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行-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的户部库银里能动用的银两非常少,搞得大明户部尚书就像乞丐一样
但是庞刚这个后来人却知道,钱财最大的威力还是在于流通,只有流通起来的银子才是有用的,否则只是放在地方的库房里只能是浪费,而且将税银留在地方只能是消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因此,这才说出了以上这么一句血淋淋的话
而且这也是关系到国家兴盛的大事,由不得他不心狠庞刚深知,很多政策若是不在开头就把它制定好,日后再做起来的阻力就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就像老朱家的税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庞刚血淋淋的话显示出了他的决心,华严的脸上微微变了变颜色,随后才重重的点了点头
“闻爱卿,你又有什么事啊?”
解决了华严的事情后,庞刚将目光转向了闻人君
闻人君躬身道:“陛下,如今朝鼎立,正是万象之时,然由于我朝初立,又不可过多的依赖前朝官吏,臣恳请陛下尽快重开科举,以为我朝选拔人才,充实入各府各县”
“这。。。。。。。”
庞刚开始沉吟起来,在这个年代,科考可是一件大事,往轻了说是为朝廷和国家选拔人才,往重了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存亡也不为过,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帝王都必须要谨慎对待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科考庞刚心里又着实有些看不上,你八股文做得好不一定代表你治理地方也能做得好
华夏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过了以往历代
但科考也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只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而且格式也很死因此顾炎武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既然八股文如此的不堪,庞刚是否要立即取消他呢?自然不是,科考制度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在没有好的制度取代它之前庞刚是不会随意取消这个制度的,因此,庞刚想出了另一种办法
想了想庞刚说道:“纵观前朝,只重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科,却对明法法律、明算算术两科置若罔闻,朕决意改变这一现象,明法明算两科也要列入科考内容并立下大华律法,今后若想在刑部、大理寺任职必须是要是明法科出身,若想在户部任职,则必须是明算科出身,否则不得在户部任职”
庞刚的话音刚落御书房里的众人全都呆住了,华严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这。。。。。。。这。。。。。。这若是传出去,恐怕会全国大哗啊”
闻人君在一旁也劝道:“陛下,还望您三思啊”
魏同年也在一旁皱眉不语,户部和刑部、大理寺可是朝廷的重要部门,就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和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了,按照庞刚的说法,今后这些部门的人员必须要在明法和明算科里挑选,这么以来,那可是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地位大大的消弱了
可是魏同年他们的震惊还没完,庞刚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还有,朕打算在京城举建一所大华皇家陆军学院,在青州建一所大华皇家海军学院,由朕亲自担任院长,择军中宿将及博学者在学院内教授其课程,今后若非从这两所学院毕业者,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
“嘶嘶。。。。。。。”
若说刚才庞刚提出非明法、明算两科出身者不得在户部、刑部、大理寺任职是让他们震惊的话,庞刚提出的非这两所学院毕业的人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这可是让他们震撼得数不出话来了
此时此刻,魏同年三人已经呆滞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若真是如此,这两所学院毕业的学生可真是算得上天子门生了,难道今后皇上打算重用武人和那些杂学之人吗?
看着目瞪口呆的三人,庞刚不禁摇了摇头,“你们也别惊讶,日后朕还得开一个格物科,非格物科出身者不得在工部任职”
“疯了。。。。。。。皇上一定是疯了”
这是此时这三人共同的想法。。。。。。
看着三人呆滞的面孔,庞刚不禁哑然失笑,这三人又岂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要死记硬背,也是其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它的理由就是古人已经把对这世界和人生的所有道理都说完了,“今人”只要记在心里就可以了,要用的时候随便挑拣几条出来就可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这也是对“今人”智慧的彻底的否定
此外,限定只考儒家经典,这是科考的又一个基本的特色儒家经典本身究竟有多少思想价值,这且不去管它,仅就这种推崇唯一思想的思想,搞文化独裁,这本身就是一种封闭的愚民思想,其后果就是造成千百年来儒家高高在上,其下则茫茫一片空虚,虽然各种思想和主义仍然有人在不懈的钻研和发明着,但都匍匐在最底层,上不得台面的,何况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朝廷的武力打压,所以华夏多文字狱至于法律、算术或其他科目不常设,则说明了华夏历来不重视理科,造成华夏无法形成科技思想的传统局面,造成千百后的华夏落后近于崩溃的地步
而庞刚今天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
第五百章觐见皇上
更新时间:201341017:54:286930
听着庞刚在一旁滔滔不绝的讲着科考的改革制度,魏同年等人却在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听力出现了幻觉,以至于听到这么一段匪夷所思的东西
临了,华严才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您。。。。。。。您所说的都是真的么?”
“废话”庞刚白了他一眼,不耐烦道:“你以为朕在跟你们开玩笑么,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能样样皆精比方说朕看你们户部的一些人,连算盘都打不好,如何为国出力,如何替朝廷办差?就拿前些天山东和河南押解进京的那批银子来说,都三天了,你们户部的人还是没能算清楚山东、河南所要缴纳的赋税多少和应该返还多少银子,这样的蠢材不要也罢”
听到庞刚竟然将自己的户部称为蠢材,华严头上的冷汗就冒下来了,同时心里也有点小委屈,在组建户部的时候他就遭到了一些列的难题,前朝那些官油子他不敢招募太多,招募来的官员会算法的又太少,连华严自己都亲自上阵拿算盘了,可由于账目太多,一时之间哪算得完啊
看到华严低头不语,庞刚这才叹了口气道:“看看,看看,朕怎么说来着,术业有专攻,那把那些只会讲子曰孔云的书呆子弄进户部,连本账册都算不清,整天还只会坐在那里喝茶,这样的人要来何用?依朕看啊,要他们还不如到大街上请几个账房先生好点,至少账房先生还替朕算账”
此时华严的头几乎要缩到裤裆里去了,脸红得几乎要滴血
教训完了华严后,庞刚又把头转向了闻人君,“闻爱卿,你的吏部也要拟一个条陈出来,从今往后,咱们大华对于读书人和做官的可就没那么多优惠了,今后要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任何人都概莫能免,朕不管他有什么功名,当什么官,只要做了生意,种了田的,都必须要向朝廷纳粮,上税,不要管它是什么老资格该纳的税要是少一文,朕照样治他的罪”
而闻人君此时连惊讶的力气都没有了,皇上这下可是要和全天下的读书人和士绅为敌啊,这个政令一出,那可是捅了一个马蜂窝啊本来闻人君还想说些什么的,可看到庞刚摆出了一副斩钉绝铁的模样,他也只能无声的摇头叹息了
对于这点,庞刚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虽然庞刚坐了天下之后自问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有些事情那是必须做到的,例如免税这一条,他决不允许在他的治下出现任何哪个阶层或势力能免税的情况出现
也绝不允许存在不纳粮的田地不纳税的商人和个人否则,以国人趋利避害的天性,数十年以后,免税的漏洞便会被无限的扩大化,最终导致纳粮和纳税政策的变形,重演明末的悲剧,要么全部都不收要么全部都要收这就是庞刚的想法
坐上了这个位子之后,庞刚也花了一段时间来研究,结果他发现前明的耕地面积大约有一亿亩左右,总面积是相当广大的后世华夏即二零一零年的耕地面积是一亿亩,即中央屡屡提到的耕地保护红线而按照明朝建国初期制定的每亩二斗约三十七点六斤的税率,每年可以收取三百亿斤约一点六亿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钱银子计算,国家的田赋收入应该有差不多八千万两白银
但事实上明朝的朝廷真的能收到这么多的赋税么,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即户部的太仓库,每年不过是三四百万两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钱内帑二三百万两,一年也不过是七百万两左右,根本不到八千万两的一成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很简单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田地,都掌握在士绅官僚群体的手上,而士绅官僚阶层是不用纳粮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拥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不到一成的士绅官僚群体,掌握着九成以上的土地,却不需要缴税为了应付不断强大起来的满人,朝廷不断的摊派粮饷,最终只能摊派到那些可怜的农民的身上本来那不足一成的土地,负担就已经非常的沉重,哪里还经得起屡屡加饷?农民们活不下去了,自然要起来造反,于是才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反贼,最后大明就这样把自己给玩死了
闻人君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苦笑道:“大人,若是这样,那么全天下的士绅都会和您作对的”
庞刚闻言后冷笑了:“作对?谁要在这件事上和朕,那就是朕的敌人,朕就会调集朕的铁骑去和他好好的讲“道理””
看着庞刚面无表情的脸庞,闻人君吓了一跳,再也不干吭声了,他知道每当自家老板出现这种表情时,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拉不回他的决心了
此时的庞刚心里在冷笑,凭什么富得流油的有钱人不用缴税,反倒让穷得屁股漏风的农民却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这,就是明末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明末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民的问题不解决,国家不可能安定所以,施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王朝必须要施行的国策,任何人或势力,谁要挡在前面就是庞刚的敌人,也会遭到他无情的打击
御书房里一片寂静,只余下几声急促的呼吸声在不停的喘息着
庞刚的话实在是太让人吃惊了,吃惊到对他们三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强烈怀疑的地步
无论是宋代还是明代,讲究的都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皇帝不过是他们推举出来的代表而已,当然了,这个代表也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一个势力,但若是这个势力没有足够的实力,被别人代表也不是不可能
而作为统治阶层的士大夫们,自然要为自己的阶层说话,官绅本事一体,哪有自己收自己税的道理于是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士大夫阶层不用纳税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堂而皇之的纳入了国家的律法里
自从隋朝开始了科考制度开始,士大夫阶层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的取代了昔日的门阀势力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阶层这个阶层的势力是如此之大,大到连皇帝也不敢轻易撼动的地步而今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却要在他们头上动土了,他要把这个阶层所享受的最重要的特权给夺走
庞刚没有理会面前这三位已经陷入呆滞状态的臣子,他站了起来,走到三人的面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了,魏爱卿,关于皇庄之事朕现在就可以答复你,那些皇庄必须收回然后分发给周围无主之流民,朱家的子孙已经做了几百年的蛀虫,现在是时候自力生了”
庞刚的话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韵味眼里闪过了一丝坚决的厉芒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个尖锐的声音,“启奏陛下,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人请求觐见。。。。。。。”
朝阳门外,吴襄等十数人老老实实的跟在前面几名身穿黑色精钢铠甲铠甲的侍卫身后向着东南方向走来
吴襄等人也就祖大寿和祖大乐兄弟二人曾在数年前入过皇宫觐见过皇帝,其他的如吴襄等人顶多也就在紫禁城外头过过眼瘾而已,现在众人走在铺着整齐青石板的路上,望着周围那雄伟大气的建筑和周围威严肃穆的侍卫,心中确实很是有些忐忑
改朝换代了他们这些镇守边关的将领犹如无根的浮萍,整日惶惶不可终日,只恐那位登基的那位皇帝看自己不顺眼将自己发配道哪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甚至将自己削为平民,那就一切休矣
吴三桂等人也不是没想过要反抗或者自谋生路但是无论他们怎么想法子都绕不过去一个坎,那就是他们空有强大的武力,但却没有支撑这支武力的基础和根基,没有了内地的支持,他们但凡敢露出哪怕那么一丝的不满对方就会将自己碾成粉末甚至这一切都不用他们亲自动手,只要断了他们的补给就可以了
紫禁城很大,而吴三桂他们可没有在这里骑马的资格,一直跟在侍卫的身后走了近两刻钟才来到一个气派的大殿前
“你们在此等候一会”
一名侍卫吩咐他们在此等候,自己上前和站在门口的一名太监说了几句那名太监顿时望了过来,看到尚且身穿红色鸳鸯战袄的几名明军将领站在前头,眼中露出了一丝惊讶之色,他点了点头,然后就向大殿内快步走了进去
又过了一会,这名太监这才走了出来,看来这名太监还颇有几分地位,手中的浮尘朝吴三桂等人一摆,尖声道:“你们就是从辽东赶来的吴襄、吴三桂以及祖大寿等众将,你们今儿的运气真好,一来就能蒙陛下召见,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好了,你们都随咱家过来”
说完,这名太监也不待他们答话,就转身向前走去
“诶。。。。。。。这位公公,请您留步”
一旁的吴襄赶紧快步上前,从怀里掏出了一根小金条塞到了这位太监的手中,陪着笑脸问道:“不知这位公公如何称呼?在下辽东都督同知、总兵二中军府都督吴襄这厢有理了,咱们都是军中武夫,不懂这天子脚下的规矩,还烦劳公公提点一二”
轻轻的将金条在手中颠了颠,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份量,看到这几位武将如此上道,这位太监脸上渐渐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点了点头道:“咱家姓马,就在这乾宁宫当差,你们放心,皇上今儿心情尚可,你们进去后只要小心对答,应该就不会出什么大错,还有,今上的性子那是极为仁和的,你们只要应对得体就好”
看在银子的份上,马公公不厌其烦的“指点”着吴襄,令吴襄这位从未进过皇宫的人不住的道谢不已
众人很快就来到了御书房门口,马公公让众人在外头等候,自己则进去禀报,很快马公公出来示意众人赶紧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