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午战争史-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日军飞速拥上西岸。大岛久直麾余众全部过问。辽河西岸的新毅军务营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立脚不住,“且战且退,枪炮如雨,彼此伤亡无数”。

战至上午十时,山地元治率第一师团第十五联队渡过辽河。第二联队之一部直插田庄台市街。桂太郎亲率第三师团之渡边(章)联队注28从上游渡过辽河,进逼田庄台的东北角。日军从三面突入市街。宋庆“见事急,躬亲驰回督战。所乘之马亦中炮毙,易马督战,军皆思奋。无如贼已据险,抵敌不住。”新毅后军前营营官副将唐宗远、后营营官蓝翎千总何占魁“奋勇督战,中炮阵亡”。此时,马玉昆仍督军与日军第五师团鏖战。宋得胜未能冲入市街内,只将退向市街的队伍援出。马玉昆“独立难支,当令一并撤退”。注29仍有相当数量的清军来不及撤退,便退入民房防守。野津道贯鉴于牛庄巷战的教训,“下令将可疑的房屋全部烧毁,镇内到处起火,黑烟笼罩了整个市街”。此时为上午十点半钟。战斗虽已结束,但大火还在燃烧。而且“越烧越大,火舌迅速向四面卷去,烧了整整一夜。到十日早晨,这座数千户居民的繁华市镇终于变成了一片焦土”。田庄台的居民和未撤退的清军,大都葬身于火海之中。而日本的某些评论却写道;“此火扫荡了辽河对岸,清除了敌军据点,对我军可谓有利。”然而,不计其数的粮食、军器等战利品,却都被烈火所吞没,多么可惜!”注30

在这次战斗中,日军伤亡一百六十人注31,清军损伤两千余人注32,其中多数系烧死者。日军投入了三个师团的主要兵力,有十名将领,即四名中将(野津道贯、山地元治、桂太郎、奥保巩)和六名少将(大岛久直、大迫尚敏、大岛义昌、西宽二郎、黑田久孝、矢吹秀一)亲临指挥,他们采用“烧光”政策,使清军受到较大的损伤。

田庄台既陷,宋庆率军退至双台子,复退向石山站。“自田庄台沿辽河而东,自鞍山站而西,皆为倭据。辽阳、锦州声援梗阻,必出石山站绕奉天会城,崎岖始达。于是辽阳斗绝,根本动摇,海陆交乘,畿疆危遇,而议款益亟已!”注33

注释:

注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0页。

注2 《帮办军务处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57),第35卷,第3页。

注3 《帮办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65),第35卷,第7页。

注4 《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9),第35卷,第8页。

注5 《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75),第35卷,第12页。

注6 《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8),第35卷,第15页。

注7 《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3054),第40卷,第28页。

注8、9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50页。

注10 《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第13-14页。又,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5页。

注11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0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3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25编,第13页。

注14、15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84),第35卷,第13页。

注16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4页。

注17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21页。

注18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0页。

注1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3454页。

注20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1: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50451页。

注22、24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22页。

注23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5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81页。

注26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7、29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18),第35卷,第33页。

注28 渡边联队,即步兵第十八联队。原联队长为佐藤正大佐,故亦称佐藤联队。佐藤正在牛庄之战中负伤,以资格颇深的第二大队长门司太郎少佐代理联队长。进攻田庄台前,野津道贯始任命军参谋渡边中佐为联队长。

注30 《日清战争实记》第24编,第18、24页。

注31 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83,《田庄台战役日军伤亡表》。

注32 《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829),第35卷,第39页。

注33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50页。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第一节 德璀琳东渡

战局每况愈下,清政府急切地期待列强调停。此时,美国以居间人的角色,传递陆奥宗光的淡话,点明要中国先提出讲和。清廷惟恐和议之不速,当然求之不得,决定派津海关税务司德人德璀琳东渡,以相机转圜。

十一月二十二日,德璀琳偕英人泰勒和立嘉注1,从大沽乘德国商船礼裕号东渡。行前,德璀琳请头品顶带,李鸿章权宜授之。事后,始致书奕訢和奕劻说明此事。对于李鸿章的越权行为,翁同龢深为不满,叹道,“可诧也!”注2然亦无可奈何。德璀琳此行,携带照会及李鸿章致伊藤博文的私函各一件。照会称:“照得我大清成例,与各国交际素尚平安。现与贵国小有龃龉,以干戈而易玉帛,未免涂炭生灵。今拟商彼此暂饬海陆两路罢战,本大臣奏奉谕旨……遵即令头品顶戴德璀琳立即驰赴东京,赍送照会。应若何调停复我平安旧例之处,应请贵总理大臣与德璀琳筹商,言归于好。为此照会,谓烦查照施行。”注3李鸿章私函的内容与照会大同小异,但用语更为恳切,如称:“和局中辍,战祸繁兴,两国生灵同罹兵燹,每一念及,良用惋惜!本大臣日夜苦思,冀得善策,俾水陆之战一切暂时停止。”“请问贵国命意之所在与夫停止战务重订和约事宜。”注4表示在停战与订约问题上愿意听取日方的意见。

二十四日,即德璀琳衔命东渡的第三天,李鸿章接到伦敦来电:“日本已许美国调停,美总统已派驻北京公使一员、驻东京公使一员,彼此通电办理。又美国愿与中国居间调停,日本甚为感谢,惟中国必须先行派员前往请和,以后之事自然顺适。”注5他立即转报总理衙门。二十七日,田贝接美国驻日公使谭恩电称:“所言中国说和大意,不允。如中国派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所派大臣聚会,方能讲和停战。”注6谭恩的电报证实了伦敦来电所传不假,使枢府诸臣感到兴奋。本来,德璀琳赴日一事是秘密进行的,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消息还是泄漏了。赫德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的一封信中写道:“德璀琳已去日访晤伊藤,希望取得和平,而日本已经说过可以通过美国驻东京

或北京的公使同日方接触。这两个办法是互不相容呢,还是相辅相成?尚待分晓。”注7赫德写这封信时,德璀琳尚在赴日的途中。田贝得此消息,大为不满,要求总理衙门勿令德璀琳前往,如已抵日亦不可开谈,否则他将撒手不管。奕訢等人深恐在此关键时刻开罪美国,而且日本已允讲和,感到派德璀琳赴日已无必要,便由孙毓汶、徐用仪驰书李鸿章称:“既经美国出为调停,自较遣人往说为得体,且一切与田使面商较慎密。”注8总理衙门也发电阻止德璀琳渡日,但为时已晚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德璀琳抵达神户。当天晚上,德璀琳上岸访兵库县知事周布公平,说明自己乃为讲和而来,并要求面见伊藤博文,呈交李鸿章的手书。二十七日,周布将此事电达陆奥宗光。陆奥即致电在广岛的伊藤博文:“德璀琳请求面会贵大臣之缘由,据敝人推断,该人携带所谓李鸿章之书函,亦大抵与近来清国政府向外国所声明者相同。无论如何,其条件必为我政府所难以同意。”注9电发后,陆奥感到意犹未足,再致一电详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有关德璀琳事,经过较全面地考虑后,我认为,无论您或日本政府接待他,还是接受李鸿章的信件,都是不恰当的。在目前情况下,除非中国政府预先发出通知,并派出合适的、有资格的全权代表,否则是不能与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接触的。如果德璀琳带着任何受我们鼓励的迹象回到中国,则要导致德璀琳本人或赫德被任命为将来谈判的全权代表。而任命外国人为全权代表,无论如何都必须拒绝。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合适,而且可能给列国一个间接干涉的机会。因此,我坚持认为,您不要接见他或接受李鸿章的信,而应签署命令,让德璀琳在限定时间内离开日本。”注10

陆奥的这封电报表明,日本政府以排除外国插手议和为最高外交准则,这也成为处理德璀琳来访问题的基本态度。于是,伊藤接电后,便派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已代治亲至神户办理此事。

第二天,德璀琳仍没有得到日方的明确答复,只收到周布公平的一封信,内容是询问所携李鸿章信件的性质、德璀琳的身分及其同行者的国籍。德璀琳当即复信一一地作了回答。是夜,德璀琳起草致伊藤博文书,详细地说明此行的目的,是想听取日方的讲和条件,而“结束目前这种不幸的战争状态”。十一月二十八日晨,德璀琳发信时,连所携之照会一并附上。并在信末告知:“我已决定今晚离开神户,但仍希望得到答复。”注11

在对德璀琳采取何种态度的问题上,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的意见并不一致。陆奥主张坚决拒绝接待,而伊藤则比较慎重。根据他的分析,中国在连败之后“不仅无一人维持政府,且瓦解亦迫在旦夕。实际上,北京已面临无政府状态,李鸿章不能离开天津。”因此,他认为:“德璀琳一行若提出条件,仅为同我会面而听从我之意图,则不能不决心改变其陷入无政府之状态。”注12可见,他是主张有条件地会见德璀琳的。正在两人相持不下的时候,德国驻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在二十八日上午打给陆奥的一个电话,却使他在这场争论中占了上风。陆奥接到电话后,立即致电伊藤:“德国公使刚刚打来电话说,他已收到德璀琳的电话,间接地建议接见德璀琳一行。我惟恐接见德璀琳一行,将是外国干涉的开始。因此,我要特别重申我原来的建议。”注13陆奥的口气很硬,伊藤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意见。

是日,在伊藤博文的指示下,伊东已代治让兵库县知事周布公平出面,正式通知德璀琳:

“(一)台端乃非经正当手续的使节,因此不能和台端会面。

(二)今两国正在交战,倘有事商议,中国须通过正当手续,派遣具有能充分发挥实效之资格人前来。

(三)即使带有李鸿章的书翰,而欲以此举作为派遣正式使节的准备工作,亦必须是中国官吏,而且有权力、能完全代表中国政府的人。

由于上述理由;总理大臣不能和台端会面。又所带来的李鸿章书翰亦不能接受。”注14

对于周布的口头通知,德璀琳一言不发,却称:“本日接恭亲王电,日本政府巳承诺美国政府仲裁,本人已无须在日本逗留。恭亲王的电报乃二十六日天津德国领事致神户德国领事者。因此,本人必须立即返回。况且李鸿章的书翰,业已于本日邮寄伊藤伯爵。”注15

十一月二十九日晨六时零五分,德璀琳一行仍乘礼裕号由神户解缆,归航天津。

德璀琳东渡,只是清政府派出正式议和代表之前的一段插曲。对此,日人评论说:“德璀琳冒然而来,怅然而返,世人皆以为奇。”注16其实,这并无奇怪之处。派德璀琳渡日一事表明其乞和心情之迫切已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日本政府拒绝接见德璀琳,则含有延长战事和避免外国插手而迫使清政府正式派遣全权使臣的双重目的。

注释:

注1 泰勒(Breut Taylar),德璀琳的私人秘书。立嘉(Alexander Michie),任伦敦《泰晤士报》驻华通讯员及天津英文《时报》编辑,并充李鸿章顾问。

注2 《翁文恭公日记》,甲午十月二十六日。

注3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858号,附件。

注4 《李鸿章致伊藤博文文书》,见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4卷,第466页。

注5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电》,《朝鲜档》(2374)。

注6 北京美国公使馆:《中日议和往来转电节略》,见《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32页。

注7 《赫德致金登干函》Z字第641号。见《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78页。

注8 《孙毓汶、徐用仪致李鸿章函》,《李鸿章未刊稿》(抄本)。

注9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851号。

注10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855号。

注11 《日本外交文档》第27卷,第858号。

注12 《日本外交文档》第27卷,第857号。

注13 《日本外交文档》第27卷,第859号。

注14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58页。

注15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861号。

注16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59页。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 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的门户。故威海卫素有“渤海锁钥”之称。此地在古代本为滨海渔村,汉时称石落村,元时称清泉夼。明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曾设卫于此,名曰威海卫。卫城前临海湾,背枕群山,峰峦连绵起伏,三面环绕。港湾广阔,其南北两岸山势险峻,蜿蜓而东,犹如两条巨龙腾越海中,刘公岛恰似一颗明珠置于港口中央,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在港湾附近,明礁暗石,森列潜藏;列岛群屿,星罗棋布。此港形势堪称险要。古往今来,曾有无数骚人墨客咏叹其险;如称:“形势天然鬼工造”注1,“巨镇天开海国雄,屹然海际跨瀛东”。注2绝非过分的夸张。

近代以来,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再度受到重视。一八七四年四月,日本出兵进攻台湾,侵扰达半年之久。清廷切感海防空虚,思为亡羊补牢之计。同年十一月五日,恭亲王奕訢等奏称:“有鉴于前,不得不思毖于后。”注3奏上,谕沿海各省督抚“亟应实力讲求,同心筹办”。注4于是筹备海防问题便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最先提出在威海卫建立海军根据地的是郑观应,他说;“今宜以铁甲船四艘为帅,以蚊子船四艘、轮船十艘为辅,与炮台相表里,立营于威海卫之中,使敌先不敢屯兵于登郡各岛。而我则北连津郡,东接牛庄,水程易通,首尾相应。彼不能赴此而北,又不便舍此而东,则北洋之防固矣。”第二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筹办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