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完结)-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兴还想起了上一世某个岛国一场海啸过后,因为核泄漏,结果在国内出现了疯狂抢盐的可笑场景。由此他还联想到中国许多朝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都实行盐业专卖制度,以严刑峻法控制着盐的产销,以徭役的形成强迫盐户产盐,生产者役作极苦,还要负担繁重的盐课,因而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看来盐这个东西平时不起眼,一旦缺少的时候,还真是能让人们疯狂呢。
随后,赵兴和秦宜禄两人单独谈论了涉及到盐行业的一些具体情况。经过大半夜的了解,赵兴总算是对汉代制盐业有了详细和全面的认识。
原来汉代时候,百姓食用的盐主要来自并州等地的盐池、益州的井盐以及少量的海水晒制的盐。这个时代海水晒盐并不是主要渠道,而且因为海水杂质较多,制作出来的盐颜色浑黄,不像盐池和深井所产的盐洁白如雪,所以也不受百姓的待见,只是穷苦人家才吃。
赵兴还通过秦宜禄介绍,得知大汉如今最挣钱的地方竟然就紧挨着晋国,是被朝廷直接控制的河东郡安邑县南边的盐池!这个地方每年出产大量的盐销往北方各地,为大汉朝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然了,除了河东郡的盐池之外,晋国境内也有一些小型的盐池,但是因为生产工艺简陋,产量不高,最多能够保证自产自销。
赵兴问秦宜禄:“晋国如今储备的盐够我们用多久?”
秦宜禄思考片刻,回答道:“如果不考虑继续生产的盐,现有的储量可以供百姓食用半年。”
“那就从府库中紧急调运三个月的储量到受降城!”赵兴放佛下定了一个决心,毫不犹豫地给秦宜禄下了命令。
“还是要腌制咸肉?”秦宜禄有些不甘心地问。
“是的,必须要腌制。因为我可以保证过不了三个月之后,盐的价格将会直线下降,总有一天会便宜到全天下敞开供应,老百姓人人都不会为没钱吃盐而发愁!”赵兴十分自信地回答秦宜禄。
听赵兴这么说,秦宜禄还以为他准备发动一场针对河东郡的战争,将盛产盐的安邑县给攻占下来,于是急忙说道:“还请主公三思而行,为了这次救灾,咱们犯不着跟朝廷翻脸,动摇了三年内政建设的既定方针!”
赵兴听完秦宜禄的话,有些哭笑不得,只得再进一步解释道:“你这次可是想偏了!谁说想吃盐就得把河东郡给打下来?天下能制盐的地方多了去,制盐的方法也多了去,这次我就让你开个眼界,看看我是如何把朝廷的盐池给彻底挤垮!”
安抚了受降城的百姓之后,赵兴继续让高顺带着部队与炎晟师合在一处,按照砸雪成冰的办法向北突进,在他们后面则跟着运输救灾物资的运输队。这些物资既可以供开路的部队消耗,而且可以沿路救济被大雪围困的小部落。等第一批物资快要消耗完毕时,后续从晋国各地筹备的物资便会陆续运抵受降城,确保了开路部队始终不会陷入危险之中。
又过了七天,开路部队已经向北推进到了大雪深可埋人的地方,再向北走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于是开路部队折向东行,准备在大漠之中开辟出一个环形的救援通道,尽最大可能地救助被大雪围困的牧民。
一直让赵兴牵心挂肚的飞虎军终于有了消息,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当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飞虎军正游荡在幽州北方原来属于辽东鲜卑人的地盘之上。军师李铁柱是个鬼灵精,一看雪有越下越大的迹象,便立即建议吕布带着大军向南撤退。
飞虎军向南撤退的过程中,郁闷地发现风雪竟然没完没了地追着屁股而来,最后索性跑进长城之内,一口气到了右北平郡,躲进了驻扎在这里的熊罴军营中,正好躲过了一场大雪灾,顺带着还骚扰了徐庶一把。
在赵兴的亲自指挥下,北方的救灾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他也从这件事情上转移注意力,将目光盯在了制盐大计上。
赵兴通过紧急传书的方式,要求卧虎钢铁厂生产制作五万个刚刚被发明定型的蜂窝煤炉,同时给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官办煤矿去了一封紧急生产蜂窝煤球的命令。
赵兴还给上党陶瓷厂去信,要求定制二十万个能盛放至少四十斤重量的大砂锅,最迟在今年六月份全部交付卧虎城太傅府使用。
所有接到赵兴命令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对于赵兴这么着急地要求他们生产大量不知用途的产品都十分的不解,包括秦宜禄和刘继礼。
其实赵兴做的这些准备都是在为大量生产食用盐做准备。晋国距离海边还有上千里路之遥,而且北方的日晒强度和气候并适合海水晒盐,所以短时间内想要立足晋国大量提高盐的产量,那就只有一条道路可走——煮盐!
煮盐比起依靠日晒和风吹来晒盐,生产周期可以缩短到十分之一甚至更短。煮盐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只需要三个主要材料即可:含有盐分的干净卤水、煮盐用的盛水器皿、柴火。但是煮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成本过于昂贵,在蜂窝煤炉和没有被使用之前,依靠木材煮盐不仅十分辛苦而且耗费的木材也是个惊人的支出。
但是赵兴让人生产的蜂窝煤炉和大砂锅将会大大降低煮盐的成本,而且会让人轻松很多。对于生活在矿山之上的晋国人而言,整个晋国的地底下埋藏的煤矿足够人们用上几百上千年都不用担心资源枯竭,所以赵兴用烧煤来取代柴火煮盐便有效降低了成本。而且使用蜂窝煤炉的好处在于火力均匀,不像柴火在灶膛中燃烧,时时需要人看在旁边,而且烟熏火燎的非常折磨人。
使用砂锅煮盐也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成本的办法。如果使用铁锅煮盐,用不了多久锅就会被卤水腐蚀坏掉,而砂锅作为陶瓷制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粗糙一些的砂锅,生产成本十分低廉,却丝毫不会影响到制盐的质量和速度。
按照赵兴的设想,今后在晋国境内所有小型的盐池周围,都架设上汲取卤水的陶瓷管道,使用风车和龙骨水车提水,输送给每家煮盐的大水缸。然后这些专门生产盐的家户,每家在院中摆上一排蜂窝煤炉,在炉子上摆着大砂锅,锅里烧的是咕咚咕咚的卤水。如果整个煮盐形成了产业化和流水线作业,一个成年人每天能够煮出来三十到五十斤的精致雪盐。
虽然盐是人们必须的调味品,但一个人撑死了一年能吃掉十斤到十五斤的盐。也就是说,按照赵兴设计的这套煮盐办法,一个不需要力气多大的劳力一年生产的盐可以供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食用。晋国加上凉国和幽州目前是六百五十万人口,那么只需要四千多人专门用来煮盐就够大家食用,而赵兴计划让两万人专门从事制盐!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两万人一年煮出来的盐可以供应三千万人口食用!而大汉此时的总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五千万,如果赵兴想刻意压低盐价,那么他对刘继礼提到的整垮朝廷专营的安邑盐池也不是什么玩笑话。
而且,赵兴还有更为完备的制盐计划。等他将来完全控制住徐州之后,便可以大范围地使用海水晒盐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制盐的成本,到那时,他让全天下百姓吃上廉价盐的誓言便会成为现实。
第十卷 东成西就 第四八八章 朝廷官盐涨价啦
令人感到压抑甚至有些绝望的大雪,在赵兴抵达受降城的第六日终于停了下来,仿佛是迫于太傅大人的滔天之威,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向北撤退了。
老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这几天受降城外的气温果然是滴水成冰、落尿化柱,但城内的气温却因为晋国各地输送过来的救援物资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烈。
虽然太傅大人只是在抵达受降城的第一日露了个面,隔了一天便又带着人马北上了,但他当众做出的承诺却被官府认真地开始进行落实。
这些一直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以前没有开设互市的时候,想从汉人那里换一罐盐巴都要冒极大风险,甚至是暗中越过长城,偷偷在暗中与黑市的商人进行交易。在这种不受保护的交易中,牧民们往往是吃亏的一方,他们要付出比平日多两到三倍的价格,才能换回来一罐咸盐。
虽然明知道是被黑心的汉人商人给宰了,但牧民们仍然是年年冒着被守关汉军抓住的危险,用北方特产的皮革、兽类、珍惜药材、金银珠宝来换取勉强够自家食用的盐巴。原因很简单,人要是三天不吃盐,就会觉得浑身没有气力,甚至是吃不下任何东西。
盐巴对于牧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关于盐巴的故事,则充满了心酸和泪水。
但是,这种有些凄凉的境遇,在炎晟族成立之后便成为了历史。因为同为晋国的公民,而且在五原、云中和定襄等郡专门划定了归三族人生活的圣地,所以牧民们或是自己亲往、或是托人购买,都能获得价格相对便宜的盐巴回来。
价格相对便宜是跟以往做的比较,而且炎晟族人够盐的价格与晋国的汉人相同,但不代表现在的咸盐便是如白水一般便宜的商品。就算是晋国的汉人,在吃盐方面也是富家人才真正不觉得有负担,平常人家一年吃盐的花销仍然是一笔重大的开支。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当受降城的牧民们看到官府给每家每户都送来整袋整袋的盐巴时,他们忽然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什么时候晋国富裕到可以给自己的百姓整袋分盐了?除夕之前太傅府免费发放的购物抵价券还被牧民们紧紧攥在手中呢,这又是整袋的盐被送上了门!
巨大的幸福感,霎时将炎晟族人因为生活在受降城而有些自卑敏感的心思霎那间击的粉碎。
尽管太傅大人已经带着人马向北走远了,但走时仍然抽空为炎晟族人留下了墨宝——封雪城!也就是说,从赵兴抵达受降城的这天起,有些带着历史屈辱感的城市名字便成为了历史,“封雪城”将会成为炎晟族人心目中圣城,从此傲然屹立在晋国乃至大汉帝国的北方,就如同它那带有执着和坚毅色彩的新称呼一样,世世代代捍卫着大汉天朝的北方疆域。
“各户人家抓紧时间将被冻死的马牛羊剥皮取肉,用官府分发的盐巴腌制了,等风干好了之后,自然有官府派人前来收购。我在这里再重申一遍,大家一定不能吝啬使用盐巴,要确保把肉都腌透了。盐巴这玩意以前卖的贵,但用不了多久就会便宜的随便就能购买。谁家要是犯浑,偷偷将盐巴留下来而任凭牲畜肉腐烂掉,到时候有你们哭的时候!”留守封雪城的族长严曦不厌其烦地逐家逐户上门进行政策宣传,生怕自己的族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干出傻事情来。
严曦的耐心细致还是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尽管有些牧民偷偷地藏了一些盐在家中,但是大家仍然老老实实地开始大规模腌制肉制品,毕竟这件事情不是无聊的举动,这些被腌好的肉类自家无论如何是吃不完的,绝大部分还是要卖给官府换回其他的生产物资甚至是马种羊种。
为了确保腌肉的口味,赵兴还让人顺便给各家送了一些胡椒粉和生姜、大蒜等调味品,让刚刚组建的上党罐头厂派出技术员前来指导牧民腌制肉类。这些细致贴心的安排,再一次让牧民们感受到了晋国和赵太傅的温暖,在心中对于炎晟族和晋国的认同感自然会潜移默化的提升。
有敬业精神强的记者,追寻着太傅大人的足迹一路向北而行,将沿路的所见所闻以及赵兴如何组织官兵救援牧民的事迹进行系列的报道,让南方为此事牵心挂肚的百姓们及时地了解到抗击雪灾的进展。这样的报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私捐助了财物的百姓们通过每天的报纸,还能够知道自己的善意举动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赵兴口中提到的良性互动。
对于晋国百姓而言,如实报道雪灾的情况可以进行良性互动,对于晋国之外的势力而言,那就不见得如此了。
第一个发现可以趁着晋国北方大雪借题发挥的人是大汉中央朝廷主管军马钱粮的大司农副手,也就是大司农丞陈群。陈群敏感地意识到北方因为一场巨大的雪灾一定会冻死许多的牲畜,而如果想将这样的损失降低下来,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冻死的牲畜。
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冻僵的牲畜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从节令来看,北方这场雪过后显然天气会很变暖,如果不对冻死的牲畜进行处理,那么就只能眼看着它们腐烂变质,甚至还会造成祸乱和瘟疫。
以陈群对赵兴的认识和理解,此人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如何处置牲畜尸体就成了当务之急。除了用盐腌制之外,陈群实在想不出更加简单易行的办法,所以他立即将自己的推测禀报刘备,并建议朝廷控制的安邑盐池立即降低产量,趁机涨价,并以此为手段迫使晋国开放一些对朝廷不开放的技术和商品。
随着《晋报》陆续的报道传向南方,刘备也时刻关注着赵兴的一举一动,对于突然发生的这场雪灾,也在考虑如何从中获利。听完陈群的建议之后,刘备请来诸葛亮商议此事。
诸葛亮说道:“长文(陈群字)所言可行,但不可做得过于露骨,以免赵兴恼羞成怒,今后伺机报复。晋国商品展览会五月份将要开幕,届时必有一场大变革,朝廷不可错过这场机会。”
既然连诸葛亮都觉得可行,于是刘备便私下里向皇帝建议,降低安邑盐池向北方的食盐供应量,并趁着北方需要大量用盐的机会,把食盐的价格上调五成。
皇帝刘辩对于这种既可以增加皇室收入,又能打压赵兴的手段很感兴趣,于是痛快地采纳了刘备的建议,以一个莫名其妙的的理由将盐池的价格上调了五成,而且还刻意降低了向晋国、凉国和幽州等地的供应量。
皇家对外宣布涨价的理由是:河东之地东邻晋国最富庶之地上党郡,近年来物价飞涨,安邑盐池制盐百姓的收入渐渐入不敷出,生活艰难,所以只得涨价,提高制盐百姓的生活待遇。
这个理由,怎么看怎么都有着赵氏风格,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货想出来的!
第十卷 东成西就 第四八玖章 经济战拉开帷幕
安邑盐池涨价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被李进思派人传向了还远在北地的赵兴。
作为赵兴日益倚重的情报部长,李进思始终站在许多风云人物的身后,但他却在情报领域日渐老辣和成熟起来,许多时候已经做出可以媲美贾诩的判断和分析来。
李进思虽然不知道赵兴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盐价降低下来,但他十分清楚地看出盐池涨价的行为明显有针对晋国的意图。虽然涨价的理由冠冕堂皇,甚至还不阴不阳地将晋国的上党都牵扯了进来,搞的好像是因为上党百姓将河东郡的物价给炒高一般,但李进思知道这都是幌子,朝廷后续肯定还有手段,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一重要经济情报向赵兴传递过去。
七天之后,赵兴接到了李进思的报告。此时,他已经跟随高顺的开路部队从一条冰雪道路折向东行数百里之后,又掉头南下了。如果有人站在云端向北方雪原俯瞰,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几”字型已经写到了横折弯钩这一笔的中间位置。采取这种环形通道的形势,可以将沿路两旁数十里的被困牧民解救出来,也算是目标和方向不明确时比较合理的行进路线。
看着李进思紧急发出的情报,赵兴冷笑几声,然后对身旁的庞统和秦宜禄说道:“哼哼,朝廷里有些人的鼻子倒是挺灵。晋国北方发生雪灾不久,便猜出来我们下一步可能会大量用盐,竟然将盐池的价格涨了五成,而且还降低了对幽并凉三州的供应量!这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