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宋-十字-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似乎没有想过,司马光这面旗帜,是为什么而存在的。
新党与旧党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张方平出外,韩琦削职、范镇罢官、司马光请辞……石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与我的记忆完全相符。」
但历史也一定出现了小小的偏差。《论语正义》的发行;在石越的点拨下,唐康等人顺利通过了省试;唐甘南带着大批工具远赴杭州,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棉纺工业……
「子明。」桑充国匆匆的脚步,打乱了石越的思绪。
石越站起身来,将竹竿丢到一边,笑道:「长卿,有事吗?」
「有个大人物要见你。」桑充国嘻笑道。
「哦?」石越淡淡地应了一声。
桑充国重重拍了一下石越的肩膀,笑道:「你不想知道是谁吗?大前天是苏辙,前天是王相公的弟弟王安礼,昨天居然是侍御史陈襄,今天,猜猜看是谁?」
「啊?我们家以前来个知县,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呀……」梓儿在旁边讶声道。
石越被梓儿天真的惊叹逗得一笑,在身上胡乱擦了一下手,无可奈何地说道:「凭他是谁,总是不能不见,是吧?」
桑充国笑道:「只怕确是如此,看曾布的神态,竟是非见你不可。」
「啊?」石越霍地盯着桑充国,问道:「你是说曾布曾子布?」
桑充国倒被石越的神态唬了一跳,「正是曾布。」
「王安石最坚定的追随者、新党的核心成员……」石越的心中闪过几个名词,「我去见见他。」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它历史的宿命。但是,我来了,历史就还有机会。
石越不会错过任何一次亲身了解王安石的机会。从曾布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王安石;正如从王安礼身上,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王安石。
「《论语正义》在下已经拜读,十分钦佩。请恕在下冒昧,不知足下以为如今国事如何?」
桑府后花园水榭之上,石越和略显瘦小的曾布把酒论政,桑充国等人则在一旁作陪。酒过三巡之后,曾布开始投石问路。
「诚如王相公《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所说,现今大宋,隐患重重,若励精图治,则是贤臣良佐大有为之日,非守成之时也。」石越不假思索地回道,措辞却十分谨慎。
「那么,以石公子之见,若要励精图治,当以何事为急务?」
石越微微一笑,此时他已知曾布来意,当下朗声答道:「在下浅见,以为本朝之弊有三:冗兵、冗官、吏治。自当以此三者为急。」说完,凝眸注视曾布的反应。
曾布果然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公子的话虽然有理,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关键所在,若依下官之见,则其关键只在理财。」──这分明便是王安石的论调,「国家不可以无兵无官,若有善于理财之人,那么充足的财政收入,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石越不过是抱着试探的目的,自然不去与他争论。不置可否地一笑,反问道:「曾大人,难道吏治的问题,也可以用理财来解决吗?」
「吏治之事,国家自有成法,只须依法而行,并无大碍。」曾布轻描淡写回答道。
「然而在下却听说,要治理一个国家,就需要有贤臣,如若地方守吏与各部监官员不贤,虽有良法而不能行。」
「不错,不过这个问题,王相公却早已解决。」曾布面有得色。
石越怔道:「恕在下孤陋寡闻,还请大人明示。」
「王相公派遣四十多个提举官察行天下,地方官岂敢执行不力?」曾布洋洋得意地说道。
石越心中不自禁地苦笑,「靠四十个人,就可以解决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吗?」
只是自古以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与曾布相交未深,便不敢以肺腑相托,只淡淡一笑,道:「原来如此。」
唐棣性格耿直,却忍不住冷言问道:「曾大人,这四十余人若是有一、二奸邪之人,与地方奸吏上下其手,那么一路百姓,岂不要遭殃了吗?
「况且学生在江湖市井之中,也听闻地方官吏专以苛刻为急务,只怕有违王相公本意……」
「毅夫,如何可以以偏概全?」石越不料唐棣如此直言不讳,怕他因言惹祸,连忙出言制止。
曾布摆摆手笑道:「无妨,唐公子说得也是不错。奸人自古皆有,不过以王相公之明,他用的人,断不会有奸邪之辈。况且朝廷还有监察御史……
「子明,王相公的才学,实可与孟子相俦,当今皇上又是英明之主,与王相公君臣相得,千古以来,唯刘先主之遇孔明可以相比。」
曾布说得兴起,竟直呼石越的表字,倒似相熟朋友一般,一面又向众人说起王安石的学识。
王安石治《老子》和《孟子》,本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学问自然非比寻常,因此曾布说到精妙之处,颇让众人赞叹不已,只有石越这个现代人,对这些却天生免疫。
自此之后,曾布竟频繁来往于桑府,石越也回访过几次曾府。
二人私交日见亲密,曾布对石越的才华、见识十分佩服,石越却是刻意要从曾布、王安礼等人身上,了解王安石的为人与政见。但是每次长谈,都只能带来更多的失望。
石越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提出关于新法的种种建议,曾布却似乎认为,王安石的措施已经相当完美,虽然对石越表示赞赏,实际上却毫不重视。
石越装作不经意地说起,变法必然牵涉到多方利益,须审时度势,有时用猛有时用宽,宽猛相济才是上策。
不料,曾布丝毫没意识到,石越是委婉地说,他们推行新法过于「猛」了。
石越又说起如何调和与旧党的关系,让新法顺利推行,曾布却认为,只要用「征诛」之术,学习商鞅的果断与坚持,新法就一定能大行于世;又以为王安石和皇帝君臣相知,根本没有妥协的必要……
石越的心,在一点一点往下沉。
新法的支持者们,似乎普遍有一种神经质的反应──若有人提醒他们要小心奸人,他们马上就怀疑有人意图诬蔑他们,找借口攻击新法;若有人说老百姓认为新法不便,他就说这是「流俗」,不必在意,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若有人说士大夫反对新法,他就说这是「顽固、迂腐、不读书」……总之天下的道理,一定是新党正确。
石越谨慎地判断着──他知道,政治上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次选择错误,终身皆有污点。轻易地投入王安石阵营,将来想反出新党,不仅旧党认为自己反复,新党也会认为自己是叛徒,打击起来,必然更加不遗余力。
石越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的触角,猛然发现自己碰上的东西很危险,立刻就机敏地缩了回来。
一个曾布已如此固执于新法的正确,号称「拗相公」的王安石又当如何呢?
也许曾布等人,不过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偏激,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旧党往往针对一些小事情,就极力地扩大化,攻击到新法的全部,而新党由此也变得格外地护短,几乎任何来自新党之外的意见,都听不进去。
如果自己进入新党之中,或者说话就更容易被接受……
但是,石越终于不敢冒这个险。将一切寄托在王安石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这种未知之上,不是石越的性格。
不过,石越也清楚地知道,他现在没有任何对抗王安石的资本。
短期之内,任何激怒王安石的行为,都属于政治自杀。保持中立,回到自己的计划之上,慢慢地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石越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
与王安礼的交往,更加坚定了石越的决定。王安礼行事谨慎、顾虑周详、议论明辩,石越也自叹不如,二人谈论古今大事,很是相得。
王安礼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又有什么把握做得到?人家毕竟是兄弟!
石越记起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信中司马光直言「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明显针对吕惠卿,可是,王安石却置若罔闻。
几十年相交的好友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又凭什么能做到?他绝对不敢拿自己的野心,去赌王安石的性格。
石越从此刻意做出一种淡然的样子。
他知道,在古代中国,伦理被强调到了一个过分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崇高的道德声誉,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而淡泊功名,则无疑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崇高的道德素质。
石越深深地明白,道德上的声誉,比出色的才学更能够保护自己,并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这一点,甚至许多古人都不明白。
就在之前三十年以内的时间,便有过一个成功的例子。
现在执政的王安石,就是依靠道德声誉与才学声誉,二者互相作用,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才得到当今皇帝的一再超拔。
石越也许已经决定,他将向王安石学习一下成名之道。以他表现出来的才华──虽然依赖的是超出千年的知识积累,但在当时,却已经足够支持他赢得更多的声誉了。
「我需要比王安石做得更出色,因为我不能学他等上三十年。」
此时的石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他的确不需要学王安石等上三十年,三月分的殿试的集英殿唱名,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三月壬子,集英殿。
赵顼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殿试官、省试官以及宰臣、馆职等一众大臣入殿侍立,八百二十九名正奏名(注十四)举人,则在殿门之外静候着。
唱名仪式庄严、隆重,也有条不紊。
编排官们早已将殿试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在御座的西面。他们将试卷拆封,转送给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与宰相一起对展进呈皇帝。
赵顼亲口宣读了叶祖洽等前三名举子的姓名,站立在阶下的军头司,便紧接着一重一重地传唱出去。
被唱名的举人高声应答,进殿谢恩,然后赵顼亲自询问他们的乡贯生平,给敕赐第,并赐予绿袍、笏,表示他们从此正式成为了大宋的官员。
然后,从四甲起,便转由宰相唱名,举子们也不再进殿谢恩了。
赵顼机械地听着宰相陈升之念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他挺厌烦这种形式,但是他也知道,这种形式必不可少。读书人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的荣耀!
忽然,年轻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
「四甲第八十一名,成都府唐棣──」
「四甲第八十一名,成都府唐棣──」军头司高声喊道,一重一重地传出殿外。
唐棣连忙跪倒,高声应道:「臣唐棣!」
名次排在前面的陈元凤,充满优越感地望了唐棣一眼,忽然,殿中传来了出人意料的声音:「宣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入殿觐见!」
数千道艳羡的目光,一齐聚集在这四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上,每个人都在心里想着:「这就是《论语正义》的作者吗?」
唐棣等人也想不到皇帝会亲自问起,巨大的荣耀竟让四人慌得手足无措,好不容易才勉强控制住激动的情绪,在万众瞩目中走入集英殿内,叩首跪安。
四人此时绝对不知道,如果嫉妒的目光可以杀人,他们只怕早已被陈元凤的眼神杀死。
赵顼细细打量四人,温声问了乡贯简历,方笑道:「《论语正义》可是诸卿所着?」
唐棣连忙答道:「回陛下,臣等不敢欺瞒,《论语正义》其实是石越一人所着,臣不过编排之功,具名书页,心中实感惭愧。」
「啊?」殿中响起细微的惊讶之声。
《论语正义》由这几个年轻人合着,已经让人不可思议,此时说是一人所写,更是惊世骇俗。除了王安石、苏轼以外,殿中众人无不吃惊。
赵顼连忙追问其中原委。
四人之中,李敦敏答对最为机敏,于是,便由他把前事说明。
一时间,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在举行着殿试传胪(注十五)大典,集英殿中一片寂静,只听得见李敦敏娓娓而叙:石越如何出现,如何大相国寺相识,如何改进棉纺机、木活字印刷术,如何写《论语正义》……直把赵顼与众大臣,听了个目瞪口呆!
赵顼在御椅上嘴唇微动,喃喃说着什么──只有靠得最近的内侍,才听得清皇帝念叨的,是「奇才」二字!
第二天,王安石去见皇帝时,便在袖子里悄悄放好了一份奏章,他准备推荐石越,参加茂材制科考试(注十六)。
王安石从《论语正义》表露出来的思想、曾布和王安礼对石越的评价、以及唐棣等人的省试、殿试策论分析,认为石越是支持变法的。
虽然曾布说,石越对于新法一直不置可否,但是,王安石很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赵顼的心情似乎不错。王安石一来,他就递过几个奏章给他看,却也都是推荐石越试茂材科,请朝廷特开制科的。
王安石心中不由得泛起几分不悦,这几份奏章分别是陈襄、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所进。
赵顼兴冲冲地说道:「这个石越不过二十多岁,就有这般才学,实在是罕见。
「苏轼说他身世可悯,可是见识与气度,皆为人所不能及。既然依例石越不能参加科举(注十七),那就为他开个特科吧。卿以为如何?」
王安石心中有一种被人拔了头筹的不痛快,不过,既然自己本意也是想举荐的,那也没有必要刻意的反对;只是他骄傲的个性,让他耻居人后,当下淡淡说道:「臣无异议。」袖子里那份折子,自然不用再提。
此时君臣二人,还有更要的事情要谈。
三月分的科举考试中,新党和旧党的明争暗斗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忠实反映了汴京朝政的现实。
自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昔日的好友与支持者,一个接一个地走到他的对立面。
同时,以王安石亲自推荐的御史中丞吕公着为首,监察御史里行(注十八)程颢、张戬,右正言李常、孙觉等一大批御史台与谏院官员,屡屡上书,指摘新法的过失。
其中言辞激烈的人,更是将新法贬得一无是处,罪大恶极,对于王安石与枢密副使韩绛一起领导的新法核心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是深恶痛绝。
只是,御史台与谏院官员批评宰相,就算是当面弹劾,宰相也只能谢罪而已,这已是宋朝的传统。因此王安石也无可奈何,只能交给皇帝处理。
去年王安石曾经用「征诛」之术,把一批敢为仗马之鸣的官员给贬出朝廷,没想到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看来,如果不把御史台彻底控制住,终究是不行。
但是,御史的任命权,却在皇帝手中……
想到这些烦心的事情,王安石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去想石越了。
宣诏的使者来到桑府的时候,桑家上上下下都吃惊不浅──虽然苏轼事先知会了石越,但是,石越似乎根本没往心里去。
此时使者真得临门,商家富户不比品官之家,也只能草草在院子里设了香案,跪听接旨。
诏书是一篇骈四俪六的大文章,石越若非事先听苏轼说过,几乎要听不懂这诏书是让自己去应试茂材制科的。
使者摇头晃脑念完之后,便静等着石越领旨谢恩,然后自己好讨喜钱。
不料等了半晌,石越一点动静都没有,他这才把一直盯着天空的眼神向地下看去,石越竟然不见了!
使者暗呼道:「糟糕!」上个月司马光拒不接诏,害得给他宣诏的仁兄跑了九次,现在这一位,看样子,又是不打算接诏了。
使者无可奈何地左右顾盼,见到桑俞楚年纪最大,便对他说道:「这位,快去叫石公子出来领旨吧──咱家好回去交差。」
桑俞楚也不知道石越打的是什么主意,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心里计较半天,朝管家桑来福使了个眼色,桑来福连忙拿了一贯钱过来,悄悄塞到使者手里。
使者拿手一掂,知道有一贯左右,说话便客气了几分:「就盼石公子别让咱家为难。」他知道,若是石越不奉诏,他也奈何不得。
不料没多久,石越又出来了,他将一片折纸递给使者,跪下说道:「草民石越,劫后余生,无父无母,不祥之身,实在无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