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了感慨:“现在不知道谁还能静下心来搞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接话,但这时
小崔的严肃是我熟悉的。
小崔和我都是广院新闻系的,他高我四届,走过的路有一些相似,分到中央电台,
都在《中国广播报》当过编辑,不过我到《中国广播报》以后,他已经在《午间半小时
》干了很久。
虽然闲暇时也是嘻嘻哈哈段子不断,但还是听到小崔很多严肃的故事,比如两次出
去采访,都是艰苦地带,最后小崔都是被担架抬了回来,从采访地到医院,这样的路小
崔并不陌生。
小崔还是个煽情的高手,他曾经给我们细致地讲过他去青藏高原采访那些驻守军人
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一辆军车在冰坡上下滑,没想到迎面来了另一
辆军车,这个司机想都没想,一打方向盘开进了万丈深渊;还有一个故事是,小崔去看
高山上的哨兵,但道路已不通,于是哨兵用望远镜看小崔他们,小崔他们用望远镜看哨
兵,一个在这边哭,一个在那边哭。
而我之所以记住这两个故事,我想正是因为小崔带感情的讲述。
小崔爱哭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做张穆然那期《感受坚强》,他劝了半天大家要笑别
哭,可一开场他说了没几句话自己就先忍不住了,我现在都能回忆起,为克制自己不哭
,小崔用力抓话筒的那只手。象这样让小崔掉泪并不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人前欢声笑
语的小崔是一个最容易被感动的人。
可能在很长时间里,小崔都会继续以幽默的风格面对观众,但细心地观众一定会从
他的“斜眼歪嘴的坏笑“后面看出他的严肃来,因为幽默只是小崔的手段,而严肃才是
他笑容后面的目的。
请认清崔永元的嘴脸。





〓〓〓第七节·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已经很多年过去,但看到电视屏幕上接二连三地出现批评报道的时候,我内心那种
解渴加担心的情绪至今难忘。
这种接二连三的批语报道就出台于我们《东方时空》中的《焦点时刻》栏目。
到今天为止,《焦点时刻》这个名字已分别被《焦点访谈》和《时空报道》替代,
但我想很多人应该不会忘记,当初这个栏目出台时吸引来的关注目光。
山东潍坊的一家医院,有两个病人同一天要做手术,他们两人,一个需要做心脏手
术,另一个需要做扁桃体手术。
在手术的面前,病魔的折磨将要走到尽头,而带着阳光的日子又将他们的生活中,
想必病人该是掐着手指算计着手术这一天的吧!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应该空气中弥漫着快乐气息的手术却被一个医生的错误给
毁灭了。在做手术的时候,该做心脏手术的病人被割掉了扁桃体,而扁桃体有问题的病
人却被修理了心脏。
就这样,一个凭想像力都想像不出来的局面被大意酿造成功。
这是早期《焦点时刻》一期节目的内容。
人在健康的时候,不会需要别人的血液来自己,只有万般无奈,生命遇险时才会向
医生求助,用输血来挽救生命。
但如果在你输进身体的血液里竟带有害人的肝炎病毒时,生命的险情当然立即加剧

而这样的事情竟真的在江苏州发生了。在这里的一家医院中,向病人提供的血
浆中含带着肝炎病毒,大量输血者本想出狼穴哪想到却是进了虎窝,只好  又在丙肝的
阴影下开始继续求医,产的生命中还会有多少欢笑吗?
这是早期《焦点时刻》另一期节目的内容。
可以想像这样内容的节目出台以后社会上巨大的反响。
恶的事情被揭露,当事人因此得到相关的处理,观众拍手称快,领导也坚决支持。

这样的同心协力是中国在1993年新闻界上演的一出好戏。
而在这之疥的十几年里,被老百姓称为“曝光“的批语性报道其实屡屡想浮出水面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真正露出水面的很是稀少,更何况露出水也会遭遇这样或那样
的阻力甚至刁难。这就使得批语报道躲在大多数公众的视线之外,扮演着偶尔露峥嵘的
角色。
但到了1993年,《焦点时刻》带着大量批评性报道走上屏幕的时候,遇到的绿灯远
远多过红灯,这不能不让人惊奇。也许就是历史选择了《焦点时刻》,在1993年这个合
适的时候,完成了之前多少新闻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焦点时刻》在《东方时空》中一下子火了,早上7:20打开电视机的中国人多了起
来,现在回忆之中:那屏幕上舆论监督的星星之火最初燃烧得竟如此灿烂。
有了星星之火就开始慢慢地燎原。一年后,更大规模但性质接近的《焦点访谈》出
现在《新闻联播》之后,收视率也随之变成第二。,并第一次的严格意义上实现了电视
让“二老“满意的目标,。一方面吸引住象江泽民、李鹏、朱容基这样的高层观众,另
一方面每天有了亿万中国老百姓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收看这个节目。
一件又一件让痛心疾首的恶事被我们知道,一起又一起对这样事情的处理结果被我
们知道,激动的人们在这样的节目中慢慢建立起一种对社会的信心,因为正义终于开始
成为一种力量。
再以后,除去中央电视台两个“焦点“扮演正义化身的同时,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也
纷纷推出极类似的节目,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在地方搞批评报道要比在中央
电视台困难的多,阻力也大得多,但短短几年间,全国各地电视台的这个“焦点“那个
“时空“,很快蔚然成风,并大多数占据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中国电视界的舆论监督力量开始变得兵强马壮起来,敢干批评开始成为中国电视人
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当然,广播与报纸加之相当多的杂志也都在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力量的步伐中扮
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这一切都仿佛是不约而同一夜间的变化,但我们必须学会感谢,
无论身在电视还是报纸还是广播杂志,都该为这么多的同仁手挽手的形成这支坚定的队
伍而发自内心的笑对彼此:谢谢!我们用共同的信念和朴素的支持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
正义,再不是势单力薄的偶尔露峥嵘,而是同心协力地把旧的一页翻过去。
到了今天,已经还会有多少人悲观地预测舆论监督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了,几乎可以
乐观的说,就像中国的经济列车很难开上回头路一样,舆论监督的星星之火既然已经开
始燎原,那我们这个社会便很难再忍受众口一辞的阳光灿烂中。更何况,舆论监督的后
果是让好人欢喜坏人忧,让好的政策得到保护坏的规定销声匿迹。从哪一方面说,都对
中国的前进有利,已经找不到害怕舆论监督的理由。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对舆论监督提心吊胆是因为自身的信心还很缺乏的话,那今天
,我们随着改革二十年的翻开覆地,自信心已不再是原来那般脆弱,我们终于自信地知
道:只有敢于揭自己短的人才会日益强大。
关于舆论监督的自问自答
一、问:在你们的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事,有人称之
社会阴暗面,你们不认为这有可能让百姓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吗?
答:不会,因为只有一个社会,让它的阴暗面都不许百姓知道才会人丧失信心。社
会象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我
们的身边发生着各种各样不美好的事情,但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的一
面,这不公平,十几亿人被愚弄着总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更何况丑事就发生在民众身边,纸当然包不住火,可是由于没有媒体的公开报道,
因此这样的事大多采取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可这就带来了弊端,因为一传十十传百的
过程中,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丑恶的事在这样的传播中往往被夸大,因此在百
姓心目中的阴影就更大,破坏力也更大。而一旦公开报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避免
了对社会中丑恶之事的夸大。
但人们在媒体中看不到各种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之事报道时,一种怀疑与不安定的情
绪就会在愤怒的人群中酝酿升腾,直至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火山爆发式的
释放,破坏力自然极大;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各种媒体中,公众都可以看到这个
社会对丑恶之事的曝光和处理,那种怀疑与愤怒的能量便经常得到释放,于是能量便难
累积到火山爆发和程度,社会的安定便实现一起。
更重要的是,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大量社会上丑恶之事被处理,民众在
拍手称快之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天理良心和正义公理是可以得到维护的,这个时候,
即使眼前仍存在很多问题,生活也比较困难,但还是会建立起对这个社会的信心。而反
之则不然,后果自然令人担忧,不过好在回头路难走了!
二、问: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一经舆论监督,事情就很快解决了,因此很多
人习惯遇到问题就找你们,请问,你们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吗?
答:既是又不是。说是,那是因为正如你提问中说的,好多具体的事一经媒体介入
便顺利解决,甚至很多问题是拖了很久的,但几乎可以说,哪一个问题,只要事实符合
,的确是该解决的,那不管阻力多大,一旦媒体加大对这件事的监督力度,不管怎样,
总是会得到还可以令人满意的处理。从这个角度说,舆论监督的确是处理具体问题的一
个好武器,这就难怪很多百姓会手拿状纸靠近各个在舆论监督方面有好口碑的新闻单位
,希望冤屈一经曝光立即得以昭雪。
但这个时候我又要说,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
在这里我可以算一笔帐,《焦点访谈》按常规一年应该播出365期,但由于“两会“
等特殊情况,一年大约播出340多期,在这340多期之中,批评性报道满打满算也就200期
,而在我们新闻评论部,每个接到的各种反映问题的来信和电话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您看,我们一年播出的节目数量都赶不上一天之内人们反映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您能说
《焦点访谈》是解决具体问题吗?
也因此,在制作批评性报道时,选题便力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希望对这个问题
的报道能带动与此相似事情的处理。归根到底,媒介行使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力,而不
是事无巨细的处理具体问题,因为媒体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权力。
三、问:很多百姓把你们当成“青天“,有什么冤屈就找你们,不知你们是怎
么面对他们的?
答:最初是“铁肩担道义“的喜悦,人家这么信任咱们,咱们得帮助人家解决问题
啊!于是这个也想帮,那个也想帮,一段时间过后,忙了个精疲力竭,总是也没解决几
个,喜悦感开始丧失。
第二阶段是痛苦的自卑阶段,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倾尽全力也解决不了几个问
题,这个时候面对来信面对上访群众盼望的目光,我很想告诉他们:我也无能为力,但
又怎能说的出口,于是“所有痛苦都自己扛“,向你倾诉说的群众以为事情这下可解决
了,但把重担接过来的我们都清醒地知道,能被具体解决的事情只是少数。
第三阶段是超越了喜悦与自卑的低头前行。这个时候终于开始明白,新闻记者并不
是救火队员,今天东边明天西边,恰恰相反,新闻人正是要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典型事例
的报道去推动社会良性运转机制的建立,只有一个社会拥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又
一个具体的问题才会解决有门,那一张又一张悉苦的脸才会尽量笑容。
也因此,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在初起时把建立社会良性运转机制当做自己真正
的目标,而当机制建立之后,要监督的则是这个机制的运转。
而在今天,当想到机制正在建设之中,而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又大多无法帮助解决的
时候,面对信任新闻人的百姓,我就有种负疚感,但负疚和愤怒一样不能解决问题,于
是只有咬紧牙关看着很美丽的将来争取快点脚步努力向前走。
四、问:看一些报道,我们得知,在中央电视台门口有两条长龙,一是来告
状的,二是不好的事被拍摄之后来求情争取别播出的,你怎么看待后面这支队伍,
他们会消失吗?
答:我认为这后一支队伍出现的很正常,连犯了罪的都可以请律师来为自己争
取权益,那当官的把事演砸了,事情曝光以后挣扎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我相信这种事情
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
但要申明一点,这后一支队伍可是隐形的,在电视台的门口,你绝对看不到这支衣
冠楚的队伍,他们大多星级宾馆住着,拨打着各种有权力人士的电话,当然也有直接撞
进电视台的,但这样的求情效果大多不好。
说求情的一个都没奏效那是不可能的,但奏效的不多那是事实,因此当人们问我:
这么一支求情队伍什么时候能消失?我的回答一般是:只有当求情大多落了空的时候,
这支队伍才会慢慢萎缩,但完全消失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声明,进京来求情的大多是公款消费,各地的监察单位也应该把
这一点放到监察内容之中,求情大多是为保官,这该算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腐败,我想
将来不久,哪个地方处理它这么三四起,进京的队伍也能消停点!
电视台这边严格把关,让求情的不好使;某些领导自重一些,不把求情电话打到电
视台;当地监察部门处理一些公款保官的行为;电视台在适当时机也曝光几起进京求情
的事儿……相信齐抓共管多头进,电视台门口求情的队伍会短一咪少一点。
四、问:你们的很多节目一播出,当地的领导便拍案而起,一番批示和督促,
问题便得到解决,你怎么看待这种领导出面问题才得以解决的方式?
答:首先是感谢,其次是希望将来问题的解决不必再麻烦领导出面。
1998年3月份,由于要制作《焦点访谈》开播四周年特别节目《再聚焦》,因此追踪
了好多以前播出节目的结果,还真像您说的,很多节目播出以后,省委书记、省长立即
做作出批示,很快的时间里,问题解决了,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有的省区还决
定:把《焦点访谈》的这一期节目在该省电视台连续播出几天。另外,还有的省领导在
看过《焦点访谈》对该省某一事件的曝光之后,第二天就赶往事发现场,总是也自然得
到解决。
当然要首先感谢这些领导,一来解决了具体问题,二来他们的批示和赶往现场本身
就是对舆论监督的尊重和支持,三来要感谢他们眼里装不下沙子般看见问题就要解决的
工作态度。
但如果慢慢地各种媒介都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上那就大错特
错。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舆论监督的一个目标正是人治理念的淡化,政府的官员也不
该如救火队员一般盯着媒介,而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一个
又一个事情的解决都该由法律来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之所以被曝光,不外乎是违反了法
律或相应法规,那么事情既已败露,法律就应该显现尊严,违法者必然得到相应处罚,
而不必非得等到领导发话之后才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依法治国不就成了一句空
话吗?
当然,这还是个长远目标,也许目前的很多事情,还应该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式来办
,但希望过渡期越短越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