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霸蜀 作者:庄不周-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肯定的说道:“也许,诸葛亮会固守待援,等马谡回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不足为虑。马谡从榆中撤回来,要赶八百多里路,就算他像故征西将军一样能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何况郝昭他们也可能追上来,他们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只会让士卒疲于奔命。”
“那……”张雄挠挠头:“难道诸葛亮要以上邽城下的五万人与我军硬拼?”
“为何不可?”
“可是这样一来……”张雄不解的问道:“五万步卒对付一万精骑,并不占优势,而且,他身后的上邽城里还有郭淮的一万多人,他就不怕被我军两面夹击?”
张合笑了起来,笑得张雄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他才摇了摇头:“刚才田复的话,你也听到了,诸葛亮的步卒与普通的步卒不一样,他的阵势严整,几乎没有什么破绽,而且,他的军械很强。这些都是布阵的有利条件。我军如果强攻,损失会大大超出常规。”他慢慢收起笑容,又冷哼了一声:“更何况我远来疲惫,他以逸待劳,我没有辎重补给,他却还有一定的储备,相比之下,他可以放心的守,守上五六日,七八日,等马谡赶到,兵势就会复振。而我军呢?我军哪里还有什么补充?”
张雄明白了。单单和诸葛亮比较,已方似乎有一些优势,可是这优势非常有限。如果把目光再扩大一些,放大到整个陇右地区,那诸葛亮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诸葛亮是守,士卒有充沛的体力,有粮食储备,有援军,而自己长途奔波之后,士卒疲惫,没有辎重补给,自己就是援军,不可能有其他的希望。不管哪方面,都是诸葛亮占优。
最重要的就是军粮,为了赶速度,他们不可能带太多的粮食,一个月的军粮已经是长途行军的极限,就算从安定补充了一些,也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在半个月内击败诸葛亮,他们将会断粮。
不管你有多少兵马,一旦断粮,不战自溃。
所以,诸葛亮守得,他们守不得,他们必须主动发起进攻。
张雄抬起头,看看父亲那张平静的脸:“阿爹,这就是你说要十天之内破敌的原因?”
张合微微点头:“是的,这不仅仅是让他们安心,鼓起勇气,更是事实。十天内不能破敌,我军必败无疑。”
张雄为难的挠挠头:“十天,怎么能破敌?强攻损失太大,诱敌,他也未必会中计。如果他也能猜到这一点,就在原地据营固守十天,我们又能奈何他们?”
“正因为如此,才让你去猜,他们会怎么做。”张合淡淡的说道:“以己度人,反复权衡,才能对敌我态势了然如胸,才能找到对方的破绽。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第0212章 谋事在人
魏霸站在上洛的城头,看着远处热闹的魏军阵地,却有些走神。
司马懿用了六天的时间,从武关赶到了上洛,平均每天行程五十余里。这只比标准的行军速度快上那么一点点。魏霸相信,这不过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行军的前几天,他一直是按标准行程——日行四十里进军。
这和房陵之战时的司马懿大相径庭,却不是司马懿怯敌,而是司马懿的一种战术。
武关到上洛二百八十里,赶得再急,也就是抢先一两天的时间。司马懿宁愿用这一两天的时间来稳步推进,以一种泰山压顶的姿态,不紧不慢的来到魏霸面前,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强者的从容。重剑无锋,大巧若拙,手握强大的实力,我根本不需要赶时间,也不差这一两天,我可是按部就班的打败你。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正如司马懿在武关城外不急着攻城,而是用了十天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做攻城前的准备一样。
在上洛城外,司马懿同样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工作。
魏霸从武关撤到上洛,他自己打造的守城器械无法运来,所以只能一把火烧了。司马懿同样也不可能带着沉重的霹雳车、攻城车等大型器械赶路,所以他也只能到了上洛之后再现场制作。
这个过程,同样又是一个互相比较心理的过程。
看着数不清的敌军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伐木、析木,制造,调试,想着那些器械一旦打造好,就会推上战场,展开血腥的厮杀,这种一天天积累,一天天放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就像将一个死刑犯绑在那里,不杀他。却先让他看刽子手做准备工作一样,当那一件件带着血腥味的工具摆在他的面前,很多人都会在肉体受到创作之前精神崩溃。
擅长揣测人心的司马懿很显然明于此道。
魏霸虽然初经战场,对这些却也不陌生,不管是师父赵云还是老爹魏延。都对他讲过这些道理。仅凭他们讲过的。魏霸还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场面,毕竟听说是一回事,亲自经历又是一回事。他真正能够平静面对的原因是,在这方面。他比司马懿更有底气。
上洛的城墙不如武关坚固,可是他在上洛的准备却比武关更充分。霹雳车、连弩车更多,石弹、箭矢堆积如山,长安的作坊还在夜以继日的加工,源源不断的运来。他的战略储备远远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的。司马懿准备的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火烧武关城的原因。不是为了烧人,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优势。
摆在明面上的优势,远不如藏在暗中的优势杀伤力更大。
所以当司马懿企图给他施加精神压力的时候,他显得很轻松,轻松得近乎散漫。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大将风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自信从容。
经过撤退路的反击战,魏霸的将士们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邓芝虽然也用战绩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是与魏霸比起来,他还是略逊一筹,只能无奈的被魏霸夺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与魏霸并肩作战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魏霸能给他很大的帮助。不幸的是他只能沦为陪衬。
“子玉,在想什么?”邓芝慢慢的走到魏霸身边,背着手,看着远处的魏军。轻声问道。
“我在想……陇右的战事。”魏霸转过身,微微欠身。不管在将士们的心目中他是如何的少年英雄。在邓芝面前,他就是晚辈,这点礼节还是必须的。
“陇右……可真让人担心啊。”邓芝长叹了一声,眉心微蹙。“子玉,你觉得丞相能……取胜吗?”
“胜负各半吧。”魏霸说道:“从双方的情况来分析,都有优势,也都有劣势,就看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遏制对方的优势了。”
“其实,丞相如果退守陇山,优势就会大大的增加。”邓芝偏过头,看着魏霸:“你以为呢?”
魏霸没有立刻回答他。邓芝的意思很明显,不是猜诸葛亮会不会退守陇山,进入关中,而是问他欢迎不欢迎诸葛亮进入关中。他把赵广安排到陇山去,意思很明显,看似挡住魏军的退路,其实也是挡诸葛亮的退路。
不过,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就像门没有锁,只用一根树枝别住,挡君子,不挡小人。诸葛亮如果想进入陇山,赵广肯定会放行,就算他想挡,他也挡不住。
“我想,丞相不会退入关中。”魏霸也话里有话的说道。
邓芝又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欢迎你来,可是你真要来,我也不会撕破脸,把你拒之门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说法:诸葛亮自己不会愿意来。
这里面的微妙意思,邓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赵云在内,本来是个疑兵,是个牵制魏军主力的诱饵,诸葛亮在陇右的大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陇右丢了,本来当作弃子的关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获,那将来论功,该如何处置?魏家父子是荆襄系的不稳定因素,赵云是元从系的代表,而支持他们的又是汉中大族为主的部曲和关中的天师道信众,这些都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一半的胜机,诸葛亮就不会轻易退入关中,他势必会选择与张郃一战,击败张郃,进而夺取整个陇右,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再说了,在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胜率还不止五五之数。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邓芝也是这样认为的。张郃的骑兵突入陇右,看来很可怕,其实细想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可怕。千里奔袭,风险极大,粮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体力也会非常差,战力会大大受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更大于实际的作用。只要诸葛亮自己不乱了阵脚,顶住张郃的压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化不利为有利。而诸葛亮的心性之坚忍,邓芝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从建安十三年追随刘备开始,到章武三年刘备去世,诸葛亮真正的独揽大权,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与其说这是个危机,不如说是个挑战,更是个打破僵局的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诸葛亮和张郃谁更聪明。
这不仅是他们两人之间的较量,更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较量,甚至能决定以后几年、几十年内两国的国运。
邓芝沉默良久,最后说了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我们做的,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天意如何,看上苍是不是保佑我大汉了。”
魏霸不语。他不信老天,老天太忙,管不了这么多闲事。而历史上,汉这个国号虽然现在还没有亡,却也拖不了太久了。如果真有老天,只怕已经抛弃了大汉。能决定胜负的最后还是人。诸葛亮和张郃各有优劣长短,就看他们谁能把握战机,谁能取得这场胜利。
从历史来看,诸葛亮不是张郃的对手,可是现在历史变了,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不同于历史,似乎诸葛亮还要略占一些优势,结果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与诸葛亮与张郃之间的对决相比,魏霸更担心关中的安全。陇右丢了没关系,守住关中,这次北伐就不能算是失败。陇右孤悬千里,曹魏鞭长莫及,将来还有机会去夺。守住关中,才是根本。
然而,他现在却腾不出手去支援赵广,一方面他面对着司马懿和曹真的十多万大军,面对着整个魏国的反击,能支撑住已经是奇迹,根本不可能有余力再去支援诸葛亮。另一方面,现在的时机也非常不好,此时去,是支援诸葛亮还是坐山观虎斗?
与邓芝不同,魏霸对陇右的战局没什么信心,说是胜负各半,不过是安慰人心。在他看来,诸葛亮是正,张郃是奇,硬实力相差无几,可是论软实力,显然还是张郃这样的宿将占上风。战场之上,指挥官的临机应变非常重要,而这一点正是张郃之长,诸葛亮之短。
张郃没有后勤,利于速战速决,诸葛亮就耐久战吗?恐怕也未必。如果他想以守代攻,退守陇山显然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他没有退,那双方在这一点上就不分伯仲,谁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鹿死谁手?魏霸更倾向于张郃胜,虽然他并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毕竟他与诸葛亮的矛盾是内部矛盾,与曹魏之间的矛盾却是敌我矛盾。一旦陇右失守,关中将三面受敌,他肩上的压力更难以想象。
仅凭这两万正规军,三四万刚刚征召的新兵,面对曹魏的十几万大军的三面包围,他实在没什么底气。
唉,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到了这一步,后悔、犹豫等任何负面情绪都与事无补,他能做的就是开动脑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守住关中,哪怕是多撑一天也是好的。
因为他知道,现在不光是他撑得辛苦,曹魏同样也撑得辛苦。蜀魏鹬蚌相争,旁边还一个孙权等着做渔翁呢。大家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坚忍,谁能撑得更久一点,谁就有可能看到最后的胜利。
人与人之间有阴谋,国与国之间更多的是权谋,实力都是明摆着的,计谋可以一时抢占先机,却不可能一直掌握先机,最后较量的还是硬实力和双方处理危机的智慧。
第0213章 堂堂之阵
上邽城西,蜀军正在井然有序的出营列阵,平静得每天日常做的那样,每天早上起来,吃饭,出营,列阵,攻城,然后扔下一地的狼藉,收敛尸骨,回营。
即使张郃已经到了咫尺之遥,他们依然如此,看不出有太多的异常。
五千步卒,在上邽城西门外列阵,他们将一辆辆辎重大车推到阵前,卸下车轮,以巨大的车厢作为掩体。两个车厢之间,用铁链连接起来,连成一体,可以阻挡战马的冲击。
在辎重车的后面是一辆辆的连弩车。这些连弩车外面都罩着铁皮,两侧有两个巨大的轮子,看起来像是倒置的车轮。可是郭淮知道,那些是上弦用的转轮。这些连弩车射程不同,远的三百步,近的百十步,间隔摆放,射击的速度非常惊人。到目前为止,郭淮还没有搞清楚他们是怎么供箭的,这么快的射速,消耗的箭枝数量巨大,如果临时靠人一根根的摆放,根本来不及。
在连弩车的后面,安放着一架架高大的霹雳车,每架霹雳车相隔十步,由五个士卒负责。一个操砲手,两个上弹手,两个操轮手,配合默契,有条不紊。每架霹雳车的后面,都有两辆运送石弹的大车,轮流往复,及时的供应石弹和装满了油的陶罐。
这么多天的攻击,让郭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些连弩车和霹雳车,相比于这两大利器的杀伤力,蜀汉军的登城显然一点意思也没有。在石弹的打击下,上邽城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攻击后,已经破烂不堪,似乎随时都能倒塌。
天水太守马遵看着列阵的蜀军,脸皮不禁一阵阵的抽搐。每天的城池攻防战已经让他疲倦不堪,夜不能寐,眼圈每天都是黑黑的。
“使君,逆蜀又要攻城啦。”马遵有气无力的说道,不知道是提醒郭淮。还是告诉自己这个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郭淮背着手,摇了摇头:“不会。他们今天不会攻城。”
马遵愣了一下:“不会攻城?”他想了想,又高兴起来,用力的一拍手:“对了,张将军已经到了显亲。他们要撤了。可是……”他指指城外。张了张嘴巴,觉得有些想不通,蜀军这哪里要撤退的样子,他们分明还是要攻城嘛。
“他们不是攻城。也不是撤退,他们是要防止我们趁机出城。”郭淮苦笑一声,轻声叹息。
上邽城三面临水,出口只有西面,北面是渭水。南面是源自邽山的弁川水,在城东注入渭水。以前由上邽东下关中,要么西行再向北渡过渭水,取道陇山,要么由渭水东行,乘船直入段谷。诸葛亮围城百日,大大小小的船都被他搜走了,水路无法通行,他们要想走。只有向西。
诸葛亮把城西守住,上邽城就是一个瓮中之鳖。张郃是来了,可是他要想出城与张郃合击诸葛亮,就必须先面对诸葛亮布下的这道阵。
所以他说,诸葛亮今天不是攻城。而是以守代攻,把他看死在城里。不用说,今天他的主力肯定会以防备张郃为主。打败了张郃,就是掐灭了他们的最后一线希望。上邽城将不战自溃。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按理说,郭淮应该主动出击。配合张郃击败诸葛亮。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张郃也没有让他这么做,张郃只是让他守好上邽,待机而动,说十日内必破诸葛亮。郭淮虽然相信张郃的能力,可是他不知道张郃将如何做到,只能把这句话当成是鼓舞人心的宣传,通告全城。
全城的将士和百姓都很兴奋,可是他们这些高级官员对城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郭淮在等待机会。既然张郃不用他配合,他也不会主动去冒险。
正如郭淮所料,蜀军除了布下辎重车、连弩车和霹雳车的阻击阵形外,那些巨大的攻城车没有推到阵前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