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全球黑帮花名册-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继尧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兼任云南都督府都督。袁世凯调派八万人进攻云南,结果在四川被蔡锷大败。
在这次护国战争中,蔡锷与同盟会主要依靠的力量其实还是袍哥,他们组织武装部队,义无反顾,加入护国军,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前线。在当时,四川护国军司令部就设在温江、崇州、双流三县交界的袍哥码头刘家濠,而其司令、副司令、参谋长也都是曾经的袍哥大爷。
抗日战争爆发后,袍哥大爷们再次振臂一呼,于是十数万蜀中子弟浩荡出川,再次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如果大家还记得电影《血战台儿庄》的话,那就一定忘不了那个死不瞑目的川军团长。毫无疑问,那个人的原型其实也是袍哥出身。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没有选择投降,没有拉稀摆带。他们是用鲜血和生命在践行中国式的江湖之义。
在袍哥的抗战史上,英雄辈出,战死者不计其数,活下来的则是千姿百态。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范绍增,也就是《傻儿师长》的原型人物。
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13岁入袍哥,算是资深的帮会分子。
清宣统三年(1911),范绍增在当地袍哥大爷的带领下加入了同盟会,自此之后一路跌宕起伏,出生入死。民国五年,他官升团长,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班底。此后多次参加军阀混战,虽然有胜有负,但麾下人马却越攒越多。和一般的国军将领不同,帮会出身的范绍增格外在乎“义气”二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冒着极大的危险将共产党员王维舟藏在自己的部队里,使之躲过了无比凶险的清党运动。
1931年,刘文辉任四川省主席,期间与刘湘争夺属地控制权。为了争取范绍增,刘文辉出重金五十万收买。然而可笑的是,他千算万算,却没有想到刘湘和范绍增本来就都出身袍哥。结果大智若愚的“范哈儿”先是把消息传给了刘湘,紧接着就拿着五十万重金跑到了重庆。在这里,他一掷千金,建了座无比辉煌的“范庄”。再之后,他又拿着剩下的钱跑到上海,受到清帮头子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盛大欢迎。并被清帮“大字辈”前辈、“仁社”的老头子张镜湖破格收为关门弟子,列清帮“通字辈”。在当时,这个辈分在清帮之中已经可以和黄金荣平起平坐。如果单论江湖辈分,那么“悟字辈”的蒋介石和杜月笙都要叫他一声“叔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绍增请缨杀敌,只身赶到上海前线,任第十一兵团副司令。上海沦陷后,随军撤退到汉口。1938年初,范绍增被蒋介石委为第八十八军军长,但搞笑的是,蒋委员长却不发枪不给人,让他自募兵员抗日。
按照常理来说,蒋介石的这种任命如果换在别人身上,恐怕就只有骂祖宗、闹心的份儿了。可是范绍增却有的是办法。对于这个无厘头任命,他几乎没有任何埋怨,而是利用自己的帮会身份,在四川广泛地发动袍哥弟兄,很快就编成了4个团。紧接着他又散尽家财,拿出自己的财产,购买武器、装备部队。
1939年初,范绍增率八十八军出川,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次年夏,又转移浙西作战;冬,调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当年,日军第二十二师团偕伪军两万多人进犯,双方在宜昌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范绍增亲临第一线督战,终于击败日军。
1941年春节时,八十八军驻地百姓慰问范部。范绍增非常谦虚地说:“这回打日本人,不是老百姓帮忙,还是打不赢的。二回我们不把仗打好,老百姓要吐我们口水!”
如今我们细细想来,如果这番话是出自一个知识分子之口,那么倒也没什么。可它却偏偏从袍哥出身的范绍增嘴里说出来,这就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
1942年5月28日,范绍增率部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酒井师团长被炸身亡,这一仗在日军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在日本陆军历史上,“在职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第一个”。
紧接着,范绍增连战连捷,第二天,又率八十八军击伤日军四十师团的少将旅团长河野。一时之间,在正面战场上,大名鼎鼎的范哈儿打出了川军的威风。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在抗日战场上,范绍增功勋卓著,但在军政官场上却并不如意。由于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因此也不受重用。抗日战争结束后,范绍增基本处于空挂状态。眼看着国民政府日益腐败,范绍增最终选择了起义投诚,于1949年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一个胸无点墨的江湖袍哥,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惜散尽家财,领兵抗日。后来又能认识到民主之可贵,反蒋起义,这着实令人赞叹!
解放后,范绍增历任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
“文革”期间,范绍增因贺龙受到牵连,并被收审关押。在狱中有人想从他那里搜集贺龙的“黑材料”,但他却牙关紧咬,不吐一字,完美地践行了“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江湖誓言。
1977年3月5日,范绍增在郑州去世,作为当时大陆为数不多的袍哥大爷,终年83岁。
2。排帮·“山寨”主义
“四月花开如积雪,散入渠上冷未歇。排郎过江吆声起,白云飞度下常德。”
这是一首曾经在湘西沅江流域广泛传唱的小调。在这首歌里,排郎并不是指的某个人,而是指旧中国一个相当有名的地方帮会——“排帮”。
排帮,又称“排古老”。有人说他是哥老会的分支,但其实不然,因为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法统传承来看,排帮都和哥老会所秉承的洪门体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严格来讲,这是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帮会组织,他没有过大范围的扩张,最多也就是扩展到江西鄱阳湖一带,而他的大本营始终在湘西沅江,除了征战,他们从未离开过十万大山。
排帮的历史也很悠久,大约和洪门同时起步。明末清初时,湘西大量出产木材,由于水路发达,上游的木材砍伐之后,就沿江向下漂流。为了保证运输安全,排帮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可以说,排帮从诞生那天起,干的就是保镖,吃的就是刀口饭,其凶悍和自律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在当时,加入排帮要砍“三把半香”,所谓三把半香是可以手指来代表的,小指是第一把香,无名指是第二把香,中指是第三把香,食指和大指接连成了一个圈。这一个圈,看起来只有其他三个指头的半截,所以只能说是半把香。
这三把半香纪念着四桩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这四桩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便是每一个排帮兄弟的榜样。第一把香纪念着羊角哀和左伯桃,这把香,叫做仁义香;第二把香纪念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把香,叫做忠义香;第三把香纪念着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这把香,叫做侠义香;半把香纪念秦叔宝和单雄信,这半把香,叫做有仁无义香。
由于湘西民风强悍,因此排帮的帮规也是相当的森严。比如帮规前三条规定:
第一,排帮护送的过境物资,不能带有大烟、枪支、弹药等违法物品以及军用物资,一旦查处全部销毁。
第二,一次结仇,终生为敌。
第三,凡叛帮者,必须经过三关考验,棍阵、过火坑、跳刀山。这三关的危险性极大,基本上就是过了也是残废。
与洪门、清帮等超大帮会的松散不同,排帮的结构异常紧密。总舵的帮主叫做“大把子”,各地分舵主都称“把子”。
由于排帮所控制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因此首脑单一,凝聚力很强,总是居寨而立,自成一统,颇有些“山寨”主义的意味,其情形很像是一些武侠小说中帮会的模样。
然而由于结构紧密、保密性强,因此排帮的内部详情也很少为外人所知,有关排帮的文献记载相当之少,创帮者及历任大把子的资料更是不为史学家所知。因此我们讲述排帮也只能从笼统的方向切入。
在排帮的历史上,最为世人所牢记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近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在抗战时期,排帮子弟并没有因居于深山而置身世外。相反,帮中弟子很多都参加了抗日军队。在常德会战期间,国军的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的排帮会众以及凤凰城的竿子营部队。2006年,国内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名字叫做《血色湘西》,讲述的就是排帮与竿子营的恩怨,以及最后双方摒弃前嫌、铁血抗日的故事。
作为排帮在沅江的唯一对手,竿子营的历史更加悠久,而且相对也要正面很多,因为他们自古以来就是政府的常备军。从元朝开始,政府就在渭阳县(今湖南凤凰县)境内设五寨长官司,驻地在竿子营,即今凤凰县竿子坪镇,明正德八年设镇竿守备,明嘉靖三十三年移麻阳县参将驻镇竿城。清顺治三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升协为镇,镇竿成为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废土司,移辰沅靖道驻镇竿。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于湘西北设永顺府,辰沅靖道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镇、道员均住凤凰,治辖范围覆盖湘西二十余州县厅,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排帮弟子和竿子营放下世代仇恨,大批参军。11月以凤凰籍官兵为主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28师,由师长顾家齐率领奔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
这只纯地方部队一经与日军交火,立刻显出装备的劣势,进入阵地的第二天,守卫枫泾的一个连的官兵就已经全部壮烈牺牲。喋血苦战的七昼夜,他们前赴后继与敌人在阵地上拉锯,白天日寇凭恃强大炮火控制的阵地,一到夜晚又被排帮与竿军兄弟靠肉搏白刃战夺了回来。敢死队每人一把马刀,在深秋的寒夜中以赤膊为记号,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挥刀而斩。
最后128师因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明令嘉奖。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战,使全师官兵伤亡四分之三,全师连以上军官亦伤亡过半,凤凰城内外家家挂白幡。据统计,抗战前夕的凤凰,大约不到一万户人家,却拥有三千左右连排下级军官,以及五个师的兵力储备。经过八年殊死征战,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1945年,凤凰二十五岁以下的男丁死伤数目惊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妇守了寡。这其中绝大多数出身竿子营和排帮。
解放战争后期,在大政治背景之下,排帮也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人下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接受了国民党的改编,上山打游击,最后成了赫赫有名的湘西土匪。
据记载,在当时所有的剿匪工作中,湘西土匪是最难对付的。其手段残忍,作战勇敢,根本就不惧生死。为了能够胜利完成任务,四野只好派出了两个常胜将军——李天佑和陈明仁,直到1950年才基本肃清了十万大山里的排帮后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剿匪过程中,有一部分土匪受政府的感召,放下武器参加了解放军。而这一部分人最后大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排帮的子弟又一次大显神威,其中很多人都成了战斗英雄。
也许,由此我们可以说,排帮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战斗就是他们的本能。在各种战场上,他们都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湘西汉子的精神……
是什么精神呢?
勇敢?善战?不要命?
也许都对,也许都不对,也许排帮的精神支撑只是为了一个尊严——沅江的尊严,十万大山的尊严……
X单元·江湖影像
推荐一:《悲烈排帮》导演:黄军
内容简介:日军投降后,在鄱阳湖面上留下了一批水雷,飘浮于航道之上。而这里生活着世世代代以放排为生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幸存下来的山芋,为了闯开一条生路,在打鼓佬的支持下,重组顺风排,决定首航南京。顺风排起航了,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排上,包括一名神秘的女人。他们此行的目的各不相同,行进中他们之间演绎着爱与恨交织的悲壮而豪迈的故事。排帮的汉子们在水道上遇到了一批被称作“水怪”的水雷,他们放下个人恩怨,同心协力架着一只巨大的木排前去排雷。
由于水雷层出不穷和他们的愚昧无知,顺风排上的人最终一一葬身湖底,鄱阳湖上又复归一片寂静。
简评:严格意义上讲,本片讲述的故事并非发生在排帮的大本营湘西,而是在其分舵鄱阳湖。而且在整部电影中也并未刻意去描述排帮的英勇善战和江湖厮杀。但是换一种角度来讲,该片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抛开战争不谈,从其他角度入手,反而更能反映排帮汉子的豪情与决绝。
湖面上的那一个个水雷,就像是排帮汉子百年来所遇到的一个个险阻。而排出这些险阻需要以生命作为代价。当顺风排上的人一个个都葬身湖底时,排帮的英勇已无须再谈。因为在排雷这个过程中,凶险与刺激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观者的脑海之中。
推荐二:《林海雪原》导演:刘沛然
内容简介: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本片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土匪头子座山雕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在本片中,杨子荣出其不意打入土匪内部,并最终获得了关键情报,将敌人一网打尽。
简评:基本上,这是一部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影片。多年以来,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座山雕的原型其实就是东北著名的大土匪谢文东。
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以及正面宣传的需要,电影对谢文东等胡子的表述过于程式化。虽然很好地描绘了东北胡子的一些生活场景,但却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对谢文东之前的历史也并无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注:事实上,在目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中,描述清帮、洪门之外的帮会作品并不太多。因此遴选推荐也难以让人满意。不过在电视剧领域倒是有很多作品,可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例如:
《血色湘西》:主要描述排帮与竿子营的恩怨,以及湘西帮会的抗战豪情。
《关中枪声》:主要描述陕西哥老会参与国民革命的故事。
《十三省》:主要描述东北胡子抗日的故事。
《川西大决战》:主要描述四川袍哥参加抗战的故事,其主人公原型为范绍增。
B档金钱万能的时代
走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走过铁血铮鸣的战争年代,中国的传统帮会也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洪门”解体了,“清帮”没落了,“哥老会”消失了,“排帮”消失了,东北的“胡子”也消失了。那些曾经蛊惑人心的会道门要么被取缔,要么偏居海外、收敛气息。
中国的江湖在民族进入稳定的新纪元之后,模样大变。
原来的理想渐渐在消磨,一些人将视角转移到慈善,比如海外的洪门,如今的他们更像是一个互助协会。但也有一些帮会在历史的发展中江河日下,最终走上了黑社会这条不归路。
有谁能想到,当年辛亥革命的主力军“三合会”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犯罪组织?又有谁会想到,一些四川的犯罪分子错误地领会着袍哥的精神。还有东北,那些大大小小的流氓团伙,他们甚至已经突破了当年“胡子”的底线……
俱往矣,中国式帮会的辉煌在二战结束之后就彻底地画上了一个句号。历史留给他们的是激动的回忆,以及艰难的抉择。
他们有的人选择了善,有人选择了恶!
人间自有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