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套装全3册)-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豪情,可名之为《功成庆善乐》吧。”
此后不久,《功成庆善乐》渐渐传唱天下,成为新政的一个显著标志。
李世民又唤来常何,说道:“故里乡亲与朕同乐,其实难得。朕已备下赏物,你即刻分发下去,不能漏掉一人。”
常何接旨急忙去布置发赏之事。是夜,来观舞的百姓皆领到了赏物,大家兴高采烈,如节日一样欢乐。
李世民回京不久,派出去巡查各道的官员渐渐回到京城。这些人回到京城后立刻找李世民复奏,所说的消息令李世民大为兴奋。
诸项兴农措施施行之后,激发了百姓的耕作积极性。他们一心务农,使农桑之事焕发出勃勃生机。
萧瑀此次为河南道大使,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即是这里的农户皆使用上了曲辕犁。以往的犁直来直去,不便于转弯回头。这种新式的曲辕犁由于有灵活、便捷的特点,渐渐风行全国,提高了耕作的效率。萧瑀前几年到南方的时候,这种犁刚刚被发明使用,不料数年时间,此犁就流散天下被普遍使用。萧瑀曾就此事问过各地官府,得知官府并未推广此犁。此犁能快速推广,当是民众的自发行为。他感叹道:“一些事经官府大力推广,犹不能圆满施行。此物虽小,却能深入各边鄙荒乡百姓之手,由此可见百姓之力。”
李世民赞道:“萧公能于小处见精神,确实不易。曲辕犁由江南兴起,现在不唯河南使用,像山东、河北乃至关中之地也使用纯熟。朕由此件事联想起两层意思:一者,一件事若放手让百姓来做,其能力大得惊人,他们接触农桑之事,可以据实潜心琢磨,发明创造诸多做法及器物,以提高农桑之功效。二者,欲推行一事,须顺乎民意,能使百姓受益,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朝廷今后再颁布有关农桑之诏令,不能逆势而下,若实在拿不准,宁肯不下。否则,极易挫伤百姓的热情。”
经过各位大使的详述,李世民发现农桑之事显示出两个新特点。
一个特点是各地耕作的密度大致平衡。秦汉以来,河水流域与江水流域的耕作密度悬殊较大,河水流域一直是主要粮食产地,而江水流域的田亩开垦速度缓慢,所产粮食甚少。到了现在,这种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大为缓和,江水流域的农桑收成与河水流域的收成大致平衡,且由于地域及气候等原因,江水流域的发展速度呈强劲之势。陈叔达的奏章里,用了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江南之貌,“以往榛棘之所,遍为粳稻之乡。四海之内,高山绝壁,耒耜亦满。”李世民读罢,深以为然。心想,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局面,与贞观之初厉行均田制及推行租庸调法大有干系,百姓有田可种且有垦荒的热情,加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有利可图,实现了垦植田亩的成倍扩大。
第二个特点,即是粮食亩产数量大大提高。由于耕作技术和农具的进步,加上百姓日益普遍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粮食复种率空前提高,出现了两年三熟及一年两熟的现象。李世民让陈君宾算了一笔账,即通过亩制和度量衡的折算,对比一下汉朝与现在的粮食单产数量。不算不知道,陈君宾计算结果一出来,令众人大吃一惊。原来现在的粮食单产数量,足足比汉朝时猛增了一倍。这样给户部出了一道难题,按照租庸调法规定,每年租赋例收一次,当时是按粮食一年一熟来考虑的。现在情况一变,户部大喊吃亏,认为少收了租赋,他们放出风来,声言要改变征收租赋办法,即粮食每熟一次就征收一回。此法若改,对江南诸州的影响最大,那些刺史闻讯,认为户部此举违了轻徭薄赋的宗旨,是杀鸡取卵之法。数州刺史联合一起,声言户部只要敢改变征收方法,他们定一同到皇上面前辩个明白。这些风渐渐刮到李世民的耳中,他微微一笑,不想理会。
农桑之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至于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节,各位大使的表章中亦有表述,其众口一词,盛赞太平盛世。
隔了一些日子,马周、杜正伦、侯君集、岑文本、褚遂良也回到京师。只见他们风尘仆仆,脸色被晒得黑红,显然对此次访查极为上心。
李世民在两仪殿内接见了他们,见他们脸上的颜色,关切说道:“诸卿此次游历看来并不悠闲,你们身着便服,晓行夜宿,其间无官府支应,定是辛苦不已。”
侯君集答道:“臣奉旨微服私行,所到之处,唯见世间朴素本色,与往日前呼后拥之出行大相迥异,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有什么滋味?”
“臣行旅之时,与人叙话随便,少了许多客套之语。其间若错过客栈,就近借住在农家,所食虽山野果蔬,然实在可口。此行固然奔波,可游历过程十分惬意,所闻所见皆是新鲜的东西,臣心意实在轻松。”
“哈哈,这么说,朕让你们微服访查,不经意成了惬意之旅。”
马周禀道:“若山河破败,实在没有游历的趣味。唯此盛世之时,出外游历方显惬意。”
“盛世?近来群臣常使用这两个字,莫非真的实现天下大治了?诸卿,这里有各路巡风大使报来的奏章,你们按访查的区域对照,看你们的所闻所见是否与他们所奏一致!”
五人到案前取过那沓奏章,然后分类取之,凝神观看。
马周此次访查的地方为河南、河北、山东三境,与萧瑀巡风的地域相同。他阅读速度很快,几乎一目十行,将奏章中的内容一览无余。他读完后,向李世民禀道:“陛下,萧公所查与臣所观大致相同。一句话,农桑事旺,百姓衣食有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皇上唯重教化,德化思想深入民心,既而民风淳朴,颇知礼节,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景象,那也是有的。臣自河南入山东,沿途确实不需要随带干粮。大多村落,见行客经过者,必厚加招待,客临行时还有所赠,此是臣亲身经历。”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一点不错,若民户自顾不暇,焉能招待他人?若让人空着肚子来谈礼仪,那是不切实际。朕前些时与玄龄、李药师探讨‘谷贱伤农’的话题,看来粮食即使再贱,还要大加鼓励各地努力种植。至于粮食产出后如何收藏,如何运用,即是下一步的事儿了。办好农桑之事,百姓就有粮有衣,即解决了天下的最大难题。”
“陛下所言极是。”
“朕让你们微服巡查,不是让你们一味寻求歌舞升平的注脚,还要看出来一些不足为好。”
“臣临行之前,见京中为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人人好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语。臣巡查之时,刻意观察了庶民的所作所为。像‘路不拾遗’有些夸大,行人拾到遗物,或等在当地以待失主,或将之交给当地官府,这种事儿很多。然人物品性良莠不齐,一些贪心之人拾到心爱之物,爱不释手据为己有,虽为少数人,然不能说没有。至于‘夜不闭户’,更有些离奇,人人之间非是大公,为私有天地,家中有房有门有锁,为何不闭?夏夜之时,有人想纳凉而不闭户睡在当堂,亦属平常之事。若由此推而广之,说家家夜不闭户,纯属粉饰之词,过于溢美,请陛下明辨。”
李世民笑道;“—些臣子为博朕欢喜,想以书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来比喻今天,其意虽好,然毕竟有些过于溢美,朕明白此点。”
“还有一点,我国经历隋末离乱之后,人口大减,虽经太上皇及皇上兴增殖人口之举,然毕竟时日太短,人口有增长,尚未达到隋开皇年间的人数。眼下国土渐渐扩大,人口往往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便于耕作之处聚集,其他一些地方,人数相对很少。臣此次经过河水泛区之时,百姓因惧怕这里河水常常改道,或者河水破堤泛滥,那里方圆千里,无人居住。臣路过那里难见人烟,唯见千里莽荡巨泽,很是荒凉。由此来看,这些奏章中所言‘四海之内,高山绝壁,耒耜亦满’之盛况,有些夸大了。”
杜正伦、岑文本、褚遂良赞同马周的话,觉得其所言与自己所观暗合,独侯君集不以为然,反对道:“臣观所见皆为盛世之状,至于言语表述时有些溢美之词,亦属正常。”
李世民不赞成侯君集的话,轻轻斥道:“朕为君主,你们为大臣,若日日皆听溢美之语,自己又瞧不出差别来,可谓至昏至庸。君集,你须学谦逊之风。”
侯君集默然,躬身答应。
褚遂良奏道:“臣访查之时,不唯观农桑一途,又见丝织、陶瓷、造纸等业欣欣向荣,有新朝气象。”
李世民很感兴趣,说道:“遂良年龄最小,所视角度定然新颖,可详细道来。”
“瓷器烧造素有‘南青北白’之说,即南方以烧造青瓷为主,北方以烧造白瓷为主。隋末乱离,烧瓷渐渐式微,经过这些年的恢复,烧瓷业已恢复到隋开皇年间的盛况,且有许多新鲜之处。像北方之地,亦有青瓷出现,可见南北融合已成大势。臣此次经过洛阳,发现那里又出现一种新瓷,臣觉得新鲜,就带来一件请皇上观赏。”说完,他俯身打开随带的一只匣子,从中取出一具彩色瓷器。
这是一具马形瓷器,施以白、青、红之彩釉烧制而成。马儿膘肥体壮,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烧制手法虽粗糙,瓷器显得不是很精致,然能现出一股雄伟之势。
李世民观罢赞赏道:“此三彩马由我朝出现,可见这些工匠们能倾其心力,令人赞叹。观此瓷马浑圆饱满,色韵彩浓,有雄壮之气魄,甚合我朝之精神。遂良,你能访来此物,可见你能事事留心,甚合朕意。”
瓷器从白、青单色发展至三色混烧,确实为瓷器烧制的一项大革命,马周、侯君集等人也是心悦赞叹。
李世民示意褚遂良继续往下说。
褚遂良道:“丝织品自汉代以来,向为输往国外的重要商品。近年来国内安定,四方商贾纷至沓来。臣询问了一些商贾,发现他们不仅贩运精美的唐绫、唐锦,还对织制、印花技术及器具相当感兴趣。”
“感兴趣?他们莫非也想把这些东西贩至他国吗?”
“不错。这里面有一个缘故,即是秦汉以来多是手工织制,到了我朝,这些织工又发明了脚踏织机、缕空版印花术以及染料红花素的制法,使丝锦制品更加精美,花色更加绚丽,引起外来商贾垂涎。他们除了贩运成品之外,还挖空心思将这些器物及技术输往国外。又如优良蚕种,他们也想法购来运往异域。”
李世民很高兴,赞道:“这些异域商贾还是很有眼力的。他们从中土转运丝锦成品,又费时又费力,不如将作坊移往域外,以就地制造。如此,可为我大唐扬名。”李世民此时不重视商贾之事,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之各种先进物事传往外国,能替大唐扬名,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褚遂良接着说道:“汉代发明造纸术,起初如阳春白雪,多在宫廷中使用。自从陛下修订《五经正本》,开各种科目选士,学子竞相读书蔚为壮观。由此天下抄书成风,使纸的需求急剧增加,推动纸坊的大量建成。如今,纸坊遍布南北各地,纸张成为寻常物普及于民间,纸价不再昂贵日日走低。臣听说过一句话,叫做盛世修史,盛世读书。由此来看,纸业的兴旺,亦是盛世的一个例证。”
马周、侯君集、杜正伦、岑文本见褚遂良能从这三个角度来诠释盛世,心内叹服他目光独到且敏锐。
李世民果然大为赞赏,说道:“丝锦、瓷器、纸张,为我中华的独具创造。我朝能在此三业中有所进步,没有照搬照用先人的成果,委实不容易。遂良,你能从这三项中看出差异来,可见你用心良苦,善于思索。嗯,你们五人此次代朕访查,可谓尽心尽力,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让朕知道天下的真实情况,功劳很大,朕要赏你们。”李世民还有一句话未说出来,就是这五人中以马周和褚遂良的所奏最称他心意。
李世民最后问岑文本道:“岑卿,你善文辞,学识渊博,这‘盛世’一词如何解之?”岑文本此时为中书舍人,专典机要,因文辞出众,朝中的一些重要诏告皆出于其手。
岑文本拱手答道:“《说文》曰,‘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为盛。所谓盛世,即是府库盈满,百姓衣食有余且心情愉悦之兴旺时代。”
“眼下能称为盛世吗?”
“陛下抚民以静,使百业兴旺,又荡平东突厥,使边境安定太平,以臣所观所闻,眼下堪称太平盛世。只不过……”岑文本欲语又止。
“岑卿,你有什么话尽管说。”
“只不过时日太短。现在百业似乎刚刚走上大治的轨道,若人人大呼太平盛世,就有些过于乐观了。臣以为,天下大治之结果为太平盛世,现在还处于官民倾力打造的过程之中,而非沾沾自喜的时候,还是要慎提太平盛世为好。”
马周也奏道:“臣赞同文本此言。陛下,天下大治须使千秋万代受益,而非数年短暂兴旺之景象。”
李世民哈哈一笑,说道:“你们谏朕要好谦虚之风,保持清醒头脑,朕都明白。不错,若盛之极矣,即是向下之时。譬如上下山,朕倒是喜欢上山的过程,上山之时固然劳累,然登到山顶俯视群山,那种美妙乐不可言。”
眼见天下富饶,百姓富足,京官以及外官纷纷以盛世来颂之,李世民眉眼之间洋溢着喜意。
这日朝会之时,太常少卿祖孝孙奏道:“臣奉圣旨,由吕才、张文收协助,已完成《大唐雅乐》,今日特呈上请陛下御览。”祖孝孙是闻名隋、唐两朝的音律大师,其习陈、梁、周、齐旧乐,吴楚之音以及胡戎之伎。李世民即位之后,令他与吕才、张文收一起作《大唐雅乐》。他们斟酌南北,考以古音,历经数年乃成。乐谱初成后,李世民又令褚亮、虞世南、魏征等人做新乐乐章。
李世民翻看封面由虞世南题字的《大唐雅乐》,见其乐谱以隋朝九部乐为基础,即燕乐、清商、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九种。在此基础上,祖孝孙他们打破南北界限,融合南乐北曲,调和吴楚之音与胡戎之声,使新乐成为一部宏大、包容之音乐。该乐以八音之具演奏,较之前朝,乐具规模扩大一倍。
李世民观罢,很是欣喜,说道:“祖卿等人成就《大唐雅乐》,可谓适时。众卿,我们暂罢奏事,让祖卿领人先演上一曲。祖卿,就演《昭和》一章吧,此词由谁所填?”
祖孝孙道:“《昭和》之词,由褚尚书所填。”
须臾,祖孝孙指挥乐工演奏《昭和》一章,只听八音顿起,幕后的歌者依韵唱词,词曰:九玄春命 三圣基隆
奉承先旨 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 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 式播淳风
歌者将词唱吟三遍,乐声方才停止,余音犹绕梁不息。自古以来,宫廷雅乐负有礼乐教化使命。《大唐雅乐》今成,今后各个场合就有了统一的乐声,确实为一件大事。群臣听完后纷纷向李世民拱手道贺。李世民一团高兴,当即赏了成就新乐的有功之人。李世民又想起一事,唤出吕才道:“自今以后,除了将宫廷之乐演练纯熟以外,你所创的二曲也要完善。《秦王破阵乐》可更名为《七德舞》,《功成庆善乐》可更名为《九功舞》。此一文一武之曲,你可依据曲名再加完善,朕最爱此二曲。”
吕才领旨退下。
这时,房玄龄出班奏道:“陛下,臣等奉旨修改旧礼,今初稿已成,敬请御览。”
李世民听到又是一件喜事,大为高兴,说:“所谓好事成双,果然如此。今新乐已成,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