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笔花六照--梁羽生-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宋代,民间“说书”(讲故事)的风气盛行,民间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根据传说编造的故事称为“话本”。说话人所讲的故事,大都是英雄豪侠的故事。最著名的《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故事,就是宋代“说话人”的集体创作,早就在民间流传了的。元末明初施耐庵将这些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整理,成为现在通行的《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最受重视的文学遗产之一。它是一本写“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小说,把它作为“武侠小说”那是不适当的。但其中一个个的英雄豪侠故事,如“林冲雪夜歼仇”、“武松打虎”、“李逵与众好汉劫法场”、“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等等,都具有武侠小说的色彩。后世的武侠小说,受《水浒传》的影响最大。所以谈到中国的武侠小说,还是不能不提及《水浒传》。
《水浒传》的英雄已是比唐代武侠小说的“侠客”进了一步,他们并非只凭个人的力量,而是结成一股集体的力量反抗统治者的了。在艺术性方面,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远远超过了前人。《水浒传》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宋江、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李逵、阮小二等等,各有各的性格,而且都是与他们的出身相吻合的。注意人物出身与性格的关联,这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点。
但《水浒传》也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瑕疵,和其他文学遗产一样,它也是有精华,也有糟粕的。它一方面写了农民的起义,一方面又贯串着要接受“招安”的妥协思想(以宋江为代表);它反抗的统治者只是贪官污吏,却不是皇帝本人。同时它对其他的农民领袖,如方腊、田庆、王虎等诬为盗寇,而宋江等人虽是被迫上梁山,却还是要“替天行道”的。这一个“道”,一方面是替百姓“打抱不平”,一方面又是替“天子”维持正统。所以才有了后来宋江接受招安,替朝廷“征四寇”之举。因此尽管它写了农民起义,还不能说是站在农民立场的。
不过尽管如此,在封建社会中能出现这样一本小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同时,它虽然以宋江为代表人物,贯串了要维持正统的妥协思想,却也描写了“下层”出身的李逵、朱贵等人蔑视皇帝的思想。如李逵几次提出要推倒大宋皇帝,被宋江压下,就是一例。因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水浒传》是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应受重视的作品。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只因藏拙创新招
作者:梁羽生
写武侠小说三十年,往往有人问我:“写武侠小说难不难?”我的回答是:“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如果只想吸引读者的话,虽然那也需要高度的技巧,但还比较容易;如果“认真”来写的话,那就难了,因为武侠小说的内容,几乎可说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无所不包的。作者的知识面越广越好。但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比如拿我来说吧,有关兵器的知识,就是我最弱的一环。
记得我初写武侠小说时,有一处地方写到判官笔,判官笔是怎样的,我根本没见过,怎么办呢,只好从前辈名家的作品中“偷师”写判官笔的。找是找到了,但总不能“照搬”吧,于是我在自己认为〃无关宏旨〃的地方,改动了一些文字,力求和自己的风格配合,描写也就不自觉的“夸张”了一些。哪知一在报上刊出来,立刻就有行家指出:照你这样说的来使判官笔,非但根本刺不着对方穴道,反而会弄伤自己。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前辈名家也是不懂技击的,他的“十八般武艺”,其实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碰了这个钉子,我开始涉猎一点有关古代兵器的知识了。不涉猎还好,一涉猎更令自己心慌,几乎有难以下笔之感。
形式不同 剑法也不同
武侠小说中的兵器,最常见的是剑。就拿剑来说吧,春秋战国时中国的铸剑艺术已是盛开的奇葩,有名剑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等等(鲁迅有一篇小说《铸剑》,写铸剑师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颇有武侠小说味道。其中关于铸剑技术的描写甚为详细)。论剑之书,自汉以来,无代无之,举其著者,如梁华阳道士陶弘景著的《古今刀剑录》,唐虞世南撰的《北堂书钞》中〃武功部〃的《论剑》,宋《太平御览》(李昿等奉敕撰)卷三四二《兵部?论剑》,明李承勋著的《名剑记》等等。除了论剑质之外,还旁及剑上的铭文、装饰、花纹。战国名剑刃上的“糙体天然花纹”是极有艺术价值的,即《越绝书》所谓“捽如芙蓉始出,烂如列星之行,浑浑如水之溢于塘,岩岩如琐石,焕焕如冰释”是也。至于清代阮元著的《古剑镡腊图考》【注一】,则更是专门著作了。
注一:“镡”是剑之向下凸隆之圆盘形剑首;“腊”是“剑格”,大都作长针方形,或心瓣形。参考书:《中国兵器史稿》。
剑的使用方法也因其形式(单剑、双剑、长剑、短剑等等)的不同而有分别,例如双剑(俗称鸳鸯剑)因合体入鞘的关系,其刃之一面,平而无脊;柄之一面,亦平而不凸;他面则刃柄皆有脊外凸,故合之可以成为一体,入鞘后形同单剑,但用时却不如单剑便利。其优点固然可以扩大攻击面,其缺点则因分神多劳,用力不专,若非其技特精,则反予敌人可乘之隙了。
事事求真 难以落笔
在武侠小说中,暗器也是非有不可的。暗器种类繁多,只以最常见的“镖”而言,就可分为金钱镖、脱手镖两大类。金钱镖是锉磨有孔大制钱的圆边成刃,专伤人面部眼目及手腕,易制难练。脱手镖以十二枝或九枝为一槽,有三棱五棱及圆筒等形式,一般长三点六寸,重三百克至三百五十克,能于四十步外中敌。其种类又可分为带衣镖、光杆镖和毒药镖,用法也是各各不同的。
对中国古代兵器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了。近代学者周纬著的《中国兵器史稿》就用了整整三十年功夫,我写武侠小说也才不过三十年呢。如果要我“认真”来写,“言必有据”的话,如何能够落笔?
再说即使能够“如实”描写,普通兵器的招式固然可以参考坊间的书,兵器的形式及性能也可找一些“插图本”来参考,但这么样一招一式的写出来,只怕未得专家的称赞,已经先给读者讨厌了。
无可奈何,只好改“写实”为“写意”,自创新招。
古诗词中找灵感
由于我完全不懂技击,所谓着重写意的“自创新招”,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去找灵感。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就把它当作“剑法”中的招数,前一句形容单手剑向上方直刺的剑势,后一句形容运转剑圈时的剑势。又如在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这么几句:“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虽然“剑器”非剑【注二】,但我也从其中找到灵感,引用为描写“剑意”的形容辞,不辞通人之诮了。
注二:清沈德潜注:“辞有剑器、胡旋、胡腾等名,则知非舞剑也。后人用误者多。”见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
兵器方面,我也完全虚构,根本是世上所无的。例如玄铁剑,重量比同体积的普通铁铸的剑重十倍,其灵感得自物理学上“比重”的观念。“重水”因氢氧分子构成的比例不同,比普通的水重得多。虽然直至现在为止,科学家所发现的只有“重水”而无“重铁”,但也未尝不可把〃玄铁〃设想为一种似铁非铁,而比重要比普通的铁高得多的金属。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有正常与特异之分。特异是比较接近神怪的。不过有些特异功能,亦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此处不拟详论。
在我的武侠小说中,“冰魄寒光剑”和“冰魄神弹”是最为特异的,其灵感则一半是来自还珠楼主的小说。还珠楼主笔下,有“亘古不化”的寒冰,甚至可以令大海变成坚厚的冰层,比起他来,我只把冰魄寒光剑设想为可以用寒气伤人的剑,其幻想能力是差得多了。另一半灵感则来自中国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日记》,日记中有冰塔群、冰蘑菇等等描写。那些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坚冰,也是异乎寻常的。
我在兵器和技击方面的知识,初写武侠小说时固然是等于零,到现在也还是不合格的。迫于无奈,自创“新招”,实是藏拙而已。
达摩?禅宗?密笈
作者:梁羽生
由张鑫炎导演、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爆冷胜出,实收一千六百多万,打破香港武打片卖座纪录。该片有几个武术冠军领衔主演固是卖座主因,少林寺实景的搬上银幕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因素。“天下功夫出少林”,这是流传已久的一句老话,谁都想看看这个武林胜地。
或许就因为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崇高威望,在民间传说中,少林寺的“名人”达摩大师就成为少林派武术的“鼻祖”了。其实达摩的本来面目和一般武侠小说中的达摩是两回事,真正的达摩是否懂得武功都是疑问呢。
史籍并无达摩懂得武功的记载,他是中国禅宗的鼻祖倒是真的。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其影响甚至远及亚洲诸国,尤以日本为最。禅宗鼻祖的地位是绝不逊于武术鼻祖的。
达摩是少林寺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他并不是第一代。第一代是印度僧跋陀,少林寺就是北魏孝文帝为他建的(公元四九五年)。达摩大约迟跋陀五十年来华,他的佛教“辈份”若从印度的佛祖释迦算起是二十九代。但他在中国开创禅宗,却是禅宗初祖。
他来华时,正是崇信佛法的梁武帝在位之时。梁武帝礼聘他到宫中请教,问他:“朕建寺养僧,有何功德?”此一问也,当然是想达摩拍他马屁的,哪知达摩毫不识捞,直言答道:“并无功德!”这就失欢于梁武帝,只好回转少林寺面壁去了。
世俗流传少林寺有两部武功秘笈,一名《洗髓》,一名《易筋》,此两经据说是达摩遗著云云。达摩之所以被捧为少林派武术鼻祖,和这个传说大有关系。其实这个传说非但无稽,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厚诬古人,达摩祖师倘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会给这个传说弄得啼笑皆非。原来这两部“经”乃是明代无聊文人的杜撰,满纸淫词,不堪入目,经中教人所练的“内功”,是用来增强性能力的。“挂羊头,卖狗肉。”与其说是什么武功秘笈,毋宁说是更近乎“性经”一类。广州出版的《武林》杂志第二期,有一篇《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的文章,在细说少林武术形成的由来之余,也为达摩祖师的受诬作了辩正。
据那篇文章的说法,少林寺的武术是在乱世中发展起来的。有的人为了避难,到少林寺出家,避难者中,不乏本来就懂得武艺的人,也有少林寺的僧人在外面学会了武功回来的。继承达摩衣钵的二祖慧可,晚年(公元五七四年)时就曾碰上北周武帝的“灭佛”之祸,寺院被占,佛像被毁,经典被焚,僧侣流散。在这种情况下,僧人是非学会防身的本领不可的。有信史可考的是:“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邀集十八家武术名手来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到了宋代,少林寺才渐渐变成了出名的会武场。
说达摩有武学著作是假的,他对佛学有贡献则是真的。最大贡献是“禅宗四圣句”。四圣句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是说禅的本质不需文字解释。“教外别传”和“直指人心“是重在师徒之间的以心传心,无所谓特定的教学体系。“见性成佛”是在找回真我。总的精神在一个“悟”字。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解释。一说这本是释迦佛祖的“语录”,由达摩加以解释。
(一九八二年五月)
魔女三现 怀沧海楼
作者:梁羽生
“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这是我在《白发魔女传》中写的“题词”。在我的想象中,白发魔女是来去如风,在群峰之中出没的“神奇女侠”,但她并不是“神”,所谓“神奇”,只是由于她在旁人眼中那种“超凡”的本领,只是由于她被某些人所不能理解的特殊强烈的性格。
这样的“奇女子”,倘若没有雄奇的名山来供给她做活动的场所,恐怕就会减少她的魅力了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构思,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这个“构思”,如今已经成为事实。
长城公司的《白发魔女传》是在黄山拍摄的!
古人有个说法:“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的位置放在五岳之上,可见这座名山的享誉之隆。黄山的云海、奇松、怪石、飞瀑……这种种罕见的景物,不正是足以衬托出这位罕见的魔女吗?
“魔女”的导演张鑫炎是曾经和我合作过多次的朋友,《云海玉弓缘》、《侠骨丹心》,都曾有过令人满意的成绩,对这部更具有特色的《白发魔女传》,我是有信心他能更上层楼的。
在我写的武侠小说中,这部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也是被改编得最多的一部。曾先后改编成粤语电影、国语电影,和长达四十集的电视剧。
第一个“白发魔女”是罗艳卿,说起来已是廿三年前的事了。一九五七年,李化的峨嵋公司首次将我这部小说改编成粤语电影,由于卖座成绩不错,先后拍了三集,都是由罗艳卿担任主角。
第二个“白发魔女”是李丽丽,她是佳视制作的同名电视剧的女主角。
现在这部正在香港上映的《白发魔女传》,是由长城当家女旦鲍起静担纲的,她是第三个白发魔女。【注一】
注一:八十年代之后,还陆续有“白发魔女”在银幕和荧幕出现。顺序为林青霞主演的《白发魔女传》电影两部(于仁泰执导);蔡少芬主演的《白发魔女传》电视片集(共二十集,香港无线电视);黄碧人、黄嫊芳、郭淑贤在《塞外奇侠》电视片集(共廿一集,新加坡国家电视)中分饰的三个白发魔女。(九八年八月一日补记)
魔女三现,各擅胜场。作为小说的原著人,我是十分高兴看到“新魔女”的出现的。
但在喜悦之中,我也有一些伤感。伤感的是,一位很喜欢这部小说的老词人,他也是一位令我获益不浅的老前辈,如今却已是作了古人,看不到这部电影了。
这位老词人就是以《沧海楼词》名闻于世的刘伯端(景唐)。
记得正是《白发魔女传》的粤语电影开始拍摄那年,那时我和刘老尚未则识,他读了《白发魔女传》,特地写了一首《踏莎行》,托百剑堂主送给我。这首词已收入他的《沧海楼词钞》,并有题记,不过《词钞》中有几个字和他写给我的原稿不同,现在我照原稿录下:
踏莎行
(题梁羽生说部《白发魔女传》,传中夹叙铁珊瑚事,尤为哀艳可歌,故并及之。)
家国飘零,江山轻别,英雄儿女真双绝,玉箫吹到断肠时,眼中有泪都成血。
郎意难坚,侬情自热,红颜未老头先雪。想君亦是过来人,笔端如灿莲花舌。
这首词可说是我这部小说最好的“诠释”,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性格和悲剧的症结所在他都写出来了,令我不能不兴知己之感。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这份热心,尤其令我感动。
过后几天,他约我在“大三元”酒家会面,选择这间酒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年老,怕冷气,而在著名酒家中,这间酒家当时是还未装有冷气的。令我惊奇的是,他谈起我小说中的诗词,竟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他的词是严于格律的,在他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