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战争史-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6、《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8),第21卷,第22页。
注3、注5 《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3页。
注4、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7编(上),第4章,第183页。
注7、《大东沟海战》,《中东战纪本末》,朝警记四,第4卷,第12页。
注8、池仲祐:《甲午战事记》,《海军实记·述战篇》。
注9、《英斐利曼特水师提督语录》,《中日战争》(7),第550、551页。
注10 《英斐利曼特水师提督语录》,《中日战争》(7),第550页。
注11、注12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8),第21卷,第22页。
七 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其规模之巨大,战斗之激烈,时间之持久,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是罕见的。在这次海战中,北洋舰队以弱敌强,鏖战近五小时,重创日舰多艘,将日本舰队击退,使其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中国广大悔军将士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但是,北洋舰队却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战舰在海战中或沉或焚,而且牺牲了六百多名官兵,其中包括象邓世昌、林永升这样优秀的爱国海军将领,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损失。通过这一次大规模海战,进一步暴露了北洋舰队的一些失误和存在的问题。战后,北洋海军将领条陈海军利弊,对黄海海战亦有所检讨。他们着重地指出了以下六点:
其一,赏罚不明。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土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丰岛海战时,济远舰帮带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等为国英勇献身,并未得到特别奖恤,而广乙管带林国祥逃跑后触礁失舰,不但没受处分,反而受到多方褒奖,即其显例。是非竟颠倒如此!“功罪倒置,物议沸腾”,必然要产生不可避免的恶果。这样,在海战中出现了“勇怯不同”的现象,也就并不奇怪了。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在黄海海战的最后阶段,若不是定远、镇远苦战不已和来远,靖远修竣之归队,则北洋舰队很可能遭到全军覆没的命运。
其二,迎敌阵式一成不变。沈寿堃指出:“大东沟之役,初见阵时,敌以鱼贯来,我以雁行御之,是也。嗣敌左右包抄,我未尝开队分击,致遭其所困。”根据海战的实践,他认为海战开始时以犄角雁行小队阵应敌是正确的,但又认为后来未能“开队分击”是一个错误。对于北洋舰队迎敌阵式之是否,长期以来聚讼不休。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皆失之片面。每种阵式本身,都包含着集中和分散两种因素。可以化集中为分散,也可以化分散为集中。在临敌布阵时,必须考虑和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并做到临时应变。丁汝昌只是片面地强调集中,而忽视了分散有时是必要的。他的战术思想相当机械、呆板,胸中只存一种迎敌阵式,而且将其贯彻于舰队的平时操练。对此,沈寿堃深有感触地说:“平日操演船阵,阵势总须临时应变,不可先期预定。预定则各管驾只须默记应操数式,其余则可置之。”他认为,这正是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未能“开队分击”的原因所在,“此皆平时操练未经讲求,所以临时胸无把握耳。”正由于北洋舰队集中为单一的编队,因此在日舰的前后夹击下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而海战进入第三阶段后,北洋舰队之所以能够逐渐扭转被动局面,主要是自动地将兵力分为两支。使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将兵力分散,从而摆脱背腹受敌的严重不利处境。
其三,舰速迟缓。定远舰炮务二副高承锡说:“战船贵快,快则变阵容易,易于取胜。如大东沟之战,初则两军,彼鱼贯,我雁行。战至半时之久,彼即分作两队,变为双行鱼贯,顷刻列成左右夹攻。我船迟缓,变化艰难,所以受敌致败。”镇远舰鱼雷大副曹嘉祥和守备饶鸣衢也说:“大东沟之役,敌变动至灵,转瞬一阵。我军变换阵势尚未完竣,已被其所围。虽有夺天之巧,亦难插翅而飞也。”有的将领还列举了舰速快的各种益处,这些益处,归结为一点,就是可以充分发挥战争中的主动性,北洋舰队速力缓慢而能坚持战斗到底,并且“仍有自主之意”,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其四,军械不知更新。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指出:“各船军械多系旧式’的事实。当时,世界各国军械制造发展甚快,其式样及性能皆日新月异,而北洋舰队成军后装备任其陈旧,不再更新,因此愈来愈落后于日本。曹嘉祥、饶鸣衢说:“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经、来两船非细小船只,但海船仅有四尊大炮。若一傍迎敌,只有三尊可用,岂能御之?”致远之沉,竟然与缺少截堵水门的橡皮有关,曹嘉祥等人的揭发,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如此。日本从英国海军采用大速射炮后,即向英国公司订购大批速射炮。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战舰都已装备了速射炮,而北洋舰队各舰却不曾装备一门速射炮。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十二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八发至十发,十五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五发至六发,而同口径之旧后装炮每分钟才一发。速射炮发射速度比旧后装炮大五至十倍。注1就是说,日舰速射炮的发射速度至少为北洋舰队的旧式后膛炮的五倍。以此,战场上才出现了张哲濚所说的“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如不命中,受敌已多,我又无快炮以抵”的不利情况。
其五,船械单纯依赖进口。日本海军的发展道路,是一方面向国外购买船械,一方面着手进行仿造。如日本从法国购进四千二百七十八吨的严岛和松岛后,横须贺厂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仿造了一艘同样舰型的桥立,合称为“三景舰”。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而中国则不然,不仅主要战舰和军械依赖进口,甚至连一些配件也须从国外购进。李鼎新说:“军火储备不全,且多有不能自制者,以致临敌无以接济。”张哲濚说:“配炮零件,所备不足,一旦急需,非购自外洋不可得。临阵施放,难保无伤。东沟之役,因零件损伤,炮即停放者不少。”这都是单纯依赖进口所带来的恶果。
其六,弹药质量太差。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张哲濚也指出:“所领子药,多不合式,亦不切备。东沟之役,因弹子将罄而炮故缓施者,有因子不合膛而临时减药者。”注2弹药质量存在问题,确实为害匪浅。对此,早有多人揭发。北洋舰队将领的条陈,进一步证实这些揭发是真实的。炮弹“不合式”,如其铜箍直径过大,使用时须锉小才能填进炮膛,就会使本来已经很低的发射速度变得更低。引信拉火“不过引”,就会使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在丰岛诲战中,日舰吉野中炮,炮弹穿透舷侧而进入机器间;在黄海海战中,日舰浪速被击破水线进水,比睿、赤城、西京丸及其旗舰松岛等都中弹甚多。为什么这些日舰却一舰也未被炸沉?了解了这一情况,对此问题便不难理解了。若非如此,则黄海海战的结局很可能会全然改观。
上述六个问题,虽然并不完全是北洋舰队本身的问题,但对北洋舰队却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战后,北洋舰队的将领们通过反思,对舰队的弊端和失误有了进一步切身的体会,才有可能提出这些问题。他们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注释:
注1 《英国海军年鉴对黄海海战之述评》,《海事》第10卷,第2期,第3l页。
注2 以上未注目出处之引文,皆见《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397一413页。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清军自平壤脱围后,溃奔而北,并集安州。安州南离平壤一百八十里,北倚清川江,南则群山环绕,为平壤以北第一巨镇。此处为日军北犯必经之路,而且城垣高大,足资扼守。过安州西北行一百六十里,至定州,亦称脸要。是时,清军尚有万余人,重整军伍,后援部队续至,仍可一战。时人指出:“苟我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
计,倭人岂得长驱渡江躏我边圉?”注1先是聂士成由牙山北撤平壤后,“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便向叶志超等“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竟被叶派回天津募兵。因奉廷旨;“前敌得力之员,著勿庸回津招募。”聂士成奉旨后,因平壤事急,飞驰回助战守。及赶至安州,知平壤已失,左宝贵阵亡。适叶志超等亦逃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即请出令收散队,扼守安州,深沟固垒以待。”注2但是,叶志超拒不采纳。他连经两战而丧胆,安州、定州皆弃不守,继续北撤。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奔五百里,直抵义州。
此时,清政府先前所派增援平壤后路的铭军十营,仍滞留于鸭绿江北。清政府一面电催铭军总统刘盛休速至义州,一面于九月十八日以“义州空虚可虑,沈阳边防尤关紧要”,电谕四川提督宋庆先统带所部驰赴义州,然后“募足三十营以备攻剿”。注3十九日,又电饬刘盛休带铭军进驻义州,改令宋庆带毅军前赴九连城驻守,并饬候补道张锡銮所募猎户炮手两营随同防堵。注4同一天,刘盛休致电李鸿章:“查九连城在鸭绿江西岸,实为奉省门户,现只有两旗营,不甚得力。”又称:“九连城为义州紧要后路,必得重兵划江防守。”刘盛休的电报为李鸿章的防御计划定了基调。二十日,李鸿章便提出,“九连城防军太单,铭军即去义州,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于大局有益。昨奉旨催宋庆赴九连城,因海路运兵不行,必须遵陆前往,尚须时日,且仅二千四百人,力量亦薄。自不若暂留铭军,扼江固守为稳。”注5他提出让刘盛休留守九连城的建议的背后,还隐藏一个目的,就是不放宋庆离开旅顺。果然,当天他即建议:“饬刘盛休驻九连城一带,与派出旗营连络,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留宋庆仍住旅顺。”注6光绪否定了李鸿章的建议,一面降旨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往扎九连城,“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一面饬刘盛休“仍先驻义州,与叶志超通筹战守”。注7李鸿章折奏“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注8的防御方针,实则主张不守义州,竟得到朝廷的批准。二十一日,电谕李鸿章:“义州屏蔽奉边,仅隔一江,又为前敌各军转运之所;该处兵亦无多,倭人惯用抄截后路之术,势亦可危。叶志超等军日内有无战事?若以大队回顾义州,背水扼扎,能否足遏寇氛?倘量度贼势过众,不能操退敌之胜算,与其株守孤城,不若全军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合力严防。先立于不败之地,一俟各路征调之军到齐,再图进剿。著李鸿章统筹进止机宜,妥为调度,朝廷不为遥制。”注9
这表明光绪终于放弃了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而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并授以统筹进止之权。
同一天,光绪为了加强鸭绿江防线,一面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所部三千人驰赴九连城防御,并派员赶紧开招新营,陆续进发,一面谕东北练兵大臣定安饬令张锡銮带领两营前往鸭绿江扼守,并再行添募五营赶赴前线,以协同防御。同时,还特谕定安及盛京将军裕禄,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现有各营速筹布置,如果兵力不敷,并著酌量添调,严密扼守,以固岩疆。”注10
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接叶志超自义州来电:“现在各军退回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件遗失尽净;整顿养息非月余不可。若勉令其扎守义州,不特势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误事。”叶志超打电报时尚不知朝廷已有“全军渡回江西”之旨。于是,李鸿章当即电饬叶志超等“分起过江,择地驻扎,整顿休养,再图合力进展。”注11并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二十三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对其部署表示同意:
“倭现以全力专注义州,昨经降旨令叶志超等量度贼势,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严防。又迭催宋庆、依克唐阿赶赴九连城,合力防剿。本日据奏情形,义州势难停顿,即著饬叶志超等军分起过江,择要驻扎,与刘盛休、吕本元、聂士成等,及奉省所派张锡銮、耿凤鸣各营,协力同心,分扼上下游各要隘,勿令一人偷渡。如遇敌人猛扑,各营不分畛域,奋勇齐击。并著预悬赏格,遇有斩级夺械者,即分别优赏。不得稍有退缩,致于军法。义州所存粮饷、军火,著星速运回九连城。一俟我军士卒饷械全数过江,即将所有江内船只一律撤归西岸;分兵驻守;以防抢渡。是为至要!”注12
清廷希望叶志超等退回江西后,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鸭绿江防线,以阻止日军的进攻。所以,当李鸿章以平壤之败自请严议和对叶志超等分别惩处时,朝廷对叶等犹以“众寡不敌”谅之,对李也一并宽免,只是告诫他“务当妥筹调度,饬令务军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于咎戾’。注13
从九月二十三日开始,鸭绿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义州过江。叶志超命盛军吕本元马队五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一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刘盛休的铭字左军三营布防于义州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带高地,担任掩护。是日,丰升阿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故迟至二十五日才分批过江。至二十六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聂土成、江自康统领,驻安东县与九连城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毅军,由马玉昆统领,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盛军,由卫汝贵统领,驻安东县附近;奉军及盛军练军,由聂桂林、丰升阿统领,与刘盛休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此时,宋庆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叶志超知自己将被免职,且亦无抵抗的决心和信心,并不积极筹备战守,只在九连城等待宋庆的到来。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九连城后,即命分统总兵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九月二十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