社长王文彬,负责宣传的是《沙捞越晚报》的总编辑黄优才。(为棋赛出力的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说起《国际时报》,倒是和我有一段渊源。
十年前《国际时报》创刊的时候(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该报的总经理兼总编辑郑宪文先生有信给我,请我为该报创刊号题辞,我就以《国际时报》四字填了一首“嵌名词”,调寄《菩萨蛮》,词道:
当今国际风雷激,天南要仗如椽笔。描画好江山,雄文万众看。
时评多卓识,报道夸翔实。公正自撑持,风行信可期。
时隔十年,《国际时报》如今已是古晋销数最多的一张报纸,“风行信可期”也可说是给我言中了。
我和郑先生并不相识,之后也没通讯过,这次在古晋方始会面,可说一见如故。他在报上写了一篇《神交十载的梁羽生》(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国际时报》)对我表示欢迎,并有赠诗一首。诗道:
神交十载仰高风,世事沧桑雁断鸿。
文史论丛敷正义,诗词笔下尽英雄。
猫城今日喜相会,香岛明春愿再逢。
促膝谈心关社稷,萍踪侠影羡丹枫。
古晋别号“猫城”,《萍踪侠影》则是我一部武侠小说的书名,书中主角名张丹枫。
郑君盛情可感,但他对我的谬赞,则我是不敢当的。
我要感谢的不仅是《国际时报》,还有许许多多的热情朋友。这次我不过是随香港棋队来古晋观棋,并没列名报上此次棋赛的筹委会,想不到报界的朋友早已打听到我要来的消息,一到古晋,各报的总编辑和记者都来访问,不但是古晋的报纸,外省的报纸如诗巫的《诗华日报》,美里的《美里日报》,吉隆坡的《南洋商报》等等都派了记者来访问,我只能用句套语:厚谊隆情,在此一并致谢了。
回头再说棋赛,还有一件小事是和我有关的。
亚洲各地区的棋会,这次在古晋开会,成立了一个统一机构,名为亚洲象棋联合会,蒙该会邀请,我为亚洲象棋联合会写了会歌,由槟城的作曲家黄振文先生配曲。黄先生也是西马象棋总会的秘书长。歌辞是:
小小棋盘,妙趣无穷。
这是亚洲人民的智慧创造,
这古老的东方艺术啊,
历时千百载,
今日更繁荣。
飞车跃马争雄,
平和竞赛乐融融,
友谊花开遍西东,
交流文化拓心胸。
啊,请把这艺术之花遍栽世界,
这是我们的衷心愿望啊,
五洲四海一枰通!
(最后两句重复一遍)
歌辞匆匆写成,我自己并不满意。想不到在大会的闭幕礼中,沙捞越州的副地方政府部长罗佛机先生致闭幕辞,引用了“飞车跃马争雄,平和竞赛乐融融,友谊花开遍西东,交流文化拓心胸”四句,来说明“比赛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友谊,观摩棋艺”这一原则。对我的虚誉,我也实是愧不敢当。
但对我来说,“棋艺友谊,丰收双获,十日鏖兵亦快哉”却是我和参加棋赛的棋手们有着同样感受的。
(一九八零年一月)
港澳棋队的表现
作者:梁羽生
在第七届亚洲象棋赛中,香港和澳门的棋队,都有甚为出色的表现。
先说香港棋队。
囊括三项锦标
“杯酒祝,祝射潮身手,风定帆回。”这是我在香港棋队出发之日,所写的祝词。
我的祝愿果然成为事实,在这次棋赛中,香港队获得了团体赛冠军、个人赛冠军(赵汝权)、个人赛亚军(曾益谦)三项锦标。在闭幕礼举行后的欢送宴上,香港队银杯满桌,引起全场注目,“哗,哗”之声大作。
上届亚赛,赵汝权以场分半分之差,屈居亚军,今届可说是得偿素愿了。他是以七战七胜的成绩荣获个人冠军的。
说来有趣,他最惊险的一仗竟是在一开始的时候(第一场第一局)出现的。他的对手就是澳门小将梁永强。这局棋梁小将本来大有获胜的机会,可惜因搏杀过勇,残局不及赵汝权老练,终于败了(这局棋甚有特色,留待谈及梁永强时再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赵汝权棋风的爽利,在今届棋赛中可说是技惊四座。他下子的快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当地报章谈及他的棋艺时,津津乐道的“特色”之一。
赵汝权精力惊人
他精力的充沛,也是惊人的。比赛期间,我和他同住一间房,他跟我学围棋,我跟他学象棋。围棋我让他二十子,把他杀得落花流水。象棋他让我二先,我也是一败涂地。赛程最后那天,他白天晚上都有比赛。
上午九时开始举行的比赛结束之后,他下午二时回到旅馆,和我下了四盘围棋,四盘象棋,时间接近六时方始罢战。六时半开始,他又要参加晚上最后一场的比赛了。我真有点为他担心,但他说不怕,结果最后一仗,果然又是全胜。那时许多棋手第一局还未下完。古晋销数最多的报纸《国际时报》,由总编辑郑宪文带了记者来访问香港棋队,首先访问领队梁利成,第二个就轮到他了。他却棋兴尚浓,还在和当地棋友下闭目棋,他闭着眼睛对付对方的三人联军,结果又下了两盘象棋才回来接受访问。
曾益谦宝刀未老
老将曾益谦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他的棋路老谋深算,着法稳重,绝少侥幸成分。他的成绩是六胜一和,仅以场分半分之差,屈居亚军。但小分则和赵汝权一样,都是二十三分。失去的那半分说来非常可惜。他对新加坡棋手许希焕的第一局,本来甚占上风,获胜机会颇浓,可惜他刻意求胜,可能犯了象棋俗语说的“算过笼”的毛病,把太好的一局棋输了。第二场方始扳回,但这半分却失去了。
他喜欢诗词,比赛结束后,他和我谈天,曾引用刘克庄的两句词笑说:“书生老去,机会方来。这次我本来很有机会获得亚洲冠军,可惜运气总是差了一点。”我说棋手的成就不是以一分半分之差来评价的,你成名三十多年,棋坛早已承认你是一流高手了,又何须如此介怀?虽是安慰之辞,但亦是事实。放眼棋坛,有三十年以上棋龄的人,有几个还能是现役战将?杨官磷出道比他迟四年,如今也已经升为教练了。他尚未封刀,已足自豪。
再说澳门棋队。澳门棋队在这次决赛中获得团体赛殿军,个人赛第五名(梁永强)。比起上届,澳门队的成绩可说是有了飞跃的进步。
这次棋赛中,风头最劲的两位棋手,一是香港的赵汝权,另一位就是澳门的梁永强。当地的报纸与电台,把他们作为重点采访的对象。
天才小棋手梁永强
梁永强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名次还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大家认为他是最有希望的新人。他今年只有十七岁,是本届棋手中最年轻的。
当然他在棋艺上的表现也是获得众口一辞的称赞的,用“初生之犊不畏虎”来形容他最是恰当不过。众口一辞的称赞,也就是称赞他这“大胆搏杀”的少年锐气。《国际时报》对他的专访,标题就是“天才棋手梁永强”。
以他和赵汝权的第一局棋为例,这局棋他可说是虽败犹荣。
请看上面棋图。
下一着轮到梁方走子,如果他走卒五进一的话,一面可使中炮有根,一面可为三路马从中路盘出开道。胜算极大!但可能是他少年气盛,却用弃子抢攻的战略,走车二进五。后面着法变为:炮九进二、车二平三、车六平五、车三平四、士五下六、车八平五。这么一来,他以一炮换士相,攻势虽仍锐利,但少了一子,后援不继,遂败给工于残局的赵汝权了。
但话说回来,他这大胆搏杀的精神,还是得到很高评价的。大会特邀的棋评家严清秀对这局棋的评论就是这样说的:“梁君为全场最年轻的选手,首次代表出席此盛大比赛,即逢成名悍将赵君,但却斗志如虹,毫无怯色,是有前途的后起之秀。观其在本局中的弃子抢攻,挑起复杂的搏杀,令敌一度沦于困境,实不敢等闲视之。……虽因经验不足,结果输棋,但那股拼劲确难能可贵!”
最后报道几件有关港澳棋队的“新闻”。虽然是过气的“新闻”,但仍有一谈的价值的。
大会开幕礼中,代表来宾致谢辞的是香港棋队领队梁利成。
大会闭幕礼中,代表来宾致谢辞的是澳门棋队领队崔德祺。
新成立的亚洲象棋联合会,各棋队代表一致通过选出的会长是澳门的何贤。这个消息在当地的报纸是作为头条新闻的。
从这些新闻,也可以见到港澳棋队在本届棋赛中所受的重视了。
(一九七九年二月)
归心马战术的新发展
作者:梁羽生
打破禁忌 大胆创新
“归心马”是象棋“禁忌”之一。
南方有句棋谚:“马归心必死。”北方的棋谚则是:“马走窝心,老将发昏。”
自古以来,无分南北,学象棋的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归心马”是走不得的。
今年(一九七五)的全国象棋比赛却推翻了这个千百年来的“禁忌”,牢不可破的观念似乎也必须破了。
预赛阶段,就有新闻报道,说是今年的局法丰富多采,其中就有运用“归心马”来作攻击手段的开局法。(有许多棋友看了这段新闻,曾经问我“有有搞错”?)
决赛阶段,胡荣华再碰陈孝堃,陈孝堃是曾在预赛阶段唯一胜过胡荣华一局的人,两雄相遇,胡荣华抱必胜之心,陈孝堃也有再撼胡荣华之志,搏斗得十分激烈。陈孝堃开局未已,就计划用“归心马”的战术诱胡荣华上当,结果虽未得如所愿,其战术的新颖,已足令人拍案叫绝!
这正是:“谁说马归心必死,如今腐朽化神奇!”
其实,“归心马”战术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据我所知,中国棋手对“归心马”战术的研究,最少有十八年的历史(王嘉良是着力最深的一人,一九五七年开始研究,一九五九年他和李德林联合编著的《象棋后卫》就有五局“归心马”开局法)。若再推远一些,从周德裕开始用“弃马陷车局”到杨官磷在《弈林精华》将这局法总结,则大约有四十年左右的历史了(不过在这阶段,尚未成为一个开局体系)。
对“归心马”战术我所知的仅是一鳞半爪,现仅就所知,姑妄言之,给同好略加介绍。
弃马陷车局
“推陈出新”!新的创造往往是从固有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归心马”战术也是如此,它是有所继承,有所创造,才有今天新的发展。
溯本寻源,谈到“归心马”战术,个人的看法,似乎应该从“弃马陷车局”说起。
《中国象棋谱》第一集(一九七四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再版本)对“弃马陷车局”曾有特别介绍:一、它在序言中说明,自解放后“屏风马应当头炮巡河车”已经发展为很完整的“弃马陷车局”,成为全局谱中最集中,变化又最复杂的典范。二、它在“布局研究”论述此一局法时并加有编者按语(内文七四年再版本三七页至三八页),说明“这个局势的全部着法是很复杂的,可以说,这是象棋全局中互相攻杀的典范。在过去,对于这一个局势的结果究竟红胜还是黑胜,有过很多争论,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后,许多名手们认为:红方吃了黑方弃马之后,不论红方如何变化均处于下风。因为着法繁复而险要,一着之差,往往招致满盘俱败,所以这一局的编写工作比较详细。”
“弃马陷车局”的由来是怎样的?说起来有段“古”。
讲“古”之前,请先看看这个布局。
这是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的开局,着法如下:
一炮二平五马八进七
二马二进三车九平八
三车一平二卒三进一
四车二进四马二进三
五兵七进一卒三进一
六车二平七炮二退一
七炮八平七炮二平三
八车七平三卒七进一
九车三进一象三进五
十车三进二马三退五(如图)
如图,黑方退“归心马”后,红方必失一车,故此名为“弃马陷车局”。
这个开局法,据说是有“七省棋王”之称的周德裕最先使用的。
周德裕最先使用
三千年代初期周德裕挟技南来,和“华南四大天王”之首的黄松轩较量,周后手用此局法,但走到第九回时,黄松轩不敢吃对方弃马,退车回河头。因此那一次对局,尚未演变成“弃马陷车局”。
后来经过名手解拆,有一派意见认为红方虽然失车,但演变下去,炮打对方中兵后“钉死”对方“归心马”,局面极优,可操胜算。
但变中有变,正如《中国象棋谱》所说:“着法繁复而险要,一着之差,往往招致满盘俱败。”许多名手,研究多年,仍未得到结论。
在这一阶段,“粤东三风”之首的曾展鸿和他的大弟子黎子健可说是作进一步研究的开创者。据黎子健告诉我,他曾经想到极为关键的一着(黑方炮八进七可胜。演变着法见后),但由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没有再深入的研究下去,殊为可惜。
杨官磷总其成
其后,对这一局的研究用功最勤的是杨官磷,他解拆到一百个以上的演变,结论是用“归心马”的黑方优胜。这一结论,如今已是被确定了。
这是“经过多方面许多名手”研究的结果而由杨官磷总其成的,仅仅一个局法就有一百多个演变,要耗费这许多名手的心血,真是令人不能不兴“艺海无涯”的感叹。
现将《中国象棋谱》关于这个局法的“正本”着法介绍如下:
(接图)
十一 炮五进四炮三进八
十二 帅五进一炮三平一
十三 炮七进二车一平三
十四 炮七平五车三进八
十五 帅五退一车三退三
十六 兵三进一炮八进七
十七 马三进四车三子四
十八 车三平五车四平五
十九 兵五进一象七进五
二十 兵五进一车八进三
二十一兵三进一车八平五
二十二兵五进一马五进三
二十三兵五进一马三进二(黑优)
第十六回合黑方的炮八进七是关键着法。
在“正本”(《中国象棋谱》为“一本”)中还有许多变化,限于篇幅不详列了。棋友对这局法若有兴趣,可看《中国象棋谱》第一集的“布局研究”篇,或杨官磷著的《弈林精华》。
不过“弃马陷车局”虽然是运用“归心马”战术成功的一例,但还不是主动的、有计划的“归心马”布局。作为一个主动运用“归心马”来布局而自成一个体系的,我认为最大的“功臣”应是王嘉良。
王嘉良在棋坛上号称“关东悍将”,我曾用“无限风光在险峰”来形容他的棋风,骠悍可以想见。但他最可贵之处,我认为还不在于“悍”,而是在于他富有大胆创新的精神。
“象棋后卫”的新布局法
一九五九年他和李德林合作编写了一部《象棋后卫》,书中精华所在就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