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笑,当初南京临时政府信誓旦旦要求袁某遵守《临时约法》,现在竟然换成袁某千方百计要求各省遵守《临时约法》!

“遥想戊戌年变法失败后,德宗皇帝被囚禁在南海瀛台,但各种朝报奏章还是能看到的,任命各府道州县都必须引见陛辞,经他过目。而现在袁某想要各省当局在任命县知事时先呈报北京批准,居然被他们断然否决,还被他们斥责为专横。也就是说,袁某现在连各县知事姓名都不知道。老夫这个堂堂正正的大总统,论权力甚至不如一个被囚禁的皇帝。难道这就是实行民主共和后的国家法制?”

说到此处袁世凯不禁哈哈大笑,笑声带着难以掩饰的愤懑。眼中则透露出丝丝狠戾之色。

在民国元年,中国面临着诡异的局面,即一个极力主张中央集权的总统却统辖着一个实际上是联邦制的国家。而在这个国家里,以北方士绅为主体的民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强烈支持建立统一集权的国家;而以南方革命党为主体的民众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则主张各省自治。当然,他们不仅是主张,而且已经迈开了实际性的一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南北矛盾的不可调和。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尖锐对立的矛盾将逐步激化,促使南北双方各自走向自己的极端:北方政府将更加集权专制,南方则以暴力手段要求从北方统治下独立。最终军事实力占优的北方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并建立了洪宪王朝。——如果不是袁世凯复辟称帝的话,这个胜利很有可能是长期性的。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想透这些,孙元起终于明白为何袁世凯最终走上了称帝之路。在孙元起就任总理之后。这个问题也将摆到他的案前:究竟该如何应对南方各省要求的自治?或者说,多大程度上的各省自治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才能同时满足南北双方的要求?这是个博弈。

孙元起道:“在现今局势下,中国实行各省自治根本是死路一条,只会给外国列强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问题不是实不实行各省自治,而是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前提下留给地方多少自治权。”

袁世凯点点头。接着说道:“二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政党的关系。如果没有政党,虽然政府决策也会夹杂着个人私利,但大多时候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然而有了政党,事情却变得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只代表着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若是他们上台执政,则政府无法公平公正处理国家事务。在立法行政时肯定会偏向他们自己的政党,损害国家的利益;若是他们下台在野,则会利用各种阴私,千方百计攻讦政府,非得迫使政府倒台而后休,简直堪称祸乱之源“作为政党的渊薮,国会罪恶更是擢发难数!如果国家富强、民生安定,内无匪乱、外无强敌,国会倒不失为士绅参政议政、献言献策的机构。现在国家形势危殆,遇到某些急如星火之事需要尽快处理,他们却为各党私利在议会中相互扯皮,蝇营狗苟,丝毫不顾国计民生。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束缚陷害政府。对于这些,袁某已经经历多次;等百熙就任总理,也能亲身感受到这种苦痛!”

孙元起点点头:“确实如大总统所言,议会制度适合守成,而不适合创业;适合日常,而不适合应急。尤其是在中国议会制度还不完善、议员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遇到内政外交方面不适宜公开的事项,或者某些紧急事变的时候,议会几乎没有伸展收缩的余地,变成政府决策的一道枷锁。扯皮推诿现象估计也在所难免,甚至可能重现‘朝议未决,兵已渡河’的闹剧。中国推行政党、议会制度,任重道远啊!”

袁世凯:“百熙你是各省自治的标志性人物,又是新中国党党首,偏偏现在国家面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政党的问题,所以袁某对由你组阁的态度是五分赞成、五分反对。没想到你我居然英雄所见略同!既然如此,不如在你就任总理之后,你我挑选合适时机暂时废除国会,由你们新中国党一直执政。等将来国富民强,再重新开启国会。百熙你觉得如何?”

第四一六章人间随处有乘除

孙元起不禁愕然失色:“暂时关闭议会?这如何使得!”

袁世凯不以为意地摆摆手:“现在不着急回答。等百熙接掌内阁、总揽政务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不迟!”旋即又换了个话题:“如果袁某侥幸当选大总统,肯定会提名百熙为内阁总理,对于组阁人选百熙是否曾有所考虑?早作打算的话,到时可以省却无数麻烦。”

民国初年的政治架构和现在差不多,即国会选举总统,总统提名内阁人选并交国会通过。按照常理,总统应该由把持国会的第一大政党首领就任,像袁世凯这种丝毫没有政党底蕴的人物,根本就没有半点染指总统宝座的可能。可惜袁世凯虽然没有政党背景,但手中却牢牢掌握着全国最强大的地面军事力量——对于孙元起麾下的空军,恐怕北洋军也素手无策,只能蜷缩在战壕里被动挨打。——于是大总统的席位就被他提前预订了。

当然,只是预订,并非板上钉钉。

袁世凯觉得威胁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个是表面上和自己推心置腹、私下里却四处捣乱的孙文,另一个就是面前这位貌似谦卑恭敬、私底下实力却非常骇人的青年后辈。碰巧他们俩都姓孙,而且都和孙猴子一样能折腾,直把自己这个玉皇大帝折腾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要说两人谁的威胁更大,答案毫无疑问是孙元起。

孙中山最大的资本是名气和政党,但孙元起在这两方面同样不弱。比如名气。孙中山在南方各省、各国政界颇具声望,孙元起则在西部各省、各国学界具有非凡影响力。甚至在政界的地位也丝毫不逊于孙中山。而在政党方面,国民党虽说号称党众百万,其实里面一半以上都是水分,根本没有半点忠诚可言,而且正因为它党众芜杂,造成内部矛盾不断,战斗力锐减,甚至不如党员只有十万的新中国党。导致两者虽然党众人数相差十倍。但在国会中的席位却不相上下。

然而在军队、地盘、财力等诸多方面,孙元起都能甩孙中山八条街,何况孙元起还比孙中山年轻十岁!都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孙元起三十刚出头便已经出将入相,又有谁敢轻视呢?所以袁世凯把孙元起视为生平劲敌。

孙元起也不矫饰,当下把前几日与杨度一起拟定的内阁人员名单说了一遍。然后客气地谦让道:“孙某德能浅薄思虑不周,初步拟定的人选或有不合理之处,还请大总统多多指正!”

袁世凯心中也在暗暗盘算。

孙元起在名单中给了北洋系三个名额,分别是外交、陆军、农林,其中两个掌有实权,情谊不可谓不深厚!说到底毕竟还是新中国党组阁。自然不能让北洋系独霸天下,此外还要利益均沾,如今这般安排已经可以算仁至义尽了。但这和袁世凯心中设想的方案仍是有不小的差距。

在袁世凯的憧憬中,最好是在内阁中占据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四个席位。当然,连袁世凯本人都觉得这太过奢望了。如果退一步的话。他愿意首先放弃海军。尽管袁世凯曾兼任过北洋大臣,但在他看来。中国的海军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早在洋务运动之初,见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厉害,又初步明白海疆重要性的官场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兴办海军、保卫海防的建议。尤其是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的发生,引起朝野的极大震动,从而引发了晚清史上著名的海防大筹议。随后,清政府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办南北洋水师的计划。经过大力兴资建设,初步形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相对独立的水师。

十年之后,中法战争爆发。

在马江海战中,被寄予厚望的福建水师一败涂地,11条舰船全军覆没。随着战火蔓延,南洋水师也遭受池鱼之殃,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为何筹建海军十年依然毫不足恃?最终得出两条原因:一是国家不够重视,二是装备相对落后。有惩于此,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1885)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即民国初年海军部的前身),专门负责海军事务,同时决定从北洋水师着手,训练一支装备先进、足以拱卫京畿的海军。

又是整整十年过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前后投入三千万的北洋水师一败于丰岛,再败于黄海,最终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重蹈了福建水师的覆辙。北洋水师训练十年,投资巨万,结果却如此不堪一击,使得甲午战败之后朝野上下人人痛诋海军误国,甚至认为花费巨资建设海军本身就是个错误,致使全国都失去了重建海军的信心和热情。为此,清政府不仅取消了北洋水师的编制,还裁撤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随后的几年里,清政府或许也曾有意振兴海军,但背负着《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根本难以筹措购买舰船的大笔经费,只好无奈作罢。而且列强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掀起了瓜分中国港湾的狂潮,旅大、威海卫、胶州湾、广州湾、九龙半岛等优良港口先后被各国强租,中国海军甚至连一个停泊军舰的基地都找不到。尽管如此,北洋作为京师的门户,终究还是需要水师作为藩篱的,那么这个藩篱仅仅是心理安慰也好。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是挤出家底买了几艘勉强敷用的舰艇,拨付北洋使用。

或许大清水师真是流年不利,北洋水师刚有一丝起色,又发生了庚子国变。

在八国联军入侵过程中。有4艘鱼雷艇被联军掳走、2艘驱逐舰被大卸八块,北洋水师元气大伤。重建海军再次遭受沉重打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军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1906年清政府将兵部改为陆军部,次年只在陆军部下设立一个海军处,专门负责海军事务。

直到1909年,年轻气盛、志大才疏的载洵决定祖先遗志管理水师,并与军中宿将萨镇冰一道担任筹办海军大臣,开始了兴复海军的宏伟计划,海军才勉强振作起来。俗话说得好:“朝中有人好办事。”有了洵贝勒主事。海军经费也明显宽裕起来,又陆续从西方购进了12艘军舰。虽然这些军舰吨位小、样式旧,装备性能落后于时代,但对于严重缺乏军舰的中国海军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转眼到了辛亥年,革命爆发。

以载洵的观点看来,这么些年来大清对于海军投入那么多,海军在卫国战场上却是逢战必败。不仅没能报效国家,反而拖了国家后腿,着实愧对政府花出去的那一堆堆白花花的银子。此时面对南方战斗力只有5的渣渣,难道不该奋发神威,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叛乱?然而现实却是,大清水师数十艘舰艇分期分批次宣布易帜起义、拥护共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革命党的怀抱。直气得载洵跳脚大骂。

虽然海军很重要,但目前来看,投资巨大,收效甚微,而且各艘舰艇装备相对陈旧。海军官兵又没有丝毫的忠诚可言,根本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在袁世凯心目中。海军完全就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既然孙元起想要接手,那就给他好了!

不过内务、财政、陆军都是炙手可热的席位,孙元起未必有那么慷慨。如果还要退一步的话,袁世凯会选择让出内务部。因为内务部总揆国内民政,向来是总理的禁脔,担任内务总长的都是总理的亲信,只怕孙元起也概莫能外。若是在内务总长人选上较真,孙元起肯定以为他是有什么企图。袁世凯又何必去触这个霉头?

袁世凯真正势在必得的是财政、陆军两部,只要有钱有兵,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得?然而孙元起只满足了他一个要求,即任命鄂军都督段祺瑞为陆军总长,这里面还有调虎离山的味道;却把财政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然后送来一个外交总长的席位。当然,外交也很重要,由此也足见孙元起的诚意,不过这却并非袁世凯所需。

自从政以来袁世凯便注意与各国打好交道,经常与各国驻华公使举行会晤并馈赠礼品,私下的交情非常良好。那些可以解决沟通加以解决的外交问题,早就在私底下谈好了,哪用上外交部、谈判桌?真正送给外交部处理的,都是处理不了的棘手活儿。既然如此,要不要外交总长的席位又有多大关系?

不过袁世凯转念又想:组阁执政的新中国党又占了哪些职位呢?内务部是当然之选,海军部是鸡肋,工商部是搭头,只有财政部才是孙元起想要争取的目标,根本不算过分。如果自己和他索要财政总长的席位,会不会激化矛盾呢?

在这一瞬间,袁世凯心中千回百转,才沉声答道:“看得出来百熙为拟定这个方案花费了不少心思,既要注意权力平衡,又要极力争取各方都相对满意,真是辛苦你了!虽然方案不是尽善尽美,但老夫一时间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等过些时日,老夫考虑完后再给你答复吧?”

这不是“经查无果,事出有因”的节奏么?

孙元起还是恭声答应,然后起身告辞。

以后的几天里,袁世凯帮助解决了宋教仁参议员的身份,却再也没提组阁方案的事情,而国会正式召开的日子已经到来。

第四一七章七雄戈戟乱如麻

1913年4月8日,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临时参议院也于同日宣告解散。

之前临时国会只有参议院一家,议员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一直借用前清资政院旧址办公。——当然,这个地盘原先也不是资政院的,而是京师法律学堂的校舍,因为京师法律学堂与京师法政学堂、京师财政学堂合并组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这个校舍就空了出来,正好改为资政院会场。——现在正式国会却有参议院、众议院两家,人数已经逼近千人大关,自然不可能再挤在一起开会。

早在去年国会选举之初就有聪明人想到了这一点,报经内阁和大总统府批准后,决定人数较少的参议院仍然使用前清资政院旧址办公。至于人数较多的众议院,则利用资政院东侧的原财政学堂校舍改建成一座会堂,作为众议院的办公地点。会议首日就选在这里召开。

这一日风轻云净阳光和煦,京城大街小巷都悬挂着五色旗,颇有后世国庆节的氛围。从上午9时起,议员们就身着特制礼服,陆续来到众议院新落成的会场。孙元起作为中央学会会长、社会名流,也被应邀列席典礼。

午前11时,国会开幕典礼正式开始,拱卫军鸣放108响礼炮以示致敬。随后筹备国会事务局委员长施愚报告国会召集经过,并代表全体议员公推议员中年事最高的云南参议员杨琼担任会议临时主席。

话说杨琼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据说是少数民族(白族)。不知道是时乖命蹇考场蹉跎,还是后知后觉大器晚成。直到四十五岁时才勉强考上举人。要按现在的公务员招考条例,纵使他有博士学位,也会被挡在门槛之外。好在清朝对公务员的年龄要求比较宽松,他顺利进入仕途,并担任晋宁州学正等职。

但他很快又从官场脱身,转而投身教育事业。庚子国变后,全国大举兴办教育,他已经年近六旬。依然奉命出使日本考察学务,并从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毕业,回到云南继续从事教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孙元起倒很想邀请他到经世大学做以场演讲,好好谈谈他的求学经历,让学生们真实体会到什么叫“学无止境”、什么叫“老当益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