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腥的盛唐-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令天下。请朝廷再拨一个月的粮食,臣定为陛下讨平李怀光。”
一个月的粮食?
朝廷再穷,这一个月的粮食总还拿得出来吧?
德宗咬了咬牙,同意了马燧的要求。
就在德宗朝廷勒紧裤腰带,准备对李怀光发起最后一击的当口,又一场近在咫尺的兵变爆发了。
七月初,陕虢(治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夺取了兵权,并要求朝廷授予他节度使旌节。
同时,达奚抱晖还暗中联络李怀光的麾下骁将达奚小俊,请其率部进入陕州协防。
德宗得到消息,差点瘫软在地。
此时此刻,无论哪个地方叛乱都不会给德宗造成这么大的打击。
因为,陕州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理位置。
首先,陕州、长安、河中三个地方,大致处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上,陕州在东,长安在西,河中在北。也就是说,一旦达奚抱晖与李怀光联手,那不仅意味着朝廷征讨李怀光的战争将功亏一篑,而且这两支叛乱力量必将形成掎角之势,对长安构成严重威胁。
更要命的是,陕州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是江淮粮运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一旦达奚抱晖扼住这个咽喉,就等于掐断了朝廷的生命线。如今朝廷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了,陕州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这不是把德宗朝廷往死路上逼吗?
怎么办?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是不可能两面开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个能人赶赴陕州,用最小的代价平定陕州的叛乱。
可是,什么人才能担此重任呢?
德宗忙不迭地找来李泌,说:“陕州的重要性你也知道,眼下这种情况,只能麻烦你跑一趟了。”
七月八日,德宗任命李泌为陕虢都防御使兼水陆转运使,准备派神策军随同李泌前往。他问李泌:“你需要多少人?”
李泌答:“我一个人就够了。”
德宗大惊:“单枪匹马怎么进得去?”
李泌说:“陕州之人,历来很少抗拒中央,如今作乱者,实际上只有一个达奚抱晖。如果我们大兵压境,陕州必定闭门抵抗。我现在单人匹马前往,他若出动大军,只能被人当成笑柄;若派一两个小将来杀我,未必不会被我策反,反而为我所用。要是陛下实在担心臣的安全,只需做一件事:现在马燧还在朝中,陛下可让他跟我同日离京,一起走一段路,陕州方面畏惧马燧的河东军,担心日后被其讨伐,肯定不敢随便加害于我,这也是一种造势。”
德宗还是放心不下:“话虽如此,可朕正准备重用你,宁可失去陕州,不可失去你。算了,朕还是派别人去吧。”
李泌摇头:“他人必定进不了陕州。如今事变刚起,众心未定,还可出其不意,挫败达奚抱晖的阴谋。若派别人去,一旦犹豫迁延,让达奚抱晖控制了局面,事情就不好办了。”
见李泌一再坚持,德宗只好同意。
当然,李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在单枪匹马去闯那个龙潭虎穴之前,他必须先做一件事。
第二天,李泌召见了陕州驻京办的官员,说:“皇上知道陕州最近在闹饥荒,所以任命我为转运使,目的是想调度一部分江淮粮食用以赈灾,没有别的意思。至于达奚抱晖,朝廷将考察他的表现,要是没什么问题,很快就会授予他节度使旌节。”
达奚抱晖安插在京城的间谍马上把朝廷的意思传了回去。达奚抱晖听了,惴惴不安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
放出消息后,李泌对德宗说:“如此一来,陕州军民渴望赈灾粮,达奚抱晖渴望节度使旌节,他们尊重我还来不及,怎么会杀我?”
德宗闻言,对李泌的智慧大为佩服,连连称善。
七月十五日,李泌和马燧同日离京。
东出潼关后,李泌发现,达奚抱晖始终没有派出一个将领来迎接他。相反,一路上倒是看见了不少乔装打扮、形迹可疑的人。李泌知道,那是达奚抱晖派来打探情况的间谍。
抵达陕州的前一晚,李泌入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曲沃镇)。当天晚上,李泌住宿的驿馆突然来了一大帮人。李泌开门一看,原来是陕州的文武官员,他们不等达奚抱晖下令,便忙不迭地跑来向天子特使示好了。
李泌在心里对自己说:“吾事济矣!”
次日,在距陕州十五里处,达奚抱晖终于前来迎接。李泌对他的保境安民之功称赞了一番,说:“目前军中有一些风言风语,你不必介意。皇上说了,你们的官位和职务都不会变动。”
达奚抱晖闻言,又吃了一颗定心丸。
进入陕州后,当地的文武官员纷纷请求与李泌私下面谈,都被他婉言拒绝。李泌放出话说:“更换统帅之际,军中难免有些不实的传言,这很正常。既然我奉天子之命前来,那些传言也就毫无意义了。所以,有些话你们没必要说,我也没必要听。”
李泌很清楚,之所以有那么多陕州官员主动去迎接他,现在又有这么多人想私下会面,无非就是想通过他向朝廷表达忠心,同时与达奚抱晖撇清干系,洗脱叛乱的嫌疑。换句话说,自从他李泌进入陕州的这一刻起,陕州的文武官员就已经不看达奚抱晖的脸色,而是通通看他李泌的脸色了。
既然如此,李泌就有理由得出结论——达奚抱晖的兵变完全不得人心。说白了,现在的达奚抱晖基本上就是个光杆司令,要拿掉他可谓易如反掌!
到达陕州的第二天,李泌就毫不犹豫地跟达奚抱晖摊牌了。
他单独接见了达奚抱晖,一开口就说:“你知道吗?我现在就可以杀了你!”
达奚抱晖大惊失色,额头瞬间爆出冷汗。
“不过,我不会杀你。”李泌慢条斯理地说,“我不杀你,并不是爱惜你这个人,而是担心以后凡是出现类似事件的地方,朝廷派遣的将帅都无法顺利赴任。所以,我今天饶你一命,但你必须替我准备酒菜、纸钱,出城去祭奠前任节度使。祭奠完后,随你去哪里都行,可千万别入关,等你找到了安身之处,再暗中回来接你的家眷。你若按我说的话做,我可以保证你没有任何麻烦。”
这一席话听完,达奚抱晖的全身已经被冷汗浸透了。
其实他也知道,李泌是有把握说这些话的。从这两天陕州绝大多数官员的表现来看,不难证明这一点。当然,他也未尝不可以豁出去,跟李泌拼一个鱼死网破,但是胜算显然很小。所以,除了按李泌所说的话做,他已别无选择。
达奚抱晖当天就潜逃了。
李泌离京之前,德宗曾经交给他一份七十五人的名单,里头是根据情报确认的参与兵变的文武官员。李泌驱逐达奚抱晖、顺利接管陕州后,德宗马上要求他把这七十五人都杀了。然而李泌坚持没有这么做。数日后,德宗又派遣宦官前来催促。李泌无奈,只好把兵马使林滔等五个参与兵变的主要将领押解入京,并恳请德宗赦免他们的死罪。
德宗给了李泌面子,把林滔等人流放到天德军去戍边。但是一年多后,德宗还是命人把他们杀了。
达奚抱晖亡命天涯后,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当李怀光麾下骁将达奚小俊按照前约,领兵来到蒲、陕边界时,得知李泌已经接管陕州,只好悻悻然引兵而回。
李泌就这样凭着他的智慧和胆识,成功化解了一场拥兵割据的潜在叛乱。他单枪匹马平定陕州的故事,堪称孤胆英雄的传奇。
贞元元年七月下旬,关中大旱,灞水和浐水几近干涸,长安的所有水井都汲不出一滴水。与此同时,早已不堪重负的帝国财政也走到了最后关头,财政总监哭丧着脸向德宗奏报——宫中和朝廷的经费,总共只够维持七十天了。
七十天?
德宗的脸色在一瞬间苍白如纸。
难道堂堂的大唐朝廷,七十天后就要宣告破产了?
八月初二,德宗紧急下诏,宣布自即日起,但凡不是紧急和必要的开支,必须全部停止;同时,朝廷内外的所有冗员,也要一并裁撤。
德宗不得不再次勒紧了裤腰带。
此时此刻,作为大唐立国一百六十多年来最穷的一个天子,李适只能默默向天祈祷——希望朝廷能够在这七十天内彻底平定李怀光,希望自己能够在破产之前看到来自四方的贡赋和财帛……
【胜利:一种“否极泰来”的假象】
马燧回到前线的时候,心情是很不轻松的。
因为朝廷按照他自己主动立下的军令状,只给了他最后一个月的粮食。如果不能在这最后的期限内平定李怀光,不仅他本人要入朝向天子请罪,而且天子也将不得不向李怀光妥协。倘若如此,那他马燧的前程就彻底毁了。
所以,他现在必须和时间赛跑。
当时,官军正面最顽固的据点就是河中骁将徐庭光据守的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东),“长春宫不下,则怀光不可得”。(《资治通鉴》卷二三二)此地守备甚严,浑⒙嬖獠恳讯云湮Чグ肽甓啵词贾瘴茨芮敖氩剑艏绦抗ィ峙乱彩强跞粘志茫鹚狄桓鲈拢俟肽暌膊患媚艽蛳吕础�
如果绕开长春宫直取河中,倒也不是不可行,但就怕被徐庭光抄了后路,到时候非但不能速战速决,反而会落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因此,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徐庭光达成协议,让他按兵不动,然后官军绕过他直取河中。李怀光一完蛋,长春宫自可不战而下。
可是,要怎么才能跟徐庭光达成协议呢?
马燧决定亲自去和他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随后,马燧单枪匹马来到长春宫城下,向城上喊话。徐庭光素来敬重马燧,旋即带着麾下诸将来到城头上,向马燧遥拜。
马燧知道,徐庭光为人忠义,却被迫处于朝廷和李怀光的夹缝之中,虽然跟着李怀光造反,但心里并不好受。凭着这一点,马燧相信自己一定能说服徐庭光。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马燧发出试探,向城上喊道:“我从朝廷来,可全权代表天子,你们可西向受命。”徐庭光等人一听,立刻以觐见天子之礼向西遥拜。
马燧一看,心里就有数了,接着大声喊道:“自安禄山叛乱以来,朔方军转战南北,为国建功,迄今已三十年,为何一朝与朝廷为敌,自取灭族之祸?你们今日听我一言,不仅可以免祸,还可得到富贵。”
徐庭光等人默然不语。
马燧突然拉开胸前的衣襟,厉声高喊:“你们既然不信我的话,为何不拔箭射我!”
徐庭光悚然动容,他身边的将士已经有人跪伏在地,低声发出啜泣。见此情景,马燧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最后说了一句:“这场祸乱是李怀光一个人的责任,你们无罪。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将率部直趋河中,希望你们固守城池,不要出战。”
徐庭光听懂了。
马燧的这个计划,是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的最好办法,也是帮助他徐庭光摆脱两难处境的最佳策略。徐庭光和左右将士对视一眼,随即异口同声地大喊一声:“诺!”
李怀光的末日就这样降临了。
八月十日,马燧与浑⒑位返炔咳乒ご汗纸估楸ぃń裆挛骱涎粝啬希贸鞘亟精暤奔绰适鼐甙偃送缍怠5碧煲估铮罨彻獾弥倬丫搅搜燮さ紫拢琶γ巳计鸱榛穑勺ぴ诤又懈浇母鞑勘砣词贾彰挥芯倩鹣煊Α�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次日,徐庭光料定李怀光败亡在即,遂下定决心归降,其部众大声欢呼:“从今往后,我辈又是天子臣民了!”
八月十二日,马燧率领各军迅速进抵黄河西岸,河中大恐。城中将士早就厌倦了这场战争,遂惊惶奔走,继而谣言四起,一会儿说:“西城已经投降了!”一会儿又喊:“官军攻进东城了!”片刻后,河中城上就纷纷打出了写有“太平”字样的旗帜。
这是什么旗?
降旗。
最后的胜利竟然得来全不费工夫,让马燧等人颇有些喜出望外。
与此同时,一直心怀侥幸、苟延残喘的李怀光终于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一条白绢抛上房梁,打一个结,然后把脑袋伸进去……
李怀光自缢当天,一向反对他发动叛乱的长子李璀亲手杀了两个弟弟,随后自杀。河中大将牛名俊砍下李怀光的首级,率众出降。
马燧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河中城。
从他离京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天。也就是说,只要再过三天,他的部队就断粮了。此时,河中城内尚有守军一万六千余人,假如他们拼死抵抗,马燧非但不会这么快取得胜利,而且还会因粮饷不继而被迫撤退。
倘若如此,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全然不同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燧最后入据河中的军事行动虽然是一场兵不血刃的完胜,但同时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险胜。
马燧进入河中后,将死心塌地追随李怀光造反的大将阎晏等七人全部斩首,其余将士一概不问。
至此,河中之乱宣告平定。
在李怀光败亡之前,亦即这一年六月,幽州的朱滔在惶惶不安中一病而死,其麾下大将刘怦在部众的拥戴下接过了军政大权;七月,朝廷任命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九月,刘怦又患病身亡,德宗随即下诏任命刘怦之子刘济代理节度使。也就是说,差不多与河中平定的同时,作为叛乱重灾区的河北也总算是消停了。
接下来,德宗朝廷要对付的最后一个敌人就是自称楚帝的李希烈了。其实,随着各方叛乱的相继平定,势穷力孤的李希烈分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
这一年岁末,让德宗李适望眼欲穿的四方贡赋(钱帛)总算陆续入京,濒临崩溃的帝国财政也终于度过了危险期。但是,粮食还是极度短缺,德宗李适还是要眼巴巴地等待着江淮漕米。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春天,已成强弩之末的李希烈又对襄州、郑州采取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均被当地官军击败。自此,李希烈一蹶不振、兵势日蹙。
四月初,意志消沉的李希烈又感染重病,其麾下大将陈仙奇遂买通医生,在李希烈的药中下毒,将他毒死。随后,陈仙奇发动兵变,将李希烈的妻子、儿子、兄弟及其家属全部屠杀,最后宣布归顺朝廷。
四月末,德宗下诏,正式任命陈仙奇为淮西(原名淮宁)节度使。
虽然四方叛乱一一平定了,但是德宗李适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禁军将士这些日子都只能喝稀粥了。而且据主管粮仓的官员奏报,过几天连稀粥也没得喝了,只能喝西北风。
禁军将士开始骚动了。一部分士兵甚至跑到了大街上,丢掉头盔,扯掉头巾,对着过往行人大声嚷嚷:“朝廷把我们弄进了军营,却不发粮食,这不是把我们当罪犯了吗?”
眼看泾师之变又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重演,德宗李适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每次上朝,他头一句话就是问百官们:江淮漕米到了没有?
遗憾的是,李适每次听到的都是死一般的沉默。
就在德宗君臣等得花儿都快谢了的时候,终于等到了李泌从陕州发来的一道加急奏章——韩滉发送的三万斛米已经运抵陕州,不日即可转运入京。
这一刻,李适激动得都快哭了。他拿着那道救命的奏章,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踉踉跄跄地跑进东宫,对着太子李诵大喊:“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噩梦过去了。
所有的噩梦终于都过去了。
德宗李适感觉直到这一刻,“贞元”年号所象征的“否极泰来、浴火重生”的寓意才开始得到了应验。
是的,诸藩之乱平定了,财政危机也过去了,然而,大唐帝国真的已经“否极泰来、浴火重生”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首先需要追问的是:引发诸藩叛乱的那些根本因素是否已经消除?
似乎是为了给这个问题提供佐证,贞元二年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再次发动兵变,杀了毒死李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